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风潮悄然兴起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l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家上学”是指家长放弃工作做起了全职爸妈,让孩子在家上学,专职在家教育儿女。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存在大量学生在家上学的案例,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各个阶段。而其存在形式呈多样化: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1855年,8岁的爱迪生被勒令退学。他满脑子的奇思异想让他无法融入当时的学校教育,自此开始在家学习。老师,是他的母亲。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他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这个故事给在家上学的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理由。时至今日,美国已有超过120万孩子在家上学。而在中国,这一风潮也正悄然兴起。
  这些家长或因孩子不适应集体生活、或不认同传统教育理念、或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培养方式,而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在追求个性化教育的同时,孩子也面临着同伴关系缺失、难与现有制度接轨等诸多问题。而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应该接受义务教育,这也让在家上学群体陷入尴尬。
  现状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存在大量学生在家上学的案例,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各个阶段。而其存在形式呈多样化: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老板弃生意创立“在家上学”联盟
  浙江义乌商人徐雪金放弃自己打拼的公司,回到家里办起“学堂”,专职教育自己的儿女,他创办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时间,就引来了全国各地“在家上学”家庭的关注,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知音”,每天讨论火热。
  今年36岁的徐雪金,是江西景德镇人,他2003年初到了浙江义乌,经过打拼创立了一家从事出口生意的公司。
  公司生意正红火的时候,他却作出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2009年时,他暂离“老总”的职位,专心在家教育他的一双儿女。
  徐雪金的这一决定缘于女儿一次不成功的学校教育经历。2009年,5岁的女儿徐菲娅到了受学龄前教育的时间。他不惜花重金把女儿送到了当地一家颇负盛名的幼儿园。一个月后,他发现活泼开朗的女儿并不适应“条条框框”过多的幼儿园生活。爱女心切的他作了一个重大决定: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回家专心带孩子。
  从最初缺少概念,到逐渐有所感悟,他在义乌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志在把全国“在家上学”的家庭联系到一起,共同学习、探讨。
  一个“在家上学”的样本
  李宏伟,今年35岁,南阳人,他的孩子在家上学已经一年了,除他的孩子外,他高中老师的孩子和姐姐的孩子也跟着他。
  这3个孩子在小学分属一二三年级,在学校里还保留着学籍,平常长期请假,只有到考试的时候才去学校。
  他说,他在家里教孩子采用的是“目标任务式教育”,他只是布置任务,验收学习效果,让孩子充分利用电脑寻找答案。比如说,学到《凉州词》时,就让孩子通过谷歌地图,查阅凉州在哪里,黄鹤楼在哪里,楼兰在哪里,并查阅诗人的具体情况。
  李宏伟介绍,对语言的学习,英语充分利用电脑和英语课本所配的软件,目前来说孩子们英语已经处于自学状态了。
  “我们还专门开设有户外课。”李宏伟说,面对小学教授的科学内容,他会适当安排到户外观察采集。
  “我们还有个专题视频课——十万个为什么。”李宏伟还称,他的优势是科技创新发明之类的,“孩子们更喜欢我给他们做的机器人,虽然有些孩子小,但是我讲解制作的过程他们很感兴趣。只要涉及的知识,我尽量用身边的材料,包括机器人材料给孩子们制作出来。”
  缘由
  徐雪金说,传统的学校教育缺少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土壤。教育状况比较差,最主要的是软件,特别是学校以及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是我所满意的。教育,我觉得,是孩子健康快乐地顺应他自己天性的发展过程,尊重孩子,顺应他的天性。
  在国外生活期间,我了解到国外的孩子很少被刻意管束,很自由。西方的教育很强调尊重孩子,国内的学校过多的是管束,并不信任孩子有自我选择、自我学习的能力。
  徐雪金说:“我女儿曾就读当地一家幼儿园,之后活泼的女儿觉得不适应,我分析过原因,觉得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太多的管束,显得不自由,所以我决定自己来创造一个空间给她。”
