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13款128GB入门级SSD专题评测

来源 :个人电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两年我们进行过两次有关SSD的专题评测,这两次都是以主流型号或高端的SSD产品为评测对象,这些产品的性能和性价比都相当不错。不过,当时我们并没有对入门级的SSD投入过多的关注,毕竟那时候的入门级SSD容量都相对较小,售价也很高,并不太推荐购买。然而经历了2015年的降价风暴后,市场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量128GB SSD的售价杀到了299元一线甚至更低,令SSD的普及速度飞快提升,现在的普通消费者就算去电脑城装机都知道配个SSD做系统盘。
  也许发烧级的DIY玩家对这些廉价的入门级SSD毫不感冒,但实际上它们的出货量还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在线下渠道是很多普通消费者的首选类别。而且这些入门级产品所用的主控方案也有着各种花样,可谓是各具特色,我们这次的专题评测就是来看看这些形形色色的入门级SSD。而在介绍这些新产品前,我们不妨先放慢一下脚步,了解一些SSD市场的最新动向以及核心技术的发展近况,对整个产品线有个大致的认识,在你选购决策时也能做到更加有的放矢。
  2015年是无疑SSD发展的一大转折点,这一年追求性能的产品都转向走PCI-E通道了,并且带动了M.2接口SSD大量井喷,同时带来的还有全新的NVMe标准。至于明星产品,Intel 750和三星950 PRO他们俩绝对是今年高端SSD的代表作,两者均使用PCI-E 3.0 x4通道和NVMe标准,速度远超其他产品。
  而其他厂商也都有在做PCI-E的SSD,浦科特和金士顿就推出了用Marvell主控的M.2 SSD,而随着群联也推出了支持NVMe的主控,厂家造NVMe SSD的门槛大大降低,现在不少厂家都发布了用群联主控的NVMe SSD,估计在2016的上半年就能看到。
  3D闪存齐登场,TLC大行其道
  先来说说闪存吧,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TLC SSD,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这个趋势想必还将继续持续下去。据悉,美光预计今年在其生产的50%的SSD硬盘上都会用到TLC闪存,可见,厂家们有很强的意愿投产竞争力更大的TLC闪存。而为了争抢SSD市场份额,三星、东芝、美光、SK Hynix以及Intel等公司也把主要产能分配给成本更低、容量更大的TLC闪存。大量的TLC SSD出现在市场上,价格十分低廉,吸引了不少要求不高的入门级用户。不过,这倒让一直红红火火的MLC闪存不幸“躺枪”——由于产能排挤效应,MLC产量降低,导致价格上涨。从一些公开的市场调研数据不难发现,相比前两年的低点,MLC闪存的价格如今已经上涨了10-15%左右。
  尽管MLC闪存价格攀升,TLC闪存大行其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厂商增产的应该都不是传统的2D TLC闪存,而是性能与耐久度都更好的3D闪存。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各家的3D闪存均有可能在今年悉数登场,其中三星的3D NAND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而剩下的Intel、美光、东芝、闪迪、海力士也都准备好了自己的3D闪存。事实上,绝大多数制造商在去年第四季度都差不多做好了投产的准备,快的话今年第一季度末就能在市场上看到这些使用最新3D闪存的SSD。
  另外,在闪存结构上,估计各家的新型3D闪存也都会像3D NAND一般,直接做成MLC和TLC两种模式相互切换的那种。现在三星已经这样做了,Intel和美光也会选择类似的方式,其余的厂商虽没有明确表态,但很有可能也会是这样,我们推测以后的闪存会逐渐变成这种可切换模式,毕竟生产和使用都更加灵活。
  关于制造工艺,除了东芝打算用最新的工艺制造3D闪存之外,三星、Intel和美光都是采用保守的旧工艺,而现在最新的1x nm工艺会用于生产传统的2D闪存,至于这个x,根据各个厂会有所不同,比如三星就是16nm,东芝、闪迪则是15nm,另外更先进的1y和1z nm也在准备中,更加先进的工艺会让闪存的存储密度越来越大,价格也会逐渐下降。
  更多的PCI-E和NVMe,想玩TLC先得有LDPC
  接下来就是主控了,要把TLC闪存用好就要求主控有一个比较好的纠错技术,为了对应TLC闪存的到来,主控开始加入了更高级的LDPC纠错技术,另外,就是要准备好应对即将到来的3D闪存,这一点慧荣的SM2256主控已经做到了。从市场的反映来看,台系慧荣和群联的产品今年相当受厂商的欢迎,特别是PS3110-S10和SM2256这两个。事实上,除了三星以外,其他使用TLC闪存的SSD用的都是这两款主控,而同是台系的智微则要低调不少,不过,它的JMF667H主控依旧有不少产品在继续使用,Marvell的主控则多见于中高端产品,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闪迪的低端型号也有使用Marvell主控的。
  现在新主控的发展趋势就是使用PCI-E通道和NVMe规范的型号开始增多,如今SATA 6Gbps已经成为SSD发展的最大瓶颈,那么转系使用速度更快的PCI-E接口是一大趋势,去年出现的Intel 750和三星950 PRO、SM951均是很好的代表,有理由相信,这类SSD在今年会更为丰富。而为了对应TLC闪存,新主控也开始加入了更高级的LDPC纠错技术。还有就是要准备好对应即将到来的3D闪存,对此,Intel与三星的主控其他厂商基本上别想拿来用了,但台系厂商已经给出了支持PCI-E和NVMe解决方案,群联推出的PS5007-E7主控已经有不少厂家在用了,而JMicron的线路图上也有支持PCI-E的JMF815。
  而老牌存储控制器厂商Marvell则早就有自己的PCI-E SSD控制器,浦科特M6e、金士顿HyperX Predator就在使用这款主控,而速度更快支持PCI-E 3.0和NVMe的88SS1093其实也早在CES 2015上就展示过样品,只是目前还没有市售产品使用它而已。
