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民间文化品格之解剖

来源 :东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汉卿“窦娥冤”的故事,六百多年来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本文试图从观众和戏曲的关系出发,由“常民性”这一民俗学术语的理论内涵,阐发“通民性”这一词语的基本涵义.分别从“通民性”的两个方面--“民生”和“民心”,解剖蕴涵的民俗文化品格.从而揭示“窦娥”长期活跃于舞台的深层次原因.
其他文献
民国初年小说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悲情充溢,文坛“淫啼浪哭”之声一直不绝于耳.诞生于那个以国破家亡的悲伤为基调的乱世,民初“衷情小说”注定会遭遇后世激进解读的谴责.如今抹
对原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袁玫的采访,首先出于一种粉丝心态.习惯于“十七年电影”的黄钟大吕、高屋建瓴之后,观赏《青春的脚步》的心情可以用惊喜来形容,我们蓦然发现十七年电
是一部少有的探讨女性才学与女子地位的小说.作者极力所能描述百位女子才德品质;但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环境的限制,小说给读者本人留下的印象为众女子只在做学问上显现出了自己
1 资料与方法我院 1983年 1月~ 2 0 0 3年 1月间分娩数共 86 5 1人 ,其中产钳助产 317例 ,(占 3 6 6 % ) ,低位产钳 2 4 7例 ,中位产钳70例。1 1 我科所用产钳类型为Kiellan
清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与其妻舅--清初诗坛领军人物王士稹的“谈龙”轶事,成为清诗坛一大公案,由之而生的因此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在中,赵执信对王士稹诗论和诗作提出了
当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体育新课程的培养口标指导我们,要合学生成为有理
雍正帝精通满含文字,文思敏捷,才能出众。数年来,他隐忍不发,韬光养晦,最终脱颖而出,荣登大宝。其心机之高,城府之深,可见一斑。他是历史上谜团最多的皇帝之一。对于他的传奇一生,民间
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称为迁移,这种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会阻碍二语习得。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四个
《东坡志林》风格谐趣,将苏轼天性中的幽默与乐观展示无疑。同时,也为苏轼谐趣创作的整体研究拓展了一个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