  “郑州在家上学”QQ群中,一位家长这样说: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的生活节奏就很快了。早上6点左右就得起床,7点多就去学校上课,晚上回来吃完饭,做完作业,差不多就8点了,又该睡觉了。这样日复一日,孩子很难有时间学更多的东西。
  这位家长说,小学六年的课程,很多孩子在家学其实两年就能学完,重复性的学习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完全可以提前学完,再用剩下的时间学习其他课程。
  争议
  “在家上学”在全国各地出现,在网络上也引来不少争论,“在家上学”几个QQ群中,大家每天都讨论不休。
  反对声音:缺少伙伴,孩子会不会有社交障碍
  一位网友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国也有一些有教育理想的父母不愿意接受现实,于是选择了自己教育孩子。这些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不少家长为此还作出了很大牺牲。有些家长放弃了工作和爱好,投入很大精力教育孩子,同时也会承担较多的社会压力,这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在目前中国特色的中考、高考人才选拔体制下,“在家上学”不符合国情,在当前很难得到普及,其效果还没有得到确切验证。
  网友“睡猫”说,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或者回避。“现行教育是有弊端,对孩子的个性差异、性别差异、身心发展特征差异有所忽视,家长们无奈,所以选择了回避。”
  网友“rollingcat80”认为,家庭教育一要父母本身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二要父母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在中国,本科教育刚刚普及,年轻人又要拼命赚钱的情况下,基本没戏。
  全国人大代表方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是群居“动物”,都有归属需要;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是“人情社会”,在家上学,对人的自身“人情关系”而言,显然是有损失的———这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担忧的问题。当然,“在家上学”提倡的对孩子的尊重,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学校现在正推广小班化教育,引导每位老师转变理念,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尊重每一个孩子,应该说,传统教育并没有踯躅不前,它也在进步。”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QQ群中问过多个“在家上学”孩子的家长,他们面对这个问题表示:“在社交方面确实会有影响。”
  网友“中信生活馆”也称,在家上学最大的影响,恐怕是孩子感受不到一个同龄人组成的大集体,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保持自我,如何接受他人的影响。
  另有网友还有个担心,家长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而学校的课程有着严格的进度和程序,“在家上学”的孩子们能不能系统地学知识,也令人担忧。
  支持声音:在家上学,让孩子学习更自由
  在福田文化馆工作的陈继文把自己的儿子奥哥从幼儿园接回了家里,让孩子在家学习。陈继文说,之所以让孩子“在家上学”,是因为夫妻俩有时间和精力,而且有教育方法。在家教孩子后,陈继文开始每日写下自己的育儿日记——《在家上学》,并发在本地论坛上。他的育儿帖子引起了家长的关注,不少家长给他留言,探讨在家教育孩子的利弊,交流育儿之道。
  为了孩子的教育,夫妻俩参考不少教育类经典书籍,还经常在网上收集资料。陈继文家里的一张一米多长的白板上写满汉字,而奥哥都能准确地读出每一个字和词语。永梅说奥哥已经认识两百多个汉字了。“所有的汉字我们都没有特地去教,而是平时看书或者玩耍中潜移默化地教的。”
  夫妻俩告诉笔者,他们初步给孩子制定了一个“在家上学”的流程:早上8时半起来后,爸爸弹钢琴,奥哥跟着爸爸学唱儿歌。上午爸爸妈妈在忙自己工作的时候,奥哥就自己在家看书或者玩游戏。中午午休后,爸爸或妈妈带着奥哥去公园进行户外运动……
  “每个星期我们会带他进行两到三次的户外运动。”陈继文说,“在家上学的好处是给孩子更多自由,让他更接近自然,也可以因材施教。”如今,说起孩子的教育,夫妻俩已头头是道。陈继文说,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他指出,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多是强制性的,而且为了便于管理,幼儿园经常给孩子看几个小时的电视,带孩子玩的机会不多。
