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采用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初中)。第四章“走进网络世界”从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硬件基础层层深入到网络的实际运用。该节是本章的起始篇,主要涵盖了网络的定义、网络的基本构成,介绍了网络的基础硬件、网络的发生与发展以及接入因特网的方法。对于初中学生,在本节课只需形成对网络硬件最基本的认识,理解网络的定义即可,最终的落脚点应是对连接因特网的了解。在教学中结合校园网的组网使学生逐步构建网络物理结构的概念,结合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认识实现对网络概念的理解,并从校园网的接入方式迁移到目前家庭上网的两种常用方式,让书本上的网络走进生活,为学生上网做好最基本的指导和准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网络的基本构成,了解个人电脑上Internet的硬件、软件条件,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校园网组网的跟踪,学习理解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的概念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校上网过渡到家庭上网,使学生建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在跟踪组网中加强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网络定义的理解和初步连接上因特网。概念的理解可以有效打破专业的神秘感,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实践;接入因特网是使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通讯的前提,在网络普及全球的今天,初中学生必须了解这一生活、学习中的常用工具。
难点:对网络定义的理解。网络的定义中有大量的专业用语,同时网络的结构虽是实体,但在学生看来,却是看不清、说不明的。怎样将这个隐性的内容显性化,将专业的内容通俗化,淡化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畏惧感,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了追踪校园网结构的方法,一步步加以突破。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初显目标
师: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你的孩子,那也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在座的已经有不少人对这句话颇有感触。无论网络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亲身去体会,真实去感受。
说到这,一定有同学会在心里说,老师,让我们上网去吧。可咱们不是哈利·波特,也不是哆啦A梦,我们上网得有一定的设备、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行。
设计意图:导语设计运用了网上经久不衰的名言间接指出了网络的巨大作用和诱惑,为后面的网络道德教育埋下了伏笔,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学生喜爱的人物比拟,以制造诙谐幽默的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明确理想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实现,从思想上树立一种踏实的作风,适时渗透德育。
2.追踪校园网结构 理解网络基础信息
师:同学们能结合你接触到的一点点网络的感性认识说说看,上网的基本设备和条件是什么吗?
生:要有电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之初设置一个小小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谈谈上网可能需要的基本条件。这一环节回答中提到的电脑这一硬件实体为后面出现双绞线、交换机等网络通信设备概念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的思路能有小小的开启。
师:电脑一定要有,网线也是必须,还得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上因特网。
师:我们机房里的机器只要双击桌面上的IE图标就可以上网了,它是怎样连上的,玄妙在哪里?
屏幕展示上述操作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主机背面,再近一点,可以看到机器上连着这样一根线。我们把它称之为网线,这类网线的名称是双绞线。
教师用屏幕显示该双绞线的解释,并展示该线实体。
师:通过这样的网线和一些相关设备,这台机器最终可以连上因特网。
师:这根网线一头接在电脑上,另一头接在这样的设备上(展示图片)。可以看出,这个设备有很多个端口,也就是说能接很多台电脑,这样的设备叫做交换机(显示交换机的解释)。
师:这台机架上有几台交换机?
生:三台。
师:我们一楼机房中的50台电脑都连接在上面。(展示拍摄的跟踪过程):该交换机上有同样的一根网线连接到三楼的交换机,三楼交换机通过光纤(介绍光纤的作用并解释其与双绞线的不同点)连接至学校另一栋楼里的网管中心。
师:为什么使用光纤?(提示学生看概念。)
生:因为楼间距离较远,超过了100米的范围,从概念中我们知道光纤适合长距离传输,速度又快。
师:其他教学楼采用类似的方式实现。将学校所有的电脑等网络终端、通信线缆、网络设备提炼出来,可以看出学校网络的整体结构(展示整个校园网的基本结构图)。各校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在楼层分布和机器数量上有所不同。刚才的电脑则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接入到网络。有了这样的物理连接,我们才能够让上网成为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通讯。
显示网络的定义,学生齐读。
师:把这些电脑等通过通信线缆、处理设备连接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生: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通讯。
师:再看两个相关概念:局域网(展示局域网的定义)和广域网。像校园网这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可以称之为局域网,相对而言就是广域网。
师:他们的区别主要在哪里?
