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本课时的后继学习和课堂教学质量,好的导人方法,有承上启下、降低认知坡度、分散教学难点以及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等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人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一、承前导入。以旧联新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在多媒体的设计上要瞄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最佳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
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用多媒体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然后老师动态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情趣导入,启迪思维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启迪思维,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过了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设障立疑,启动认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如教“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个“小淘气明明分糖”的故事,效果很好:“六一”儿童节,班主任黄老师买回100颗水果糖,叫明明分给全班30名小朋友,明明对同学们说:“你们共30人,100除以30,运用商不变性质,也就是10除以3,每人分3颗,还剩下1颗就给我吧,”过了一会儿,黄老师知道后,批评教育了明明一顿,指出明明自私,欺骗了小朋友,弄得全班同学个个莫名其妙,我又问:“明明不诚实,欺骗了同学们的理由在哪里呢?”
学生为了解开“欺骗之谜”,带着疑问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启动了认知欲望,使课堂教与学都呈现出了智慧飞扬的景象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探究结果,此刻的悬念,犹如一把火,把学生的热情就此点燃,带着疑问、思考、发现和强烈的渴求,走进“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获得了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人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六、适当铺垫,引发兴趣
情境铺垫的特点就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在教“公顷的认识”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较大面积单位“公顷”缺乏感性认识,于是教师就精选了一组学生熟悉的素材:恐龙园、华罗庚公园、红梅公园、天目湖等风景区制成短片——《魅力常州》,学生看完短片后,师问:刚才短片中的景点,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生1:是恐龙园,师:你知道恐龙园有多大吗?(出示图及文字说明:恐龙园占地27公顷),生读,师:短片中还有什么地方比较大?生2:天目湖(出示图:天目湖占地800公顷),师:这些景点的面积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生(齐答):公顷,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公顷,正因有了这些鲜活的感性图片的支撑,学生的思维顿时灵动了起来,对公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继学习架起了桥梁,
当然,导入的形式和方法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把握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筒意赅、有的放矢,尽量满足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总之,导人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承前导入。以旧联新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在多媒体的设计上要瞄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最佳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
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用多媒体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然后老师动态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情趣导入,启迪思维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启迪思维,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过了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设障立疑,启动认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如教“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个“小淘气明明分糖”的故事,效果很好:“六一”儿童节,班主任黄老师买回100颗水果糖,叫明明分给全班30名小朋友,明明对同学们说:“你们共30人,100除以30,运用商不变性质,也就是10除以3,每人分3颗,还剩下1颗就给我吧,”过了一会儿,黄老师知道后,批评教育了明明一顿,指出明明自私,欺骗了小朋友,弄得全班同学个个莫名其妙,我又问:“明明不诚实,欺骗了同学们的理由在哪里呢?”
学生为了解开“欺骗之谜”,带着疑问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启动了认知欲望,使课堂教与学都呈现出了智慧飞扬的景象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探究结果,此刻的悬念,犹如一把火,把学生的热情就此点燃,带着疑问、思考、发现和强烈的渴求,走进“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获得了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人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六、适当铺垫,引发兴趣
情境铺垫的特点就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在教“公顷的认识”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较大面积单位“公顷”缺乏感性认识,于是教师就精选了一组学生熟悉的素材:恐龙园、华罗庚公园、红梅公园、天目湖等风景区制成短片——《魅力常州》,学生看完短片后,师问:刚才短片中的景点,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生1:是恐龙园,师:你知道恐龙园有多大吗?(出示图及文字说明:恐龙园占地27公顷),生读,师:短片中还有什么地方比较大?生2:天目湖(出示图:天目湖占地800公顷),师:这些景点的面积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生(齐答):公顷,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公顷,正因有了这些鲜活的感性图片的支撑,学生的思维顿时灵动了起来,对公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继学习架起了桥梁,
当然,导入的形式和方法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把握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筒意赅、有的放矢,尽量满足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总之,导人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