  另外,Marvell在今年CES 2016上还推出了88NV1140主控,它是首款支持NVMe 1.2规范HMB(Host Memory Buffer,主机内存缓冲器)技术的主控,它可以让自身缓存较少或者无缓存的SSD通过借用主内存加速来提高性能,达到那些配备嵌入式DRAM缓存的SSD性能水平,同时还更省成本,也能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SandForce出品的SF-2281同样也是一款经典主控,从2012年到现在都有SSD在使用,经过多次“卖身”后,本来在计划中的SF-3700系列主控已经渺无音讯了,他今年能否复活,目前看来还充满悬念。
  SATA仍是主流,M.2与U.2谁主沉浮
  在SSD的接口方面,其实SATA 6Gbps依然会是主流,虽然它的规范已久落伍,但是使用这种接口的设备无疑是最多的,且SATA SSD的价格也是最便宜的,而性能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其实也够用。很显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SATA依然会在SSD接口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目前市面上在售的SATA SSD产品来看,由于高性能的SATA SSD已经到了接口瓶颈,所以其规格参数上并没有什么太大提升,新品也乏善可陈。不过,老款的旗舰产品依然堪称中流砥柱,不仅性能优异,其最大容量也从1TB迈向2TB。
  PCI-E SSD尽管要占据一个显卡插槽位,但它的速度优势是非常明显,并且对主板没有特殊要求,在高端市场上依然会占有一席之地。
  M.2接口与U.2接口则是各具特色,在速度和功能上两者其实没有啥区别,但在接口和SSD的规格上差别很大。毫无疑问,M.2 SSD具有相当突出的体积优势,且厂商对其的支持力度也更高,M.2 SSD直接安装在主板上即可食用,比U.2方便不少。但正是由于体积所限,M.2 SSD是无法安装散热片的,芯片的散热会比较成问题,我们之前测试的SM951就存在过热的问题,而U.2 SSD则是安装在硬盘仓位上,它有金属外壳辅助进行散热,而且拥有更大的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闪存,只是目前还没有太多的主板可原生支持U.2接口。
  如此看来,M.2和U.2这两个接口谁会笑到最后现在还不得而知,倒是与M.2同时出现的SATA-E接口现在的处境相当的尴尬,不难发现,目前的新主板上有很多都提供了SATA-E接口,然而从推出到现在却没有多少个能用的SATA-E产品,这让我们很难看好这个接口。
  今年随着台系主控厂商推出了PCI-E解决方案和国内厂商进军PCI-E SSD市场,之前售价不菲的产品,如今可能会变得相对“便宜”,各类型PCI-E SSD(包括M.2和U.2等)的数量很可能会继续增多,SATA SSD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缩小,然而它依然是市场的统治者,就兼容性和价格这两点就可以让大量消费者选择它。
  另外,TLC闪存估计会大量充斥入门级市场,届时,一元(人民币)购买1GB估计不再是梦想了,而性能和耐久度更好的3D TLC SSD售价估计会比普通的TLC SSD贵一些,对此,三星的850 EVO与750 EVO就是很好例子。当然,在耐久度与性能之间更为均衡的MLC SSD依然会是市场主流产品,它已被广大消费者所广泛接受。至于3D闪存的大量出现最终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目前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容量更大是存储市场每一年发展的不变法则,这套用在HDD和SSD上都适用,未来的东西永远会比现在的更好,所以大家也别做太多无谓的等待,适当时候该出手就出手吧。
  测试概况
  参加本次专题评测的SSD固态硬盘均是售价在350元以内的入门级型号。整体来看,这个价位段的产品采用台系主控的偏多,且普遍用的是慧荣的SM2246EN主控,用群联方案的相对来说也不少,智微的较少,闪迪用的是Marvell的主控,三星当然用的是自己的,而老当益壮的SF-2281依然还出现在金士顿的V300上面。
  这13款参加评测的SSD为:三星 750 EVO,闪迪 Ultra II,OCZ Trion 100,东芝 Q300,浦科特 M6V,金士顿 SSDNow V300,威刚 SP600,金泰克 S510,七彩虹 SS350P,富士通 F100,超极速 S335,朗科 N6S和iFound 飞天青春版。
  本次专题评测的SSD都是低端入门级产品,所以保修均只有三年,在这13款入门级SSD当中,三星750 EVO、闪迪Ultra II、OCZ Trion 100和东芝Q300采用的是TLC闪存;其他参测产品则都采用的是MLC闪存。另外,金士顿V300、富士通F100、超极速S335、影驰铠甲战将、iFound飞天青春版用的并不是原厂闪存。
  其实,东芝的Q300和OCZ TRION 100本质上就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贴的牌子不同而已,这两款产品都用的是Phison S10主控。另外,13款产品中有5款是用SM2246EN主控,两款用SM2246XT,用Marvell 88SS9190、SF-2281、JMF667H三星MGX各一个,三星与Marvell主控的资料我们暂时没有找到,就汇总了一些台系主控的规格,参数信息详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PS3110是支持TLC的,ECC能力最强,性能也是最好的;SM2246EN和JMF667H两者的性能其实也差不了多少,虽然在官网上查不到JMF667H的数据,但根据我们的实测结果,这款主控的最佳性能可以达到540/460 MB/s的连续读写能力,不过,这款主控目前还不能支持512GB以上的容量。
  此外,JMF608、SM2246XT、PS3109这三款是没有外置缓存的入门级主控,它们的性能其实都不怎么样,没有大容量外置缓存的结果就是随机性能普遍偏低,支持的CE数也少,连续读写性能也不如主流级主控,最大容量也受到限制。不过,就成本控制来说,这些入门级主控无疑都是廉价SSD的首选型号。
  主流硬盘接口都有哪些?