生:范围的大小。(教师提示学生看定义。)
师:在我们局域网(又可以说是广域网中的一个点)中,有一台承接对外同时向内提供服务的机器,我们称之为服务器(展示定义)。
师:有了这样几个定义的支撑我们最后来看看什么叫做因特网。(展示因特网的定义。)
设计意图:以电脑后连接的网线为起点,追踪到交换机再到学校中心机房……最后形成校园网的整体结构图。在跟踪过程中将出现的传输介质、设备逐步展示介绍给学生,让抽象的概念和显现的实体相结合,可以有效突破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同时这样由点及面、由部分到整体的介绍,对于这样一个庞大体系做了很好的肢解,达到了化整为零、个个击破的目的。
师:网络的物理结构我们已经建立,常规的设备我们也有所了解了,我想请同学们做一次小参谋。
题目:有一所小学,学校主体结构是三栋楼,其中一号楼2、3层分别有一只机房,中心机房在2号楼,楼间距350米,怎样组网比较合适?楼间用什么连接?选择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该反馈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对网络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传输介质等的理解。
师:做完小参谋我们该给自己家做一回顾问了。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疑惑——学校里是这样连接上因特网的,那我们在家里怎么连接上去呢?
3.简介家庭上网方式 建立应用初步
师:目前家庭上网有两种主流方式——小区宽带接入和ADSL。现在新的小区在建房时就已经铺设好了线路,只要去开通就可以了。开通也就是让电信局将你网线的另一端接上去。(展示跟踪图片。)
有小区宽带的,在家里的墙上会有这样的一个配电箱。这是小区铺设到家的网线,将其接入到你的机器上,并做好简单的设置即可。如果家里几台电脑同时上网,可以买一个小的路由器或HUB中转,以实现“一拖几”的功能。
没有小区宽带的,现在使用较多的则是ADSL。它凭借的是电话线。(展示结构图。)在电话线进户前的第一个接点处接入分离器,一边接电话,一边接ADSL“猫”(解释Modem),从“猫”上接入一台或多台电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ADSL上网的基本条件很简单,需要……(展示ADSL的理论信息。)
师:设备连接成功后,做相应设置即可上网,现在家庭中使用Windows XP和Windows 2003的操作系统居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Windows XP用户安装ADSL拨号软件的过程。(展示设置的动态过程。)
设计意图:运用图文介绍目前家庭上网的两种主流方式——小区宽带接入和ADSL。更有真实感,贴近学生生活。本环节让网络这个概念从书本上、校园里自然走进了生活,让信息技术更真实、更实在地为生活服务。
4.借助广告活动 走进生活中的网络
师:看了家庭上网的两种主流方式,如果你家中正有上网的打算,不妨看看老师最新打探来的信息。
教师展示电信广告ADSL接入和小区宽带接入的优惠条件。(同时介绍宽带。)
师:我想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如果同学们家里想上网,对于如何申请以及让电信人员给你安装不会再一脸茫然了吧?
师:如果打算接宽带,你准备选择安装哪一种宽带?为什么?
生:我家用ADSL,因为我们是老住宅,估计没有小区宽带。
生:我家可以用小区宽带上网的,家里有和老师介绍的一样的配电箱,里面也有双绞线。
师:用ADSL方式接入,你家里有电脑了,主板上集成网卡的,电信人员还会给你带什么来?
生:分离器、ADSL“猫”。
师:看几个小题目,别紧张,错了没关系。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教师出示题目(略),题目为会考中有关认识因特网的相关考试内容。
设计意图:延伸和拓展了第三环节,两则优惠条款取材于无锡电信,是真实信息,同时添加了宽带的概念,为学生敢于实践(如为自己家或亲戚家接入因特网提供帮助)提供了知识保障,建立了通道。最后设计的几个练习,一是巩固所学,二是融合了信息技术的会考内容,将考试内容放入开放的课堂中来检测,寻找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契合点。
5.体验网络 了解网络的发展
师:对于这样一个触手可及、令人向往的网络,我们现在可以试试它的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获取几条信息并展示:因特网的发展史、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网络搜索因特网的发展史和我国因特网的四大著名网站,一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网络的效果,很自然地介绍到了教材中提及的两条信息;二是让学生真实体会到了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全面。
6.课堂总结
师:对于因特网,你们还想用它来做些什么?说说看。
生:看新闻、传输文件、听音乐、收集学习资料、购物、游戏……
师:有了今天的准备,上网的通道已经打开,相信我们在树立了应有的网络道德意识,掌握了甄别信息获取信息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后,网络对于我们将是天堂,它会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打开方便之门。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因特网,学习上网的基本技术,体验网上冲浪的快乐。
设计意图:结束语的设计起到“课虽止,思未断”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延伸。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石塘湾中学)
该节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于理解,是教材中的难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易略去的地方。在本节课中教师能利用身边的资源,根据认知规律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表象化,使概念和实体有机结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教师在内容和组织结构上大胆进行了重组和拓展,将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学生实际和认知重新组织,摈弃了落后的内容,添加了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和发展动态,充分联系生活,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增强课堂的生活性,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并尝试在生命性上进行了提升,凸显该教师对新课程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理解,展示了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和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加入信息技术会考内容的反馈,积极寻找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契合点,用开放的教学验证了素质教育和考试是不矛盾的统一体,从实践上为广大教师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了信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点评人:江苏无锡市教研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员 史弘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网络的基本构成,了解个人电脑上Internet的硬件、软件条件,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校园网组网的跟踪,学习理解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的概念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校上网过渡到家庭上网,使学生建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在跟踪组网中加强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网络定义的理解和初步连接上因特网。