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一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学非问不明。” 由此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在课改课中,富有艺术的课堂提问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在数学课改课中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妙设疑,培养兴趣,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钥匙。因此,只有当学生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当学生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候,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用问题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帮助学生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例如:我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的时候,当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了解了怎样的两种量是反比例的量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糖果厂包装一批糖果,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如下表。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观察一下,这两个量之间有关系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快速地交流一下。”当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题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判断:如果告诉你一条绳子的长度一定,剪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实践证明,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判断剪去的部分与剩下部分之间能不能成反比例。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优化课堂教学。
二、以问促教,层层推进,突破难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扣住重点,突出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在教学五年级《找规律》的时候,当学生用算式的方式求出了第15盘花是什么颜色后,老师提问:
(1)你们知道算式15÷2=7(组)……2(盆)中的2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显示。并追问:第四组的红花的右边会是什么颜色的花,第五组是什么颜色,第六组呢?(板书:依次重复)
(2)算式中的1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是第8组的第一盆,而图中只有4组,你怎么这么肯定第8组的第1盆一定是蓝花?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提问直接能让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的。这样处理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三、面向全体,多维度设疑,深入启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课堂提问要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多维度设疑,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把圆形分成若干等份,让学生观察并提问:①这个圆形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是一个什么图形?②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形的什么?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④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能否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几个问题起到了架桥设坡的作用,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观察和思考,很顺利地就得出了圆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圆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的出来的。对于这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更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一、巧妙设疑,培养兴趣,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钥匙。因此,只有当学生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当学生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候,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用问题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帮助学生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例如:我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的时候,当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了解了怎样的两种量是反比例的量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糖果厂包装一批糖果,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如下表。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观察一下,这两个量之间有关系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快速地交流一下。”当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题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判断:如果告诉你一条绳子的长度一定,剪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实践证明,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判断剪去的部分与剩下部分之间能不能成反比例。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优化课堂教学。
二、以问促教,层层推进,突破难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扣住重点,突出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在教学五年级《找规律》的时候,当学生用算式的方式求出了第15盘花是什么颜色后,老师提问:
(1)你们知道算式15÷2=7(组)……2(盆)中的2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显示。并追问:第四组的红花的右边会是什么颜色的花,第五组是什么颜色,第六组呢?(板书:依次重复)
(2)算式中的1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是第8组的第一盆,而图中只有4组,你怎么这么肯定第8组的第1盆一定是蓝花?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提问直接能让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的。这样处理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三、面向全体,多维度设疑,深入启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课堂提问要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多维度设疑,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把圆形分成若干等份,让学生观察并提问:①这个圆形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是一个什么图形?②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形的什么?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④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能否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几个问题起到了架桥设坡的作用,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观察和思考,很顺利地就得出了圆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圆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的出来的。对于这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更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