  永梅也表示,她不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文化知识,希望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能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是这些在幼儿园不一定学得到的,所以他们就只好自己在家与孩子做游戏,进行户外互动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自己挑选一些电视节目给孩子看,每天不超过半个小时,给孩子讲故事、排舞蹈等,在玩乐中教育孩子,也让孩子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永梅说。在夫妻俩看来,他们作出让孩子在家上学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更好,也很活泼,更快乐了。
  专家观点
  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副主任陆克俭:“在家上学”不应成潮流
  陆克俭指出,出现在家上学现象很值得大家反思,这也说明目前中国的幼儿教育或者早教存在问题,不够多样化、也不规范。目前幼儿教育成为赚钱的工具,幼儿园不断让孩子报考不同的兴趣班,“给孩子的东西应该是最正确、最纯洁的,所以要再三筛选,而不是一味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母语还没有学好就学外语。”而且家长也把孩子当做大人的雕塑品,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让孩子学不同的兴趣,其实他们不知道,孩子很多兴趣不是终身兴趣。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不规范,中国的幼儿教育没有出现应对不同孩子的需求,这样一种有弊病的幼儿教育必定也会让不少家长不满意,从而探索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过,“在家上学”是一种现象还可以,若成为潮流就不太好。在他看来,家长觉得孩子在集体中应该像在家庭中那样受重视这个出发点不对,小孩的成长不光只是父母的关爱,必须经过社会集体,必须走入社会化之路。“小时候只是在家里的话,交往的人少,社会交往必将受到限制,就算聪明,以后与人交往还是存在问题。”
  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有相同的素养,这是家庭教育不能替代的,必须到学校大集体中去。家庭教师在国内还不能成为主导者,是一个教育的辅助者。而且,在家里教育孩子,很多家长没有专业的学科教学法,也带着情感、血缘去教育孩子,这样一来孩子能力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被摧毁了,给孩子带来压力。”而且教育孩子不是靠亲情,必须要严格,“亲情教育必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他指出,孩子的学前教育应该以活动为中心,不能以知识为重要内容,进行感官教育,而不是视听教育。“家长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各个不同阶段必须有不同方法,学前阶段就不能用小学教育的方法。”
  与知识教育相比,孩子的健康、生命安全教育、卫生保健以及运动锻炼意识的教育更为重要。“学外语,念唐诗,舞蹈之类的,不是素质教育,而是一种技能,孩子没有从中得到美感和修养教育,这只是因为家长重视表面的东西,家长虚荣心得到满足,反而对孩子不是重要的,学会保护生命等重要的知识更需要家长去重视和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选择在家上学是有很大风险的
  熊丙奇说,国外是真正意义的“在家”,由孩子的父母进行辅导、教学;而国内基本上还是学校形态,诸如私塾、学堂,是父母把孩子送到一个地方集中学习。
  “我国目前私塾、学堂形态的‘在家上学’,借用了概念,但存在‘非法办学’的嫌疑。”熊丙奇说,如果这些私塾不注册为学校或培训机构,其办学就存在“合法性”问题,使办学质量、校舍安全、受教育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出现监管漏洞,也使自身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同时容易造成社会对“在家上学”实质的误解,他借用这样一个例子来作比喻:“这和吃大锅饭是一个道理,一个家庭你在家做家庭食堂,自己人吃,或者邻居说来你家搭个伙,但是如果小区里一百多个人都来你家吃,也交钱,那这个意义就不一样了。”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全国州教育委员会协会提出建议,各州应为家庭教学建立标准。“针对在家上学的需求,我国应启动《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允许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接受家庭教育,也必须对这种‘在家教育’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父母的教学资格、在家上学的质量监督等进行明确,避免由此催生非法办学和适龄儿童辍学。”熊丙奇说。
  熊丙奇还强调,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孩子还是要经历中考和高考,选择在家上学是有很大风险的。在家上学更多是体制外选择,“一些家庭选择不送孩子上学,其打算是根本不让孩子参加中、高考,而是准备让孩子出国留学。如果在家上学主要是这种目的,那么,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意义十分有限。”
  (编辑 王琳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