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照中学音乐课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应该将被整合到音乐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本文通过四方面具体论述了信息化课堂对中学音乐教师的要求,认为在信息时代,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探索,在各方面提高自己,教学才能更好的符合新课标要求。
[关键词]信息化 网络 教学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学校也开始积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对学生而言,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他们在课堂中有限的音乐天地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获得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可以有效地帮助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富于新意,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对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手段具体到每个教师,就要求要求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适应当前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掌握运用互联网搜索教学信息资源来更新、辅助音乐教学。互联网中的音乐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便捷性等特点,一些专业网站中的资源更是制作课件不可或缺的。中学音乐教师应该学会搜索、浏览这些专业网站。此外,网络博客和教育论坛中也有许多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是讨论、交流、共享音乐教学资源的信息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学会在网上收集、分析、整理、下载音乐教学信息。例如,在对民歌“赶花会”乐曲的创作技巧的专题讨论中,教师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在乐曲的创作中,怎样以动人的旋律和轻巧的节奏,来生动地描绘西南民间花会的优美欢腾情景。有了网络的支持,教师只要随意在百度上搜索“赶花会”,就会出现大量的有关“赶花会”的学习资源,打开中华古韵网,里边就有详细的赶花会乐曲介绍,以及中国的十大琵琶名曲等。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相连接的计算机,进行交流或讨论“赶花会”乐曲的创作技巧,通过创造情境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
第二,教师要学会使用相关的电子教学设备辅助和提升音乐教学效率。在课堂中运用电子设备(如电脑)导入情景,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歌曲《长江之歌》的教学,导入新课时首先播放纪录片《话说长江》片断录像,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地感受长江的雄伟博大和壮丽景观,从中了解长江的发源地、途经地等基本知识。歌曲旋律、画面和音乐相结合,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兴趣被激发,学习歌曲的欲望就产生了。熟唱歌曲后,通过画面的提示,情与景的交融,发挥学生想象力。再通过即兴创作把自己内心对长江母亲般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谱写成歌词或曲调。这样学生上课不仅得到美的享受,个人潜力还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乡土音乐文化教材。乡土音乐文化是新教材中特别补充的,旨在贴近学生生活,让音乐内容从过去那种与社会脱节变为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以及学生个人经历。例如,在笔者讲授《乡土、乡音、乡情》一课时,制作了有关笔者故乡的多媒体课件素材,如学生耳熟能详的地方名胜古迹及地方小吃等,还带了好多相关的本土音乐素材,多处用到地方方言教学,使音乐课堂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化,达到了一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课堂境界。
第四,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和整合音乐课堂的“视”、“听”要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欣赏《春江花月夜》为例,教学中可以在大屏幕中打出几幅“春”的国画山水图,让学生们思考:这幅图如果用音乐来表现,应该用怎样的乐队(民族还是西洋乐队)?什么调式(民族调式还是西洋大小调)?以及怎样的速度节奏等,最后指导学生们讨论。在听第一遍《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时,可以打出曲名“春江花月夜”的字幕,在画面和音乐的启发下,学生已经对乐曲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再言简意赅地去启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在美,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想象能力。在听第二遍时,画面可以穿插放一些美丽迷人的风景区,夜晚湖面荡着轻舟的景象,启发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学生们透过音乐,眼前纷纷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日落前江面恬静、碧波荡漾、江边微风习习、树影婆娑。种种醉人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不可言喻的美。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中的“视”“听”要素,可以使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并把无限的想象力驰骋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中学音乐教师的职责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更要注重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每位音乐教师都要有紧迫感,不断学习,努力探索,增强科研意识,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的工作,才能为培养合格的新世纪創新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虎,赵开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2]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信息化 网络 教学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学校也开始积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对学生而言,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他们在课堂中有限的音乐天地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获得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可以有效地帮助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富于新意,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对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手段具体到每个教师,就要求要求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适应当前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掌握运用互联网搜索教学信息资源来更新、辅助音乐教学。互联网中的音乐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便捷性等特点,一些专业网站中的资源更是制作课件不可或缺的。中学音乐教师应该学会搜索、浏览这些专业网站。此外,网络博客和教育论坛中也有许多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是讨论、交流、共享音乐教学资源的信息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学会在网上收集、分析、整理、下载音乐教学信息。例如,在对民歌“赶花会”乐曲的创作技巧的专题讨论中,教师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在乐曲的创作中,怎样以动人的旋律和轻巧的节奏,来生动地描绘西南民间花会的优美欢腾情景。有了网络的支持,教师只要随意在百度上搜索“赶花会”,就会出现大量的有关“赶花会”的学习资源,打开中华古韵网,里边就有详细的赶花会乐曲介绍,以及中国的十大琵琶名曲等。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相连接的计算机,进行交流或讨论“赶花会”乐曲的创作技巧,通过创造情境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
第二,教师要学会使用相关的电子教学设备辅助和提升音乐教学效率。在课堂中运用电子设备(如电脑)导入情景,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歌曲《长江之歌》的教学,导入新课时首先播放纪录片《话说长江》片断录像,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地感受长江的雄伟博大和壮丽景观,从中了解长江的发源地、途经地等基本知识。歌曲旋律、画面和音乐相结合,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兴趣被激发,学习歌曲的欲望就产生了。熟唱歌曲后,通过画面的提示,情与景的交融,发挥学生想象力。再通过即兴创作把自己内心对长江母亲般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谱写成歌词或曲调。这样学生上课不仅得到美的享受,个人潜力还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乡土音乐文化教材。乡土音乐文化是新教材中特别补充的,旨在贴近学生生活,让音乐内容从过去那种与社会脱节变为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以及学生个人经历。例如,在笔者讲授《乡土、乡音、乡情》一课时,制作了有关笔者故乡的多媒体课件素材,如学生耳熟能详的地方名胜古迹及地方小吃等,还带了好多相关的本土音乐素材,多处用到地方方言教学,使音乐课堂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化,达到了一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课堂境界。
第四,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和整合音乐课堂的“视”、“听”要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欣赏《春江花月夜》为例,教学中可以在大屏幕中打出几幅“春”的国画山水图,让学生们思考:这幅图如果用音乐来表现,应该用怎样的乐队(民族还是西洋乐队)?什么调式(民族调式还是西洋大小调)?以及怎样的速度节奏等,最后指导学生们讨论。在听第一遍《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时,可以打出曲名“春江花月夜”的字幕,在画面和音乐的启发下,学生已经对乐曲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再言简意赅地去启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在美,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想象能力。在听第二遍时,画面可以穿插放一些美丽迷人的风景区,夜晚湖面荡着轻舟的景象,启发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学生们透过音乐,眼前纷纷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日落前江面恬静、碧波荡漾、江边微风习习、树影婆娑。种种醉人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不可言喻的美。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中的“视”“听”要素,可以使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并把无限的想象力驰骋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中学音乐教师的职责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更要注重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每位音乐教师都要有紧迫感,不断学习,努力探索,增强科研意识,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的工作,才能为培养合格的新世纪創新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虎,赵开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2]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