  为了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硬盘的接口也在不断进化,接口类型可谓是多种多样,现在能见到的至少有SATA、mSATA、M.2、SATA Express、PCI-E及U.2等,其实这些还只是一部分,因为我们没提到的还有很多,比如BGA封装的,针对外置设备的eSATA接口,企业级市场用的SAS 3.0接口,习惯独来独往的苹果甚至还定制了很多自家专属的硬盘接口。考虑到它们跟日常使用的关系不大,所以暂不在本文中着重介绍。   上述表格中一共列举了SATA 6Gbps、mSATA、SATA Express(以下简称为SATA E)、M.2、U.2及PCI-E接口,实际上每种接口还通常会包含很多子类型,比如SATA硬盘还有1.8寸规格,mSATA还有mSATA mini,PCI-E插槽除了常见的HHHL半高半长之外,还有全高全长、全高半长等等,不胜枚举,为了便于介绍,我们在文中仅选择每种接口的典型规格予以说明。
  SATA 6Gbps接口
  SATA是硬盘接口的标准规范,实际上SATA 6Gbps接口这个说法并不规范,准确的称谓应该是SATA III,接口速度为6Gbps,只是大家对SATA 6Gbps这一说法更为习惯而已。SATA 6Gbps接口是目前最最常见的HDD/SSD硬盘接口,大部消费者现在买到的硬盘都使用的是这种接口,其接口及线缆样式如下所示:
  作为目前应用最普遍的硬盘接口,SATA 6Gbps接口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规格非常成熟,6Gbps的带宽虽然比起新接口的10Gbps甚至32Gbps带宽差多了,但普通2.5寸SSD也没那么高的传输需求,500MB/s左右的读写速度已经够用了,而在HDD硬盘上6Gbps的带宽还远远谈不上接口瓶颈,毕竟HDD硬盘的发展远落后于SSD硬盘,其传输速度一直没有根本变化。
  当然,SATA 6Gbps也是有不足之处的,首先,它已经服役多年了,对一些新出来的技术显然支持不够,比如,NVMe标准就不支持;其次,SATA 6Gbps的体积相对比较大,物理规格不适应SSD日益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并且6Gbps的带宽对新一代SSD来说也显得捉襟见肘。
  mSATA接口
  既然SATA 6Gbps接口不利于SSD小型化,半高SATA设备又有点不受宠,所以针对便携设备开发的mSATA(mini SATA)接口就闪亮登场了,你可以把它看作标准SATA接口的mini版,其物理接口跟mini PCI-E接口一样,所以二者很容易混淆,但mSATA走的是SATA通道而非PCI-E通道,所以需要SATA主控。
  JEDCE定义了两种尺寸的mSATA硬盘规格,分别是MO-300A和MO-300B,前者又分为mSATA mini和mSATA,其中mini硬盘的长宽是30x26.8mm,mSATA尺寸是51x30mm,单面厚度约为4.85mm,而MO-300B的一般规格是30x30mm,市面上比较少见。
  mSATA接口是SSD小型化的一个重要过程,不过mSATA依然没有摆脱SATA接口的一些缺陷,比如它依然使用的是SATA通道,速度也还是6Gbps。可见,SATA接口的潜力也就是这样了,要想进一步发展还得寻找新的手段。
  M.2/NGFF接口
  取代mSATA接口的是M.2接口,最初叫做NGFF,全名是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它可以做的比mSATA硬盘还要小巧,基本长宽只有22x42mm,单面厚度2.75mm,双面闪存布局也不过3.85mm厚,同时M.2又有丰富的可扩展性,最长可以做到110mm,能进一步提高SSD的容量。
  此外,M.2接口可以同时支持SATA及PCI-E通道,后者更容易提高速度,早期的M.2接口使用的是PCI-E 2.0 x2通道,理论带宽10Gbps,不过在9系及100系芯片组之后,M.2接口现在全面转向PCI-E 3.0 x4通道,理论带宽达到了32Gbps,远高于之前水准,大大提升了SSD的性能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厂商的M.2接口有的选择了CPU原生的PCI-E通道,有的则是通过PCH南桥扩展出来的,我们之前也针对这两种方案做过测试,实测性能基本没有差异。
  事实上,由Intel主导制定的M.2接口实际上是个庞大的总集,我们常见的M.2硬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类型和用途不同,它还有A/B/C/D/E/F/G/H/J/K/L/M之分,其中A、E两种类型常用于Wi-Fi/BT无线模块、NFC模块、WiGig模块等,B、M可以用于SSD,而我们常见的2242/2260/2280/22110规格的M.2属于M分支。
  PCI-E接口
  早在SATA接口的SSD发展之初,PCI-E接口的SSD就出现了,因为后者的优势实在太大了,其他SSD不论采用什么接口,都是从SATA向原生PCI-E走进,而PCI-E接口的SSD直接是一步到位,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不过,PCI-E硬盘最初多用于企业级市场,因为它需要不同的主控,性能高的同时成本也上去了,而消费级市场也没太多需求,只是这两年来PCI-E硬盘才在高端消费级市场上崛起。
  与显卡插槽类似,PCI-E硬盘的规格也会根据长度、高度分为全高/半高、全长/半长等不同级别,最常见的PCI-E硬盘多是HHHL半高半长的,长度为167mm。
