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结核分枝杆菌和HIV双重感染者(TB/HIV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开始后1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结核病监测系统中519例TB/HIV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调查其人口学特征信息、HIV感染情况、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是否抗病毒治疗(ART)、诊断时痰检结果、抗结核治疗开始后2个月痰检结果、痰标本培养结果、抗结核治疗期和治疗依从性等。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抗结核治疗期、治疗依从性和是否开展抗病毒治疗等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法绘制死亡决定因素的生存曲线。
结果519例TB/HIV患者中,开始抗结核治疗1年内死亡84例(16.18%),存活435例(83.82%);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年龄的P50(P25~P75)分别为51.0(41.0~65.0)和45.0(35.0~60.0)岁(U=-2.68,P=0.007),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P50(P25~P75)分别为69.00(26.00~131.20)和114.50(35.00~245.00)个/μl(U=2.41,P=0.016)。COX模型分析显示,强化期治疗小于2个月、依从性不好、继续期小于4个月和2个月后痰检仍阳性者死亡相对风险较大,RR(95%CI)值分别为1 100.40(105.62~11 470.00)、52.91(27.42~102.13)、49.43(6.38~382.81)和15.83(2.55~98.40)。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强化期、继续治疗期长短(Log-Rank值:236.0,P<0.001)、依从性好坏(Log-Rank值:302.9,P<0.001)和2个月后痰片结果的曲线比较(Log-Rank值:7.55,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已知HIV阳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少、未开展ART、抗结核强化治疗期<2个月和继续治疗期小于4个月、治疗依从性不好及2个月后痰检仍阳性的TB/HIV患者抗结核治疗1年内死亡风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