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本的解读与感悟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wi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感悟呢?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面对文本时的“入”与“出”过程。“入”就是解读文本,就是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 “对话”;“出”就是感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本实现真正的参与、真情的体验、真切的感悟,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
  
  一、解读文本,让“入”来得顺其自然
  我们经常会听到语文教师这样说:“为什么别的老师能抓住重点,我却不能?我的课堂为什么显得那么零散?”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教师没有去解读文本,语文教师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才础上能进一步搞好语文教学。
  1.在文本中解读三维目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深入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住文本的三维目标,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决定不同的三维目标。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我们正常为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第4自然段。③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④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介绍钱塘潮的,但是却清楚细致地写出了大自然的壮观与神奇,那么我当时就在想,我们自己的家乡有没有值得学生热爱的地方呢?能否在本课教学目标中设置让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所以,在解读文本后,我把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也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自己家乡的一些人文趣事与自然风光。通过这一组文章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形成努力建设、保护自己家乡的意愿。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用我们的教学智慧来解读文本的教学目标,这样就会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文本中解读价值取向
  2010年三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试卷有一道填空题是:“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不少形象鲜明的人物,有_的列宁,有_的高尔基,有_的李四光,有_的孔子……”就“_的孔子”一项,学生的答案有:谦虚好学、彬彬有礼、求知若渴……从文本的价值取向看,大家比较一致的答案是谦虚好学及与此相类似的词语,那对于其他的答案该如何评判呢?一种观点认为作者借助文本主要表现的是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精神,学生的答案不应该脱离文本的主要价值倾向,如果都算对,语文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因此要适当减分或不给分。而另外一种声音却认为现在的课标精神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的答案是对课文中人物的真实解读,所以应一律算对。
  到底哪一方是对的呢?从新课标中可以看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前提是“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第二种说法忽视了文本存在的价值,使语文丧失了意义。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却丢失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理解偏于肤浅,无法深入文本的内核、灵魂。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坚守文本所表现的主导价值取向,当学生对文本进行“误读”和“曲解”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引导,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二、感悟文本,让“出”去得理所当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言语的积聚、感悟和运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动用全部感官与心智去直接接触语文资料,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来取得对文章的感悟。
  1.在文本中感悟课文意蕴
  文本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审美价值。感悟课文意蕴应该是文本中“表层文字和深层意蕴的融合”。让学生感悟出文章要向我们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和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依据表面文字来感知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意蕴,由点及面,从而达到整体把握、感悟文本的目的。
  2.在文本中感悟课文结构
  文本结构是作者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感、人生思索、价值义理,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晶。从这个角度来说,感悟文本结构是体验性阅读的关键环节。感悟文本结构强调从文章线索入手,探求文本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文本之情、之义、之理,为锤炼学生思维提供了“靶场”,也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做好 “出”与“入”,去解读、感悟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湖北省远安县安鹿小学)
其他文献
一、快乐老师——爱教乐学的关键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哲人路过一座山,看见两位匠人正在用力地凿着石头,并把它们雕刻成各种造型。哲人问第一位匠人:“你喜欢做这个工作吗?”匠人皱着眉头回答道:“不喜欢。我是为了生活,没有办法!”哲人认同地点了点头,心想:情有可原。于是走到第二个匠人面前问道:“你一定对这个工作很厌烦吧?”哪知,匠人却笑了笑说:“不!我喜欢这个工作!我觉得我能将这些普通的石头
“说一口普通话,写一手规范字”,这是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当下,由于电脑、手机的普及,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越来越退化。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书写能力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最佳时期。为了给孩子们打下坚实的书写基础,首先要让他们从思想上对书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过严格训练,我所带班级学生对整齐、优美的汉字书写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对于缺乏耐心的学生,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生在书写中出
最近,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会引发学生如此多的热议。“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发言权有多大,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赞成“非升即走”的制度。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从大的方面看,这是治庸的方法,不养庸人,优化教师队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我们可以在某个阶
摘 要:新课标注重和凸现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中贯穿始终。本文拟以朱能老师《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例谈谈在历史课堂,通过“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历史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程;主体性;“过程与方法”  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是新课程的主要特点也是最大亮点。其中首次把“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领域来进行阐述。从其包含的内容,可以给教师们一个明确的信息:无论是教师的教,还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通常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盘磁带,就完成了整个英语教学的授课过程。面对贫乏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一身技艺无从施展,同时这种现状也极大束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表现在小学英语教育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自制能力不强,感兴趣的就爱学,不感兴趣的就不爱学,英语知识的学习效果往往普遍较不理想。但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效结合,就能充分调动
2009年9月,笔者受国家汉办委派,赴美担任中文教师,同时任职于波特兰州立大学与一所公立中学,兼任俄勒冈大学中文领航项目的中文沉浸式教学(Chinese Immersion Program,指让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完全沉浸在中文环境中,直接运用目标语中文进行教学,而不以其母语作为中介语)工作。同时,因为参加美国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和本土中文教师培训,有更多机会了解到美国大中小学的一些教学情况。两年的工作,
摘?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具有特殊性,如信息闭塞,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水平滞后,等等。对此,笔者由“巧做伯乐,雕琢学生心灵”着手,从“培养兴趣,关注学生心灵;时时留心,妙借生活素材;处处用心,发掘学生潜力;另类巧评,温暖学生心灵”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
摘要: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亮点,它的具体实施一直是语文老师们探索的热点。文章以人教版新课标为例,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学生、教师、学科特点、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探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  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亮点,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途径的多样性、过程的实践性、目标的综合性。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
现在中小学生害怕作文,厌恶作文以至拒绝作文,成了一个普遍的教育问题。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我们的学习者比我们的策略更重要,当学习者不想学习时,应该改变和抛弃的是策略,而不是学习者本身。”因此,认真研究中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到底怎样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呢?    一、“发表”作文, “导向”激发    作文的导向是什么?根据人性的需要理论来回答,应该
摘要:译林牛津版教材将每个单元分成不同的板块,在教学实践中发现Task板块是教师容易忽视且感到较难把握的一个教学板块。笔者尝试用学习策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首先通过对理论的解读肯定Task板块在教学中重要性;其次运用笔者对教材的理解分析Task板块的特点;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WHS教学模式并就某一单元的Task为例进行教学展示,作为学习策略理论指导下对Task板块课型的初探。  关键词: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