  PCI-E接口的硬盘速度也逐渐从当初的PCI-E 2.0 x2走向了PCI-E 3.0 x4通道,速度也达到了32Gbps,完全可以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使用了,而且早期PCI-E硬盘不能做启动盘的问题也早就解决了,现在的PCI-E硬盘俨然是高大上的选择了,旗舰级SSD大多会选择PCI-E接口。
  SATA Express接口
  M.2接口解决了mSATA接口的后继问题,不过SATA 6Gbps接口到底应该走向何方?在6Gbps速度之后,SATA接口要想继续提高速度已经很难了,SAS接口倒是可以把接口提高到12Gbps,但那是针对企业级市场的,对原接口做了很大变动,而且后者对成本并不敏感,但是消费级市场就不一样了,要考虑到很多现实问题,对此SATA-IO给出的解决方案是SATA Express(SATA E)接口。
  为了提高接口带宽,SATA E接口也放弃了SATA通道,走向了PCI-E通道,他们选择的是PCI-E x2通道,具体有PCI-E 2.0 x2或者PCI-E 3.0 x2两种选择,因此就有了10Gbps以及16Gbps两种,最初是10Gbps居多,现在的主板逐渐开始提供16Gbps的SATA E接口了,因为100系芯片组的南桥通道数量大幅提升了。   无论厂商选择PCI-E 2.0还是PCI-E 3.0方案,接口速度相对原来的6Gbps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带宽更不是瓶颈了。
  SATA E的物理接口实际上是通过对SATA 6Gbps接口的改造而来,这有点类似SAS接口,它由2个SATA 6Gbps接口和一个只有4pin针脚的mini版SATA接口组成,其中小接口只能接入PCI-E线,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保持向下兼容,因为目前SATA E硬盘的数量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或者说就没见到有几款正式商用的。将SATA E做成可向下兼容的接口,至少还可以当成2个SATA 6Gbps接口使用,即便没设备用也不会浪费。
  掐指一算,SATA E标准推出已有2年多了,但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SATA E的普及之路还非常遥远,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向下兼容了SATA 6Gbps接口。
  U.2/SFF-8639接口
  看来SATA E接口想要取代SATA 6Gbps还有点为时尚早,不过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U.2接口,它之前叫做SFF-8639,但在最近的台北电脑展上SF-8639接口正式更名为U.2接口。U.2和M.2有着十分相似的命名规范,你很容易就会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看这意思是希望在台机领域也能复制M.2接口在移动市场的成功。
  U.2接口跟SATA E接口的思路差不多,都是尽可能在利用现有物理接口的基础上,提升带宽,从PCI-E x2变成了PCI-E 3.0 x4,此外还增加了许多新协议支持,比如NVMe,这些都是SATA E接口不具备的,某种程度上,U.2其实才是SATA E的完全体。
  U.2的设备端接口融合了SATA及SAS接口的特点,中间用针脚填满了SATA接口留下的空缺,并预留了L型防呆设计,所以可以兼容SATA、SAS及SATA E规范,主板连接端则是mini SAS(SFF-8643)接口,设备端的U.2线则是一端接在SATA电源上,一端接在U.2硬盘的数据口上。
  U.2接口有很多优点,例如,其接口带宽达到了32Gbps,并支持NVMe协议,甚至在供电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这些积极的改善都有助于提高SSD的整体性能,但U.2接口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依然是新兴事物,市面上的很多主板目前都没有提供U.2接口,而且U.2接口的消费级硬盘也少的可怜,目前正式发售的产品也只有Intel的750系列。
  当然,如果想在普通主板上用U.2硬盘也不是行不通,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购置一块U.2转M.2转接卡,很多主板大厂,例如:华硕、微星、华擎等都出过这样的小配件,可支持U.2转为M.2接口,此时,只要M.2接口具有32Gbps带宽,这种转接是不会有性能损失的。
  点评
  尽管SATA 6Gbps在规格上已经落伍,但廉颇虽老,尚能饭,加之普通用户对性能的要求并不苛刻,可以预见,SATA 6Gbps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流的选择。
  mSATA不用说了,该接口已经基本被淘汰了,M.2接口现在可谓风头最劲,不仅在移动平台占据主要位置,而且,随着32Gbps的M.2接口在100系主板上的普及,它在桌面平台也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PCI-E显卡虽然要占据一个显卡插槽位,但它的优势非常明显,对主板没有特殊要求,在高端市场上依然会占有一席之地。
