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设计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础。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必须有明确的设计意图、正确清晰的目标定位、简单实用的教学准备、合理科学的环节设置和巧妙有效的指导策略等。在此,我们以刊登在《幼儿教育》杂志(教育教学版2007年第2期)上的小班体育活动“乌龟爬爬”为例,通过两则教学活动设计的对比,探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明确的设计意图
有效教学需从设计意图起步,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教学前的思考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学习任务,诊断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
就方案(二)来看,教师在设计意图中表明的“该活动为第二课时,属于巩固和运用阶段”正是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它使教师具有清晰的教学设计方向,避免了同一内容在不同课时中教学目标的雷同或重复。同时,“我发现幼儿已基本掌握这一动作要领。为了激发幼儿爬的兴趣,这次我创设了三个难度不同的情景……”正是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的诊断,构成了教学设计的依据。从设计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旨在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若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前缺乏充分的思考,就无法明确设计方向,必然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价值的模糊。
二、简单实用的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但繁杂、花哨的教学准备往往浪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使用不便的教具还会给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如方案(一)中,准备的物品有六样,其中一半左右由教师制作,“小乌龟胸饰”如佩带不当,很容易干扰幼儿练习手膝着地爬的动作,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方案(二)的教学准备则较为简便,其中教师自制的“爬行带”十分有利于幼儿练习手膝着地爬行并促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
三、正确清晰的目标定位
1目标定位须聚焦重点
为了遵循设计意图所确立的教学方向,目标定位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聚焦活动重点,即明晰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点,避免目标落点过高、过难或过多、过杂,造成目标定位不准确或目标主次不清晰。
如方案(一)的目标1包含爬、钻、眺三种动作技能,落点过多;目标2“探索爬的不同方法”显然不符合求同心理占优势的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由于目标定位欠明晰,未聚焦活动重点“爬”,造成教师未能围绕这一活动重点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环节,最终可能导致教学低效。方案(二)的目标1和目标2均针对“爬”这一动作重点,前者是“爬”的外显动作技能目标,后者是“爬”的内在心理情绪目标。目标聚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教师围绕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2目标定位须体现层次
教学目标的定位须体现层次性。教师既要准确判断大部分幼儿可能达到的某一水平,又要考虑高于或低于基础水平的幼儿的需要,并由此提出具有梯度的发展目标。
如方案(二)的目标1“正确、协调地手膝着地爬行”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基础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活动有望达成的基本点:“有一定的速度,能较好地控制方向”则是面向幼儿个体的梯度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活动期望实现的挑战点。具有层次性的目标能使教师更具有“面向全体、兼顾个别”的指导意识,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而方案(一)由于目标定位缺乏层次性,容易造成教师指导动机模糊,指导依据缺失,从而难以实施因人而异的指导,不利于幼儿整体提升动作质量,最终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四、合理科学的环节设置和巧妙有效的指导策略
教学活动环节的安排和策略的运用均应服务于目标,即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并巧妙使用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运用教学策略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方案(二)中“自由分散地在地毯上手膝着地爬”→“快速灵活地爬过弯曲的小路和练习爬过山坡”→“背着小房子爬回家”三个环节均围绕目标1展开,而且三个环节之间在难度上有所递升。如第一环节模仿乌龟自由地手膝着地爬,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第二环节爬小路和山坡,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提高爬的速度,锻炼控制方向的能力;第三环节在爬行带里爬行,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爬行速度和控制方向的能力。通过难度逐步增大的三个环节的练习,幼儿的爬行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而方案(一)虽然也围绕“爬”展开,但环节二和环节三除了在情境创设上有所变化,教师都以“既快速又舒服”作为“爬”的动作要求,而没有针对幼儿爬的动作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儿“爬”的能力始终停留在同一水平上,未能得到较大发展。
另外,两个方案都使用了情境策略。情境策略的使用,目的不仅仅在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关键是要帮助幼儿产生内驱力,促使幼儿在原有能力水平上得到提高。方案(二)较好地发挥了情境策略的优势,将教学目标融入难度各异的生活情境,通过“小乌龟爬小路去奶奶家一勇敢的小乌龟爬山坡一小乌龟背漂亮房子爬小路和山坡”等一系列情境,不仅激励幼儿不断产生活动兴趣,而且使幼儿的爬行速度和方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当幼儿完成角色任务时,教学目标也随之自然达成。
方案(一)则未能较好地利用情境策略帮助幼儿提升能力,原因在于该方案虽然也为幼儿创设了不同的情境,但幼儿的动作练习始终在同一水平上,因此情境仅仅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未能实质性地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
五、适时适宜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否紧扣活动目标,指导方式能否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等都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方案(二)的基本部分,教师紧扣目标1,以幼儿正确、协调地向前爬,在下坡时双手用力支撑,在爬行带里调整方向爬行,调整和同伴的距离等作为各环节的指导要点,配合难度逐步提高的环节安排。其中,在“自由爬行”环节,教师的指导指向全体幼儿,在“爬山坡和小路”环节,教师的指导则面向个体,为个别幼儿提供适时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指导方式体现了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的原则。
而在方案(一)中,教师的指导存在较多问题,如:始终以全体幼儿为指导对象,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将“既快速又舒服”作为指导要点,并以同伴示范的方式展开,这种做法对小班幼儿来说过于笼统,缺少凸显重点的演示和具体到位的解说;在“寻找城堡”的游戏环节,教师未能在实情实景中进行随机的观察指导,错失了指导良机,等等。实践证明,教师的指导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需要事先思考教学重难点的指导方式,明确各环节的指导要点,尤其要重视数学过程中的随机观察与指导。只有这样,方能发挥教师指导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一、明确的设计意图