概念的理解可以有效打破专业的神秘感,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实践;接入因特网是使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通讯的前提,在网络普及全球的今天,初中学生必须了解这一生活、学习中的常用工具。
难点:对网络定义的理解。网络的定义中有大量的专业用语,同时网络的结构虽是实体,但在学生看来,却是看不清、说不明的。怎样将这个隐性的内容显性化,将专业的内容通俗化,淡化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畏惧感,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了追踪校园网结构的方法,一步步加以突破。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初显目标
师: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你的孩子,那也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在座的已经有不少人对这句话颇有感触。无论网络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亲身去体会,真实去感受。
说到这,一定有同学会在心里说,老师,让我们上网去吧。可咱们不是哈利·波特,也不是哆啦A梦,我们上网得有一定的设备、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行。
设计意图:导语设计运用了网上经久不衰的名言间接指出了网络的巨大作用和诱惑,为后面的网络道德教育埋下了伏笔,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学生喜爱的人物比拟,以制造诙谐幽默的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明确理想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实现,从思想上树立一种踏实的作风,适时渗透德育。
2.追踪校园网结构 理解网络基础信息
师:同学们能结合你接触到的一点点网络的感性认识说说看,上网的基本设备和条件是什么吗?
生:要有电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之初设置一个小小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谈谈上网可能需要的基本条件。这一环节回答中提到的电脑这一硬件实体为后面出现双绞线、交换机等网络通信设备概念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的思路能有小小的开启。
师:电脑一定要有,网线也是必须,还得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上因特网。
师:我们机房里的机器只要双击桌面上的IE图标就可以上网了,它是怎样连上的,玄妙在哪里?
屏幕展示上述操作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主机背面,再近一点,可以看到机器上连着这样一根线。我们把它称之为网线,这类网线的名称是双绞线。
教师用屏幕显示该双绞线的解释,并展示该线实体。
师:通过这样的网线和一些相关设备,这台机器最终可以连上因特网。
师:这根网线一头接在电脑上,另一头接在这样的设备上(展示图片)。可以看出,这个设备有很多个端口,也就是说能接很多台电脑,这样的设备叫做交换机(显示交换机的解释)。
师:这台机架上有几台交换机?
生:三台。
师:我们一楼机房中的50台电脑都连接在上面。(展示拍摄的跟踪过程):该交换机上有同样的一根网线连接到三楼的交换机,三楼交换机通过光纤(介绍光纤的作用并解释其与双绞线的不同点)连接至学校另一栋楼里的网管中心。
师:为什么使用光纤?(提示学生看概念。)
生:因为楼间距离较远,超过了100米的范围,从概念中我们知道光纤适合长距离传输,速度又快。
师:其他教学楼采用类似的方式实现。将学校所有的电脑等网络终端、通信线缆、网络设备提炼出来,可以看出学校网络的整体结构(展示整个校园网的基本结构图)。各校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在楼层分布和机器数量上有所不同。刚才的电脑则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接入到网络。有了这样的物理连接,我们才能够让上网成为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通讯。
显示网络的定义,学生齐读。
师:把这些电脑等通过通信线缆、处理设备连接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生: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通讯。
师:再看两个相关概念:局域网(展示局域网的定义)和广域网。像校园网这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可以称之为局域网,相对而言就是广域网。
师:他们的区别主要在哪里?
生:范围的大小。(教师提示学生看定义。)
师:在我们局域网(又可以说是广域网中的一个点)中,有一台承接对外同时向内提供服务的机器,我们称之为服务器(展示定义)。
师:有了这样几个定义的支撑我们最后来看看什么叫做因特网。(展示因特网的定义。)
设计意图:以电脑后连接的网线为起点,追踪到交换机再到学校中心机房……最后形成校园网的整体结构图。在跟踪过程中将出现的传输介质、设备逐步展示介绍给学生,让抽象的概念和显现的实体相结合,可以有效突破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同时这样由点及面、由部分到整体的介绍,对于这样一个庞大体系做了很好的肢解,达到了化整为零、个个击破的目的。
师:网络的物理结构我们已经建立,常规的设备我们也有所了解了,我想请同学们做一次小参谋。
题目:有一所小学,学校主体结构是三栋楼,其中一号楼2、3层分别有一只机房,中心机房在2号楼,楼间距350米,怎样组网比较合适?楼间用什么连接?选择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该反馈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对网络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传输介质等的理解。
师:做完小参谋我们该给自己家做一回顾问了。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疑惑——学校里是这样连接上因特网的,那我们在家里怎么连接上去呢?