  SATA E接口未老先衰,到今天为止只剩下满满的尴尬了,我们对这一接口也不看好,恐怕它等不到自己的春天了。
  U.2接口则是各种高大上,无论是其本身的性能,还是对新技术、规范的支持程度都走在了前列,它被业内普遍看好,很有可能会成为SATA 6Gbps接口之后的新继任者。但我们可没这么乐观,窃以为U.2接口还缺少关键的吸引力,毕竟主板厂商目前对它的支持力度还是太小了。
  如果U.2与M.2接口只能有一个胜出,就现在的情形来看,我们认为M.2接口的胜面更大,首先,M.2接口的速度和技术优势都不输U.2接口,且厂商的支持力度很高。其次,M.2接口的硬盘可直接安装在主板上,无需2.5寸的硬盘位,也少了很多理线的麻烦。其潜在的缺点在于,M.2的硬盘容量可能比不上U.2硬盘,毕竟前者的体积小很多,但以目前的SSD价格来看,这根本不会成为问题。
  性能测试
  考虑到硬盘测试的实际需求,我们并未对测试平台的硬件进行升级,继续沿用了上一次专题评测时所使用的配置。测试平台使用的是华硕Z97-Deluxe主板,CPU则是Haswell架构的Xeon E3 1230v3,CPU保持默认频率。为了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我们把BIOS中的节能选项全部关闭,操作系统也更新至Windows 8.1 Professional 64位版,驱动程序全部使用Windows 自带的。
  在本次专题评测中,除了参测的13款SSD新品之外,我们还特意的把参加过2012年128GB SSD专题的海盗船Force GT 120GB加入到这次测试中,作为对比分析对象。这款海盗船Force GT 120GB在当年这也算是一款高性能SSD,而在四年之后它在一群入门级SSD中将处于怎样的位置,也的确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测试方法
  本次专题评测所采用的测试方法完全沿用了上一次专题的评测体系,测试软件都会更新至各自的最新版本。需要注意的是,AS SSD Benchmark、Crystal Disk Mark和Anvil`s Storage Utilities三个项目的测试结果都不计入总分,我们只是列出了部分测试得分,并进行了相应点评,具体介绍可详见下文。
  具体测试流程如下:
  1、首先我们会在SSD完全空盘的情况下运行AS SSD Benchmark、Crystal Disk Mark与Anvil`s Storage Utilities三个测试软件,让读者对SSD在出厂状态下的基本性能有所了解。   2、随后对参测的SSD开始GC与Trim测试,我们使用IOMeter对没有分区的SSD进行连续一小时的4K QD32随机写入,以制造大量的碎片。
  3、然后放置一个小时让SSD自行进行垃圾回收操作,之后把SSD重新分区并格式化,再让它进行全盘Trim。我们会在开始测试前、写入完成后、写入结束一小时后以及全盘Trim后用HDTune Pro测试SSD的写入性能。
  4、本次专题更为注重SSD在长期使用时的性能表现,先进行GC测试就是为了让SSD进入稳定态,GC测试完成后就进行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测试会生成59GB的文件,这些文件会保留作后面测试的预置文件,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SSD更接近我们平常使用的状况。
  5、接下来我们会进行PCMark 7与PCMark 8的测试。
  6、在最后,我们还会再运行一次AS SSD Benchmark、Crystal Disk Mark与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让读者直观了解到SSD在稳定态时与出厂原始性能间的差距。
  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介绍
  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是我们自己制作的I/O轨迹回放测试,是硬盘真实情况的重现,与PCMark的硬盘测试所采用真实的磁盘I/O轨迹回放比较类似,该测试会更为贴近实际应用情况。
  测试脚本使用我们自行录制的真实硬盘I/O轨迹脚本,整个测试包括日常应用、办公应用和游戏应用三个部分,涉及多个软件的操作,这些脚本使用Intel NAS Performance Toolkit进行全速回放,运行完会生成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我们取其中的平均传输速度,三个测试的传输速度加起来取平均值就是这项测试的结果,比如上图中就是用超极速S330 128GB跑出来的,它的测试成绩是432MB/s,各个测试的具体构成包括:
  日常应用测试
  1.同盘复制一个MKV电影文件,其实就是以前Fastcopy测试用的那个,文件大小2198MB。
  2.同盘复制一个有大量零碎文件的文件夹,也是以前Fastcopy测试所用的那个,文件夹大小2250MB。
  3.启动QQ,并对聊天记录进行搜索,随后关闭。
  4.用Internet Explorer 10浏览本地网页文件,逐个进行人工翻阅。
  5.用Media player播放本地高清视频,并拖动进度条。
  整个日常应用测试涉及的数据吞吐量是12742MB,其中读取数据8005MB,写入数据4737MB,涉及的文件数量4319个。
  办公应用测试
  1.用Word 2013打开多个doc、docx文件,并逐个翻阅。
