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注意把握课堂设问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课堂设问 政治教学 主要策略
波利亚指出,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开启和推进思维的小船前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课堂设问,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堂设问进行精心设计和全方位的思考。下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课堂设问谈点看法。
一、“课堂设问教学艺术”含义
所谓课堂设问教学艺术,是指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精心设计具有训练能力价值和开发学生潜能价值的学习性问题,并以此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
那么怎样提升自己的设问教学功力呢?下面我结合政治课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设问的主要策略
(一)课堂设问不宜太浅或太难。由于问题太浅或太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问题浅是指完全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课题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北朝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问王籍和王安石的诗那一句更好?首先应该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在学生对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叫学生回答,就显得太难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连叫了五六个学生无一能答到点子上,最后只好尴尬收场,自己回答了事。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中间或结尾来处理,其结果就截然不同。因此,课堂提问要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感觉时才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二)设问不宜过多而在于精。课堂教学设问要讲究艺术,上一节课,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更应注重质量,要给学生有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最好能为一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在学习高二《生活与哲学》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时,没有采取枯燥简单的大量设问,也没有采用题海式的训练,而是选用课本中漫画设计了两个问题:(1)张三为什么要剪李四头上的绳子?(2)请问张三敢剪吗?为什么?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讨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设问要有一定的梯度。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需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有阶梯、有层次的导向式设问,它是当学生思维方向不明时为拨正学生思维航向而设计的设问。例如学习新课高一经济生活《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依次设问:1、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什么?讲解宏观调控的定义和主要目标2、国家为什么要宏观调控?讲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3、国家怎样宏观调控?讲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问题探索的形式,流畅的思维组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形态下的启发、开放、效益型教学方式。
(四)设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课堂设问,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教师要想方设法使课堂提问提法新颖,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去回答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知识时可以直击学生平时的零花钱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感到零花钱常常不够花?你自己又是如何克服和改进这一现实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设计就是立足于现实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的良好方法,也是一种新颖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导入方式。它让学生有兴趣、有学习的欲望、并愿意快速参与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的课堂设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期望,就会对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设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岚《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赵鹏程等主编的《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堂设问 政治教学 主要策略
波利亚指出,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开启和推进思维的小船前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课堂设问,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堂设问进行精心设计和全方位的思考。下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课堂设问谈点看法。
一、“课堂设问教学艺术”含义
所谓课堂设问教学艺术,是指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精心设计具有训练能力价值和开发学生潜能价值的学习性问题,并以此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
那么怎样提升自己的设问教学功力呢?下面我结合政治课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设问的主要策略
(一)课堂设问不宜太浅或太难。由于问题太浅或太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问题浅是指完全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课题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北朝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问王籍和王安石的诗那一句更好?首先应该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在学生对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叫学生回答,就显得太难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连叫了五六个学生无一能答到点子上,最后只好尴尬收场,自己回答了事。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中间或结尾来处理,其结果就截然不同。因此,课堂提问要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感觉时才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二)设问不宜过多而在于精。课堂教学设问要讲究艺术,上一节课,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更应注重质量,要给学生有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最好能为一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在学习高二《生活与哲学》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时,没有采取枯燥简单的大量设问,也没有采用题海式的训练,而是选用课本中漫画设计了两个问题:(1)张三为什么要剪李四头上的绳子?(2)请问张三敢剪吗?为什么?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讨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设问要有一定的梯度。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需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有阶梯、有层次的导向式设问,它是当学生思维方向不明时为拨正学生思维航向而设计的设问。例如学习新课高一经济生活《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依次设问:1、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什么?讲解宏观调控的定义和主要目标2、国家为什么要宏观调控?讲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3、国家怎样宏观调控?讲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问题探索的形式,流畅的思维组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形态下的启发、开放、效益型教学方式。
(四)设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课堂设问,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教师要想方设法使课堂提问提法新颖,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去回答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知识时可以直击学生平时的零花钱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感到零花钱常常不够花?你自己又是如何克服和改进这一现实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设计就是立足于现实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的良好方法,也是一种新颖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导入方式。它让学生有兴趣、有学习的欲望、并愿意快速参与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的课堂设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期望,就会对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设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岚《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赵鹏程等主编的《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