有效教学需从设计意图起步,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教学前的思考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学习任务,诊断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
就方案(二)来看,教师在设计意图中表明的“该活动为第二课时,属于巩固和运用阶段”正是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它使教师具有清晰的教学设计方向,避免了同一内容在不同课时中教学目标的雷同或重复。同时,“我发现幼儿已基本掌握这一动作要领。为了激发幼儿爬的兴趣,这次我创设了三个难度不同的情景……”正是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的诊断,构成了教学设计的依据。从设计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旨在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若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前缺乏充分的思考,就无法明确设计方向,必然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价值的模糊。
二、简单实用的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但繁杂、花哨的教学准备往往浪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使用不便的教具还会给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如方案(一)中,准备的物品有六样,其中一半左右由教师制作,“小乌龟胸饰”如佩带不当,很容易干扰幼儿练习手膝着地爬的动作,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方案(二)的教学准备则较为简便,其中教师自制的“爬行带”十分有利于幼儿练习手膝着地爬行并促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
三、正确清晰的目标定位
1目标定位须聚焦重点
为了遵循设计意图所确立的教学方向,目标定位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聚焦活动重点,即明晰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点,避免目标落点过高、过难或过多、过杂,造成目标定位不准确或目标主次不清晰。
如方案(一)的目标1包含爬、钻、眺三种动作技能,落点过多;目标2“探索爬的不同方法”显然不符合求同心理占优势的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由于目标定位欠明晰,未聚焦活动重点“爬”,造成教师未能围绕这一活动重点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环节,最终可能导致教学低效。方案(二)的目标1和目标2均针对“爬”这一动作重点,前者是“爬”的外显动作技能目标,后者是“爬”的内在心理情绪目标。目标聚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教师围绕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2目标定位须体现层次
教学目标的定位须体现层次性。教师既要准确判断大部分幼儿可能达到的某一水平,又要考虑高于或低于基础水平的幼儿的需要,并由此提出具有梯度的发展目标。
如方案(二)的目标1“正确、协调地手膝着地爬行”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基础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活动有望达成的基本点:“有一定的速度,能较好地控制方向”则是面向幼儿个体的梯度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活动期望实现的挑战点。具有层次性的目标能使教师更具有“面向全体、兼顾个别”的指导意识,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而方案(一)由于目标定位缺乏层次性,容易造成教师指导动机模糊,指导依据缺失,从而难以实施因人而异的指导,不利于幼儿整体提升动作质量,最终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四、合理科学的环节设置和巧妙有效的指导策略
教学活动环节的安排和策略的运用均应服务于目标,即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并巧妙使用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运用教学策略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方案(二)中“自由分散地在地毯上手膝着地爬”→“快速灵活地爬过弯曲的小路和练习爬过山坡”→“背着小房子爬回家”三个环节均围绕目标1展开,而且三个环节之间在难度上有所递升。如第一环节模仿乌龟自由地手膝着地爬,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第二环节爬小路和山坡,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提高爬的速度,锻炼控制方向的能力;第三环节在爬行带里爬行,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爬行速度和控制方向的能力。通过难度逐步增大的三个环节的练习,幼儿的爬行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而方案(一)虽然也围绕“爬”展开,但环节二和环节三除了在情境创设上有所变化,教师都以“既快速又舒服”作为“爬”的动作要求,而没有针对幼儿爬的动作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儿“爬”的能力始终停留在同一水平上,未能得到较大发展。
另外,两个方案都使用了情境策略。情境策略的使用,目的不仅仅在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关键是要帮助幼儿产生内驱力,促使幼儿在原有能力水平上得到提高。方案(二)较好地发挥了情境策略的优势,将教学目标融入难度各异的生活情境,通过“小乌龟爬小路去奶奶家一勇敢的小乌龟爬山坡一小乌龟背漂亮房子爬小路和山坡”等一系列情境,不仅激励幼儿不断产生活动兴趣,而且使幼儿的爬行速度和方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当幼儿完成角色任务时,教学目标也随之自然达成。
方案(一)则未能较好地利用情境策略帮助幼儿提升能力,原因在于该方案虽然也为幼儿创设了不同的情境,但幼儿的动作练习始终在同一水平上,因此情境仅仅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未能实质性地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
五、适时适宜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否紧扣活动目标,指导方式能否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等都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方案(二)的基本部分,教师紧扣目标1,以幼儿正确、协调地向前爬,在下坡时双手用力支撑,在爬行带里调整方向爬行,调整和同伴的距离等作为各环节的指导要点,配合难度逐步提高的环节安排。其中,在“自由爬行”环节,教师的指导指向全体幼儿,在“爬山坡和小路”环节,教师的指导则面向个体,为个别幼儿提供适时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指导方式体现了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的原则。
而在方案(一)中,教师的指导存在较多问题,如:始终以全体幼儿为指导对象,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将“既快速又舒服”作为指导要点,并以同伴示范的方式展开,这种做法对小班幼儿来说过于笼统,缺少凸显重点的演示和具体到位的解说;在“寻找城堡”的游戏环节,教师未能在实情实景中进行随机的观察指导,错失了指导良机,等等。实践证明,教师的指导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需要事先思考教学重难点的指导方式,明确各环节的指导要点,尤其要重视数学过程中的随机观察与指导。只有这样,方能发挥教师指导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