  2.用Excel 2013打开多个xls、xlsx文件,并逐个翻阅。
  3.用PowerPoint 2013打开多个pptx文件,并逐个翻阅。
  4.用Windows 8.1自带的阅读器打开多个pdf文件,并逐个翻阅。
  5.用PhotoShop CS6打开一个4.04GB大小的psd文件,并将其另存为一个新的psd,其实就是以前的PhotoShop测试。
  整个办公应用测试涉及的数据吞吐量是34250MB,其中读取数据23579MB,写入数据10671MB,涉及的文件数量112个。
  游戏应用测试
  1.《Battlefield 4》游戏启动,开启新游戏进入第一关。
  2.《Crysis 3》游戏启动,开启新游戏进入第一关。
  整个游戏应用测试涉及的数据吞吐量是3865MB,其中读取数据3865MB,写入数据24KB,涉及的文件数量121个。
  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测试
  测试中,每项测试均会运行三次并取其平均值来作为该项测试的成绩,最后的总成绩是三项测试的结果的平均值。要注意的是,得出的结果是平均传输速度,而不是实际传输速度,回放测试的读取与写入操作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某些SSD的传输速度在读写操作都繁重的办公应用测试中会超过SATA 6Gbps接口单向传输速度的上限。
  日常应用测试,这项测试写入的比重占了三分之一,零碎文件也很多,SSD的综合读写性能对最终成绩影响非常大,富士通F100和七彩虹SS350P在这次测试中稳定占据了一、二名,三星750 EVO尽管使用的是TLC闪存,不过它的性能也相当好,排名第三。
  游戏应用测试则基本上是一个纯粹考验读取性能的测试,写入量非常少,第一、二名还是那两个就不提了,较为突出的是浦科特M6V,它的读取性能要比三星750 EVO略好一点。
  办公应用测试对SSD读写性能的要求都非常高,而且是以大文件的连续读写为主,写入压力很大,所以连续读写性能都非常好的SSD在这项测试中表现就会非常优秀。从测试结果来看,前两位依旧没变,不过在高压写入下,后面的排名变化相当大,排名第三的变成了超极速S335。
  综合三项测试的结果,富士通F100最终在这项测试中获得了第一,七彩虹SS350P名列第二,朗科N6S位于第三,其他各个SSD的具体成绩如上表所示。我们看到,三年前的海盗船Force GT依然能排到中间,东芝和OCZ的两款SSD在高压力写入下表现不佳性能垫底。
  PCMark8测试
  理论上,PCMark 8性能测试的分数不应该拉开太多的差距,但由于入门级产品的性能良莠不齐,实际测出来的结果差异还是挺大的。从得分来看,三星750 EVO以4980分排在第一的位置,富士通 F100 128GB排在第二,海盗船Force GT得分为4859,位居下游。   PCMark7测试
  相对来说,PCMark 7的分差拉得就更大一些了,最高和最低之间差了1200分。当然,前几名的排位其实也没怎么变,最好的还是三星750 EVO,海盗船Force GT排在中间位置,两个用SM2246XT主控的SSD排在最下面。总的来说,没有外置缓存会对性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配有性能较好的闪迪19nm闪存的超极速S335还稍微好点,用美光16nm闪存的iFound飞天青春版简直惨不忍睹。
  AS SSD Benchmark测试
  对于像AS SSD Benchmark这类很常规的测试,我们将使用相同主控的SSD放在一组,这样对比起来更加方便,可以更直观的看到不同闪存对性能有什么样的影响。
  SM2246EN主控
  性能表现最好的是搭配闪迪19nm MLC的富士通F100,其次是使用同样闪存的七彩虹SS350P,使用东芝15nm MLC的浦科特M6V在读取方面优于使用Intel 20nm的朗科N6S和海力士20nm闪存的金泰克S510,但写入性能却差了很多。
  SM2246XT主控
  没有缓存的SM2246XT在随机读取方面表现非常糟糕,远跟不上现在主流SSD的速度,使用高性能的闪迪19nm闪存的超极速S335在连续读写上的表现其实还算不错,然而使用美光16nm闪存的iFound飞天青春版就不够理想了。
  PS3110-S10主控
  支持SLC Cache的PS3110-S10在刚开始写入测试的时候速度表现还算可以,不过Cache的容量实在是太小了,速度一下子就掉下来了。另外,由于这两款产品搭配的是TLC闪存,所以它们的总体性能也不怎么样。
  JMF667H主控
  从以往的测试情况来看,JMF667H主控若搭配高性能东芝闪存的话,整体性能并不比SM2246EN主控差,然而威刚这款SP600采用的是美光20nm闪存,测试结果(如上图所示)不算理想,另外,SP600在稳定态时还会出现掉速的情况。
  SF-2281主控
  SF-2281虽然是个不错的主控,但毕竟是老产品了,而没有外置缓存的结果就是随机读取速度很低。另外,SF-2281的GC算法也不够主动,测试中存在掉速的问题,不过支持压缩算法是这款主控的一大特色,当然,AS SSD这类软件是无法体现这款主控的真正实力。
  Marvell 88S9190主控
  虽然闪迪Ultra II用的是TLC闪存,但是在闪迪nCache 2.0加速的协助下其性能表现还是挺不错的,Cache的容量大概有2GB,用完后写入速度也有160MB/s,整体还是不错的。
  三星MGX主控