3.简介家庭上网方式 建立应用初步
师:目前家庭上网有两种主流方式——小区宽带接入和ADSL。现在新的小区在建房时就已经铺设好了线路,只要去开通就可以了。开通也就是让电信局将你网线的另一端接上去。(展示跟踪图片。)
有小区宽带的,在家里的墙上会有这样的一个配电箱。这是小区铺设到家的网线,将其接入到你的机器上,并做好简单的设置即可。如果家里几台电脑同时上网,可以买一个小的路由器或HUB中转,以实现“一拖几”的功能。
没有小区宽带的,现在使用较多的则是ADSL。它凭借的是电话线。(展示结构图。)在电话线进户前的第一个接点处接入分离器,一边接电话,一边接ADSL“猫”(解释Modem),从“猫”上接入一台或多台电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ADSL上网的基本条件很简单,需要……(展示ADSL的理论信息。)
师:设备连接成功后,做相应设置即可上网,现在家庭中使用Windows XP和Windows 2003的操作系统居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Windows XP用户安装ADSL拨号软件的过程。(展示设置的动态过程。)
设计意图:运用图文介绍目前家庭上网的两种主流方式——小区宽带接入和ADSL。更有真实感,贴近学生生活。本环节让网络这个概念从书本上、校园里自然走进了生活,让信息技术更真实、更实在地为生活服务。
4.借助广告活动 走进生活中的网络
师:看了家庭上网的两种主流方式,如果你家中正有上网的打算,不妨看看老师最新打探来的信息。
教师展示电信广告ADSL接入和小区宽带接入的优惠条件。(同时介绍宽带。)
师:我想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如果同学们家里想上网,对于如何申请以及让电信人员给你安装不会再一脸茫然了吧?
师:如果打算接宽带,你准备选择安装哪一种宽带?为什么?
生:我家用ADSL,因为我们是老住宅,估计没有小区宽带。
生:我家可以用小区宽带上网的,家里有和老师介绍的一样的配电箱,里面也有双绞线。
师:用ADSL方式接入,你家里有电脑了,主板上集成网卡的,电信人员还会给你带什么来?
生:分离器、ADSL“猫”。
师:看几个小题目,别紧张,错了没关系。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教师出示题目(略),题目为会考中有关认识因特网的相关考试内容。
设计意图:延伸和拓展了第三环节,两则优惠条款取材于无锡电信,是真实信息,同时添加了宽带的概念,为学生敢于实践(如为自己家或亲戚家接入因特网提供帮助)提供了知识保障,建立了通道。最后设计的几个练习,一是巩固所学,二是融合了信息技术的会考内容,将考试内容放入开放的课堂中来检测,寻找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契合点。
5.体验网络 了解网络的发展
师:对于这样一个触手可及、令人向往的网络,我们现在可以试试它的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获取几条信息并展示:因特网的发展史、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网络搜索因特网的发展史和我国因特网的四大著名网站,一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网络的效果,很自然地介绍到了教材中提及的两条信息;二是让学生真实体会到了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全面。
6.课堂总结
师:对于因特网,你们还想用它来做些什么?说说看。
生:看新闻、传输文件、听音乐、收集学习资料、购物、游戏……
师:有了今天的准备,上网的通道已经打开,相信我们在树立了应有的网络道德意识,掌握了甄别信息获取信息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后,网络对于我们将是天堂,它会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打开方便之门。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因特网,学习上网的基本技术,体验网上冲浪的快乐。
设计意图:结束语的设计起到“课虽止,思未断”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延伸。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石塘湾中学)
该节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于理解,是教材中的难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易略去的地方。在本节课中教师能利用身边的资源,根据认知规律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表象化,使概念和实体有机结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教师在内容和组织结构上大胆进行了重组和拓展,将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学生实际和认知重新组织,摈弃了落后的内容,添加了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和发展动态,充分联系生活,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增强课堂的生活性,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并尝试在生命性上进行了提升,凸显该教师对新课程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理解,展示了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和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加入信息技术会考内容的反馈,积极寻找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契合点,用开放的教学验证了素质教育和考试是不矛盾的统一体,从实践上为广大教师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了信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点评人:江苏无锡市教研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员 史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