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摸清水稻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状况,绩溪县土肥站于2015年在金沙镇安排了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区氮、磷、钾肥的肥料利用率高于常规施肥区,其中氮肥利用率提高3.59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2.71个百分点,钾肥利用率提高4.69个百分点。
  关键词:水稻;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绩溪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49-02
  在水稻生产中,由于施肥不当、肥效不高,常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及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我国水稻总量随施肥体系的不断调整而增长,但单位肥料的增产率却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与肥料利用率低、损失严重不无关系,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了当前土肥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笔者开展了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下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效果比较试验,为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深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绩溪县金沙镇黄土坎村汪洋坦田畈,东经118°40′40.2″,北纬30°12′30.3″,海拔221m。土壤类型为砂泥田,质地中壤,地势平坦,地力均匀,阳光充足,农田基本设施基本配套,能灌能排,前茬作物为油菜。播种前取耕层土壤化验,结果如下:有机质40.63g/kg,全氮2.17g/kg,有效磷18.7mg/kg,速效钾63mg/kg,pH6.5。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Y两优896,常年产量
  8 250kg/hm2。供试氮肥为尿素(含N46%,山东省东平湖产),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2O5 12%,铜陵铜官山产),钾肥为红色氯化钾(含K2O 60%,俄罗斯产)。
  1.3 试验设计 采用对比试验,先将试验田分为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2个大区,之间设置1m的间隔带,然后将各大区设置全肥、无氮、无磷、无钾4个小区,2次重复,面积均为40m2(8m×5m),小区之间筑宽0.35m、高0.3m埂隔离,单排单灌,试验区周边设保护行,保护行离田边至少2m以上。配方施肥区纯N、P2O5、K2O分别为155.25kg/hm2、60.0kg/hm2、90.0kg/hm2,其中氮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为5∶3∶2,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基肥∶追肥为6∶4;常规施肥区纯N、P2O5、K2O分别为165.0kg/hm2、30.0kg/hm2、45.0kg/hm2,其中氮肥分基肥与分蘖肥施用,比例为6∶4,磷肥和钾肥全部作基肥。分蘖肥于移栽后7d左右施用,穗粒肥在移栽后7~8周时施用。基肥的施用先撒于田面再耖平一次,追肥以浅水层均匀的撒施,各小区株行数为18cm×32cm,栽插密度为16.4万株/hm2。
  1.4 田间操作及植株样采集与测定 试验于2015年4月25日播种育秧,5月20日试验取样,5月22日犁田,5月23日试验田做埂,同时分小区撒施基肥,5月24日移栽,5月30日返青,进行第一次追肥,6月中旬进入分蘖期,7月上旬拔节,8月初抽穗扬花,8月2日进行第二次追肥,9月22日进行野外考种、收割、脱粒、计实产。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小区各处理随机而均匀地(避开小区边行和两端水稻)取5棵地上部分,作为一个植株混合样品,标好标签,带回室内,风干后脱粒,称量并记录稻草、谷粒风干重,计算谷草比。然后各取稻草、谷粒各100g左右的样品,烘干粉碎后,密封保存,用于测定全氮、全磷、全钾养分含量。
  1.5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生物性状分析 由表1可知,从构成产量因子来看,配方区的每hm2有效穗数比常规区多7.6万~13.2万穗,穗粒总数比常规区增加11~17粒,结实率比常规区提高0.3~3.7个百分点。其中常规无氮区有效穗数、穗粒总数最低,分别比配方施肥区低81万穗/hm2、28粒;常规无钾区结实粒、千粒重最低,分别比配方施肥区低3.5个百分点、1.15g。由此可见,水稻缺氮会造成植株生长瘦弱,叶片少而小,有效分蘖数和每穗粒数明显减少,导致产量显著下降,而N、P、K配合施用能改善水稻生长的群体结构,从而提高了产量。
  2.2 不同处理的产量分析 从表2可知,常规施肥处理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施肥区>常规无钾区>常规无磷区>常规无氮区,其中,常规施肥区比常规无钾区增产562kg/hm2,增产7.3%,比常规无磷区增产712.5kg/hm2,增产9.4%,比常规无氮区增产1 963.5kg/hm2,增产31.2%;配方施肥处理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配方施肥区>配方无磷区>配方无钾区>配方无氮区。其中,配方施肥区比配方无磷区增产487.5kg/hm2,增产6.0%,比配方无钾区增产687kg/hm2,增产8.7%,比配方无氮区增产2 037.0kg/hm2,增产31.1%。因此,无论是配方施肥区还是常规施肥区,均表现出比缺素区明显增产的效果,增产487.5~
  2 037kg/hm2,增产率6.0%~31.2%,而配方施肥优于常规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324.0kg/hm2,增幅3.92%。
  2.3 不同处理的肥料利用率比较 水稻每100kg养分吸收量情况见表3。
  (1)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全肥区产量高于缺素区产量,配方施肥区产量优于常规施肥区,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324.0kg/hm2,增幅3.92%。
  (2)在该试验条件下,水稻配方施肥区氮肥、磷肥、钾肥的肥料利用率高于常规施肥区,其中氮肥利用率提高3.59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2.71个百分点,钾肥利用率提高4.69个百分点。说明合理的肥料配方以及合理的施肥时间,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损失,有效地减轻了肥料的污染,从而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于2015年在山东省齐河县宋坊良种繁殖场进行了玉米“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合理配方施肥,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玉米单位产量与氮、磷、钾的单位施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玉米产量随着单因素氮、磷、钾肥料施用量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该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下,玉米氮、磷、钾最大施肥比例为3.41∶1∶1.41,最经济施肥比例为 3.24∶1∶1.38
摘 要: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猪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该文介绍了本病2份病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诊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04-02  1 病例简介1  1.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
摘要:该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烟后秋玉米复合肥用量试验结果的产量、均匀度、株高、茎粗、籽粒饱满度等情况,初步筛选出了适合烟后秋玉米的复合肥用量。  关键词:烟后秋玉米;试验;筛选;复合肥用量  烟后秋玉米即烤烟收毕后栽培秋玉米,是一种新的栽培模式。生产实践中很多农民直接使用复合肥,但又难以把握复合肥的用量。为了摸索烟后种植秋玉米所需复合肥(15-15-15)的用量,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2014年特进行
摘 要:该文介绍了和两优1号品种特性,总结了该组合在赣北地区直播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在赣北地区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和两优1号;直播;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042-02  1 品种特性  该品种为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全生育期136.4d,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0.8d。株高113cm左右,株型适中,
摘要:该文介绍了桐城市发展优质米品牌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必须加强政策扶持、创新生产技术、推进协调发展等。为桐城市进一步发展优质米品牌提供参考。  关键词:桐城市;专用品牌粮食;发展现状;对策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國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安徽省产粮大县。2014年以来,全市粮食生产实现连续12a丰收,2015粮食总产达43 220
该文分析了陇南市2015年气候特征,即全市年平均气温偏高到异常偏高,降水量正常,日照时数多数县偏多,总体而言2015年气候条件较好,同时分析了其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摘 要:黄颡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日渐增大,因此养殖黄颡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文从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孵化、鱼苗培育等方面介绍了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  关键词:黄颡鱼;人工繁殖;舒城县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03-02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是黄颡鱼规模化养殖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舒城县城北水产良种场
摘 要:通过在水稻作物上开展小麦秸秆施用腐熟剂还田示范对比试验,验证和评价了太湖县中标腐熟剂在大田中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小麦秸秆腐熟剂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起到了增加水稻产量的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小麦秸秆;腐熟剂;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086-01  1 试验目的  通过开展作物秸秆施用腐熟剂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