  三星750 EVO用的还是2D闪存,而不是850 EVO上的3D TLC,单纯看测试成绩的话,它的得分还是很靓丽的,依然保持着三星SSD那强劲的性能优势。读取速度确实强得没得说,不过,高写入速度是在TurboWrite有缓存的情况下得来的,Cache大概有3GB,用光后写入速度降为125MB/s。
  CrystalDiskMark测试
  CDM的测试结果其实和AS SSD没啥两样,我们同样把采用相同主控的SSD放在一组供读者对比。
  SM2246EN主控
  SM2246XT主控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测试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的优点在于可以调节测试所用数据的可压缩比例,这是AS SSD测试所没有的,而CDM测试要不就是完全非压缩,要不就完全可压缩,这样似乎太极端了,Anvil`s Storage Utilities预设了几个数据可压缩比例,我们使用比较接近应用程序的46%这个比例来进行测试。
  Trim与GC测试
  测试使用IOMeter对没有分区的SSD进行连续一小时的4K QD32随机写入,以制造大量的碎片,然后放置一个小时让SSD自行进行垃圾回收操作,之后再把SSD重新分区并格式话让它进行全盘Trim。我们会在开始测试前、写入完成后、写入结束一小时后以及全盘Trim后用HDTune Pro测试SSD的写入性能。
  SM2246EN主控
  浦科特M6V、金泰克S510、七彩虹SS350P、富士通F100和朗科N6S这五款使用SM2246EN主控的SSD测出来的曲线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闲置一小时后,SSD最前面一小部分的空间清理干净可恢复到出厂性能,剩下的空间在全盘Trim后才会恢复到出厂水平。
  SM2246XT主控
  这两款使用SM2246XT主控的产品在本项测试中的区别就比较大了,其GC算法都是比较激进型的,超极速S335放置一小时后能清理干净接近一半的空间,而iFound飞天青春版放置一小时后就能完全接近出厂状态,两者全盘Trim后都可恢复到出厂水平。
  PS3110-S10主控
  通过HDTune的测试,可以看到东芝Q300和OCZ Trion 100的SLC Cache其实是非常的小的,以东芝Q300为例,在写入后闲置一小时,硬盘的性能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SSD不会进行主动GC,当全盘Trim后能够恢复到出厂速度。
  JMF667H主控
  威刚SP600在写入后闲置一小时变化并不是很大,可见主控基本上不会进行主动GC,且全盘Trim后也没有恢复到出厂性能,平均写入速度从143MB/s下降到126MB/s。
  SF-2281主控
  事实上,用HDTune来测SandForce主控的SSD是很不靠谱的,可以看出数据能被大幅度压缩,那么得到测试结果也就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了。   Marvell 88S9190主控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闪迪Ultra II在SLC Cache用完之前的写入速度可以达到420MB/s,Cache用完后也有大概160MB/s,写入后闲置一小时和刚写入完对比,写入速度整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可见主控基本不会进行主动GC,全盘Trim后SSD的性能可恢复到出厂状态。
  三星MGX主控
  三星750 EVO在SLC Cache用完之前写入速度可以达到435MB/s,用完后大概也有140MB/s,比较神奇的是,在经过一小时的IOMeter写入后,SSD的性能居然没有变化,对此我们已经反复验证过多次了,得出来的结果还是这样,真是神奇的固件。
  性能一致性测试
  在这项测试中,我们使用IOMeter进行一小时的写入操作,测试各盘性能的离散分布情况,这项测试可以看出SSD的写入性能在高压力写入下是否能保持稳定,我们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测试结果进行点评,以供大家对比分析。
  对于采用SM2246XT主控的两款SSD,它们的写入速度可谓是超级不稳定,经常会有0 IOPS的情况出现。同样没有外置缓存的SF-2281主控的金士顿V300在刚开始的20分钟还是很稳定的,后面就开始不稳定了,但IOPS并没有掉到0。用Phison S10主控(东芝和OCZ)的两款SSD也是比较不稳定的,写入一开始就在5000 IOPS到15000 IOPS间抖动。
  就稳定性来说,三星750 EVO是最好的,测试中基本上就是一条直线,其次是闪迪Ultra II,只是这两款产品的最大IOPS都不高,用SM2246EN的几款SSD在写入一定量数据后性能就会呈阶梯式下降,而JMF667H主控的产品则是在写入一定量数据后IOPS会折半,然后称线性下降。
  性能测试成绩汇总
  在上表中,各个单项的最好与最差成绩分别以红色和绿色作了标记,大体上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各款产品的性能差异,最后汇总的成绩其实就三项测试。三星750 EVO 120GB在两个PCMark中得分最高,最低分是iFound飞天青春版120GB,而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中得分最高的是富士通F100 128GB,最低的是OCZ Trion 100 120GB。
