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使教学充分有效,我们就得在这块主阵地上下下功夫。课堂观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求研究者、观察者带有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准备性和预计性,是教师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是教师获得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状态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处理,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扎实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需要进行自我观察,团队观察和小组观察,并对观察加以反思研究。只有进行了全面观察,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课堂越来越有效。
一、自我观察,点滴积累
要进行课堂观察,长久有效的人便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只有教师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将观察的目的落到实处。自我观察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以及其他相关的非学习性行为表现。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提问、态度等,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学的有效。比如: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中,我有目的的进行一次自我观察。我觉得要理解到位,需时时关注课后反思,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解决问题。
图起左边6颗,再把右边起第七颗涂上颜色
☆ ☆ ☆ ☆ ☆ ☆ ☆ ☆ ☆
这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页第4题,除了要达到数数这个目标,重点是巩固学习过的左右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使用左右位置内容。
在练习反馈中观察发现,班级46名小朋友,仅有15名完全正确。询问做错的小朋友,书本上哪颗是从左边数第6颗星星?他们不知所措;询问他们,哪颗是从右边起第7颗星星?他们则是从左向右数,数到第7颗为止。我纳闷:为什么对熟悉的东西能正确分清左右,而对书本上的内容却表现出模糊与混乱?于是,我放弃对该题的继续教学,认真思考,寻找原因。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书本上则是把生活中形象的东西抽象成图片或图式的模型,而要求学生用高于图像的图式思维来解决时,这对于绝大多数小朋友来说显得吃力费劲。怎么办?第二天的数学练习课,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借助操场边上的一排白杨树和花园里的花木来教学该内容,在数树木中穿插左右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学生都能分清左右位置的内容了。
二、团队观察,取长补短
课堂观察即可指向他人,也可由观察他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团队观察在学校里常常表现为教研组、课堂组等团队组织的课堂观察。
课中观察是团队观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是课后团队分析、讨论的基础,所以必须真实客观地记录,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而不能只记录优秀的一面,课中观察就是查找不足,共同进步,不要因为面子和人情而记录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实事求是,才能达到课堂观察查找不足、提升能力、共同进步的目的。
笔者从教多年,开设的各类公开课多堂,也听过很多同行的公开课,不管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如何,教学设计如何,单单是课堂语言就足够自己取长补短了。课堂语言怎样改变语调平板、缺乏激情,达到抑扬顿挫、饱含感情?课堂语言怎样改变口头禅过多、语言啰嗦,达到语言简练、发人深思?
团队观察时,老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明确的、微观的问题去观察。这样,听课观察就会具有真正的研究性,促使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在某一点上思考探究,深入切磋,共同提高认识,提升水平。
三、小组观察,合作促进
这里的小组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以全班分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观察,避免观察的遗漏,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去发现以前没有注意的地方。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总是千差万别,而教师的目光时间停留在那些活跃的积极分子身上,从他们那里提取教学反馈,可这样的反馈常常不具有普遍性。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学生往往有几十个,难免在教学中忽视一部分学生。优秀生总是少量的,大部分都是中等生,因此小组观察,可以查漏补缺,发现一些你还来不及发现的学生问题;小组观察,可以督促教师,通过对课堂的整合,发现一些你还没有意识到的自身问题。
小组内的观察,可以更细致,有效地分析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问题。当教师落实到几个孩子的时候,观察就更具有针对性了。从个体角度,我们来观察他学习的状态,参与的热情,以及他在这堂课中到底收获了什么。这样的全程跟踪,可以让我们适时分析研究,让学习更加有效。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但观察只是一步,要促进,就必须进行反思,研究,并将研究所得落实到课堂,这样的研究才是有效的。
反思与研究是观察的延续,否则再多的观察也只是白费功夫。用我们明亮的双眼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观察真正的用意所在。我想教师要走进专业化,就该在平时的课堂中好好观察,不断反思,及时改正,才能让学生学得有效,课堂变得高效。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江苏】
要扎实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需要进行自我观察,团队观察和小组观察,并对观察加以反思研究。只有进行了全面观察,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课堂越来越有效。
一、自我观察,点滴积累
要进行课堂观察,长久有效的人便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只有教师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将观察的目的落到实处。自我观察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以及其他相关的非学习性行为表现。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提问、态度等,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学的有效。比如: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中,我有目的的进行一次自我观察。我觉得要理解到位,需时时关注课后反思,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解决问题。
图起左边6颗,再把右边起第七颗涂上颜色
☆ ☆ ☆ ☆ ☆ ☆ ☆ ☆ ☆
这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页第4题,除了要达到数数这个目标,重点是巩固学习过的左右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使用左右位置内容。
在练习反馈中观察发现,班级46名小朋友,仅有15名完全正确。询问做错的小朋友,书本上哪颗是从左边数第6颗星星?他们不知所措;询问他们,哪颗是从右边起第7颗星星?他们则是从左向右数,数到第7颗为止。我纳闷:为什么对熟悉的东西能正确分清左右,而对书本上的内容却表现出模糊与混乱?于是,我放弃对该题的继续教学,认真思考,寻找原因。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书本上则是把生活中形象的东西抽象成图片或图式的模型,而要求学生用高于图像的图式思维来解决时,这对于绝大多数小朋友来说显得吃力费劲。怎么办?第二天的数学练习课,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借助操场边上的一排白杨树和花园里的花木来教学该内容,在数树木中穿插左右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学生都能分清左右位置的内容了。
二、团队观察,取长补短
课堂观察即可指向他人,也可由观察他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团队观察在学校里常常表现为教研组、课堂组等团队组织的课堂观察。
课中观察是团队观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是课后团队分析、讨论的基础,所以必须真实客观地记录,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而不能只记录优秀的一面,课中观察就是查找不足,共同进步,不要因为面子和人情而记录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实事求是,才能达到课堂观察查找不足、提升能力、共同进步的目的。
笔者从教多年,开设的各类公开课多堂,也听过很多同行的公开课,不管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如何,教学设计如何,单单是课堂语言就足够自己取长补短了。课堂语言怎样改变语调平板、缺乏激情,达到抑扬顿挫、饱含感情?课堂语言怎样改变口头禅过多、语言啰嗦,达到语言简练、发人深思?
团队观察时,老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明确的、微观的问题去观察。这样,听课观察就会具有真正的研究性,促使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在某一点上思考探究,深入切磋,共同提高认识,提升水平。
三、小组观察,合作促进
这里的小组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以全班分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观察,避免观察的遗漏,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去发现以前没有注意的地方。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总是千差万别,而教师的目光时间停留在那些活跃的积极分子身上,从他们那里提取教学反馈,可这样的反馈常常不具有普遍性。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学生往往有几十个,难免在教学中忽视一部分学生。优秀生总是少量的,大部分都是中等生,因此小组观察,可以查漏补缺,发现一些你还来不及发现的学生问题;小组观察,可以督促教师,通过对课堂的整合,发现一些你还没有意识到的自身问题。
小组内的观察,可以更细致,有效地分析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问题。当教师落实到几个孩子的时候,观察就更具有针对性了。从个体角度,我们来观察他学习的状态,参与的热情,以及他在这堂课中到底收获了什么。这样的全程跟踪,可以让我们适时分析研究,让学习更加有效。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但观察只是一步,要促进,就必须进行反思,研究,并将研究所得落实到课堂,这样的研究才是有效的。
反思与研究是观察的延续,否则再多的观察也只是白费功夫。用我们明亮的双眼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观察真正的用意所在。我想教师要走进专业化,就该在平时的课堂中好好观察,不断反思,及时改正,才能让学生学得有效,课堂变得高效。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