  考虑到现在采用SLC Cache模式的SSD越来越多了,Cache空余和用尽这两种状态反映到性能上可能会是两个极端。此时,用传统的通用型测试软件虽然也能够测出不错的得分,但是出来的结果并太符合实际的使用情况。因此,在本次专题评测中,我们的综合性能指数(最新公式的系数=13,PCMark 7和PCMark 8两项测试的权重是2,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回放测试的权重是3)只统计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PCMark 7和PCMark 8三个回放测试的成绩,回放测试全部都为实际的磁盘操作重现,可以更好地反映出SLC Cache的实际表现。
  从得分汇总中不难看出,富士通F100 128GB在参测的13款SSD当中性能表现是最好的,得分为93.1,第二名是91.8分的七彩虹SS350P 128GB,成绩最差的是iFound飞天青春版120GB。总的来说,这些入门级SSD的性能差异还是很大的,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的分差有将近20分左右。
  有了综合性能指数这个参数,我们就很容易计算出各款参测SSD的性价比指数,得分汇总如上表所示。性价比指数第一的是超极速S335,原因很简单,它的价格比其他产品低了一大截。利用综合性能指数和性价比指数,13款128/120GB SSD各方面的特点以及性能优劣立即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了解这些产品,为近期有购买计划的消费者提供一些更有价值的选购建议。
  在本次专题评测中,富士通F100 128GB的表现的确十分抢眼,它在参测的13款入门级SSD中性能排名第一,毫无疑问,SM2246EN主控加闪迪19nm MLC闪存的搭配表现出了强劲的性能优势,如果你想省钱又同时获得高性能,富士通的这款F100 128GB自然不容错过。
  可能会有玩家介意富士通F100 128GB用的不是原厂闪存,那么排名第二的七彩虹SS350P 128GB就值得引起你的关注了,它用的可是闪迪原厂闪存,七彩虹SS350P 128GB的性能其实和第一名差不了多数,售价也一样,同样是一款优秀的入门级SSD。
  朗科的N6S 120GB的得分其实仅次于前两名,性能差距不是很大,用的也是原厂闪存,对比前面的两款产品,它的价格还要稍微低一点点,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而对于预算有限,对价格非常敏感的消费者,我们推荐性价比最高的超极速S335 120GB,它仅需219元就能买到,售价可谓是相当之低。
  如果觉得前面推荐的品牌都不够响亮的话,那么就选择三星的750 EVO 120GB,这个价位的大牌产品也只能买TLC闪存了,而且三星750 EVO 120GB的性能很不错,甚至比一些采用MLC的SSD还要强。
  金泰克S510 128GB的性能还是挺不错的,而且采用的是原厂闪存,同样是一个比较靠谱的选择。浦科特M6V 128GB的性能也是可以的,而且浦科特SSD的品质一直很稳定,就是价格稍高,性价比优势不够突出。闪迪Ultra II 120GB是一款采用TLC闪存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的性能是不错的,只是它最近经常缺货,且零售价格也一直在涨。
  相对来说,威刚SP 600 128GB的性能一般,它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采用了美光原厂的闪存。金士顿SSDNow 300 120GB在性能测试中的表现不是很突出,且该款产品所采用的闪存规格也不是很确定。至于iFound飞天青春版 120GB,尽管它采用的是原厂闪存颗粒,但考虑到其较差的性能,我们认为降价才是它最好的出路。
  对于东芝Q300 120GB和OCZ Trion 100 120GB这两款产品,它们都采用eTLC闪存,因此在耐久度上会比其他TLC SSD好不少,价格也相对便宜,但它们的SLC Cache容量太小了,使用中很快就被耗尽了,而缓存用光后会导致写入性能降低很多。当然,只要不是频繁的写入大文件,用作普通的日常应用,性能下降也不会对使用感受带来太大影响。
其他文献
子弹在体内存留可造成感染、出血、功能障碍,甚至铅中毒等危险.笔者2001年6月-2003年9月在国内及援也门医疗队期间共取除体内子弹25枚.现将子弹取除体会介绍如下。
体验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提倡体验就是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情感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强调体验式学习,其实就是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学生主体理念的体现,真正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角度构建教学活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到,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精神.这就是要在物理教学中,重现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