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fan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鹰嘴豆新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下的丰产性、适应性及其推广利用价值,为鹰嘴豆新品种登记和优良品种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Y-11-47产量达2 282.4 kg/hm2,Y-11-37产量达2 252.4 kg/hm2,田间综合评价较好,产量较显著,可在适宜地区示范推广。
  关键词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试验;评价
  中图分类号 S643.90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73-02
  鹰嘴豆,别名桃豆、鸡豌豆、鸡头豆、回回豆等,因其面形奇特,尖如鹰嘴,故称此名。鹰嘴豆是世界上栽培面积较大的豆类植物,中国只有零星分布,目前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青海、陕西及东北三省等地有少量栽培。鹰嘴豆淀粉具有板栗风味,可同小麦一起磨成混合粉作主食用。鹰嘴豆粉加上奶粉制成豆乳粉,容易吸收和消化,是婴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用鹰嘴豆粉加油和各种调味品,可做出各种风味佳肴、沙拉和点心。鹰嘴豆的籽粒可以做豆沙、煮豆、炒豆或油炸豆。青嫩豆粒、嫩叶均可作蔬菜[1]。鹰嘴豆根系发达,主根入土较深,故很耐旱,同时根具根瘤,固氮能力极强,是重要的养地作物。
  曲靖市是云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东部,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南与云南省文山州、红河州接壤,西与昆明市连接,北靠云南省昭通市和贵州省毕节市,是边疆中的内地。曲靖市食用豆种植以蚕豆、豌豆和芸豆为主,其中蚕豆常年种植面积3 3333 hm2,豌豆常年种植面积13 333 hm2,芸豆及其他食用豆类种植面积10 000 hm2。曲靖连续多年冬春连旱,鹰嘴豆属于较耐旱作物,引进、筛选评价适宜本地种植的鹰嘴豆新品种,不但能丰富食用豆种植结构,而且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位于曲靖市沾益区金龙街道的曲靖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海拔2 010 m,地处东经103.88°,北纬25.56°。试验地属旱地,前作为大豆,试验地点稳定、地势平坦、通风向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土壤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参试鹰嘴豆品种共有10个,分别是Y-11-39、木鹰1号、Y-11-36、Y-11- 43、Y-Ebony、Y-11- 47、Y-11-11、Y-11-37、Y-11-19、Y-Leadev。
  1.3 试验设计
  试验按统一方案实施,共设10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木鹰1号作对照(CK)。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5行区,行长3.33 m,行距 0.40 m,小区面积6.66 m2(3.33 m×2.00 m),小区区间距0.50 m,保护行1.20 m。开播种沟后每行播种20塘,每塘点播2粒,塘距0.17 m,小区播种粒数200粒。
  1.4 试验实施
  2015年10月12日拖拉机深翻耙细平整土地后于10月15日开播种沟点播,施康庄有机肥7 500 kg/hm2作种肥,由于播后遇干旱天气,于10月18日浇灌出苗水1次,11月2日后陆续出苗,所有品种出苗情况较好。为了确保试验材料的正常生长,12月21日、2月18日追施尿素150 kg/hm2各1次,2月15日、3月19日各喷雾乐果 吡虫啉防治蚜虫1次。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5月10日进行株高、基部分枝数、单株荚数等性状调查调查完成后取样,根据各品种的成熟情况于5月11日集中采摘收获完毕,脱粒晒干后完成实粒数、百粒重、产量等室内考种项目,准确分析试验数据、及时撰写试验总结报告。试验全生育期间按照要求认真做好田间观察记载,观察记载,室内考种的项目和方法均严格按试验方案进行,记载标准严格按照《鹰嘴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执行[3-5]。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参试品种生育期为202~207 d。其中,Y-Ebony生育期最短,为202 d,其次是Y-Leadev,为203 d,木鹰1号(CK)、Y-11-43、Y-11-11、Y-11-19均为204 d,Y-11-36为205 d,Y-11-47为206 d,Y-11-39和Y-11-37生育期最长,为207 d (表1)。
  2.2 产量结果
  本组试验所有参试品种干籽粒产量均超对照,对照品种木鹰1号(CK)产量为1 591.6 kg/hm2。产量最高的是Y-11-47,为2 282.3 kg/hm2,较CK增产690.7 kg/hm2,增幅43.4%;Y-11-37产量2 252.3 kg/hm2,较CK增产660.7 kg/hm2,增幅41.5%,居试验第2位;产量居试验第3位的是Y-11-19,为2 012.0 kg/hm2,较CK增产420.4 kg/hm2,增幅26.4%;Y-11-43产量为1 967.0 kg/hm2,较CK增产375.4 kg/hm2,增幅23.6%,居试验第4位;Y-Leadev产量1 906.9 kg/hm2,较CK增产315.3 kg/hm2,增幅19.8%,居试验第5位;Y-11-39产量1 846.8 kg/hm2,较CK增产255.2 kg/hm2,增幅 16.0%,列试验第6位;Y-11-36产量1 831.8 kg/hm2,较CK增产240.2 kg/hm2,增幅15.1%,列试验第7位;Y-11-11产量1 816.8 kg/hm2,较CK增产225.2 kg/hm2,增幅14.2%,列试验第8位;列试验第9位的是Y-Ebony,产量为1 636.6 kg/hm2,较CK增产45.0 kg/hm2,增幅2.8%(表2)。
  2.3 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   2.3.1 形态特征。Y-11-39、木鹰1号(CK)、Y-11-36、Y-11-43、Y-11-11、Y-11-19分枝习性为半直立,Y-11-37分枝习性为直立,Y-Ebony、Y-11-47、Y-Leadev分枝习性为半披散;Y-Ebony花色为紫红,其余品种为白花;所有参试品种Y-11-37株高最高,为64 cm,其次是木鹰1号(CK),为59 cm,Y-11-19为57 cm,Y-11-39为55 cm,Y-Ebony、Y-11-36、Y-11-47株高依次为54、53、52 cm,Y-11-43、Y-11-11、Y-Leadev 3个品种株高最矮,均为51 cm;基部分枝数最高的是Y-11-43和Y-Ebony,均为3.3枝/株,第2位是3.1枝/株的Y-11-11,第3位的是Y-11-39、Y-11-47和Y-11-37,均为3.0枝/株,木鹰1号(CK)、Y-11-36为2.9枝/株,Y-Leadev为2.8枝/株,基部分枝数最少的是Y-11-19,为2.7枝/株(表3)。
  2.3.2 经济性状。单株荚数25.7~52.0荚,极差26.3荚。单株荚数最多的是Y-11-47为,52.0荚,Y-Ebony为51.3 荚,居第2位,Y-11-37为45.9荚,居第3位,其他品种单株荚数从高到低依次是Y-11-43(39.2荚)、Y-11-11(32.7荚)、Y-11-39(31.5荚)、Y-11-19(29.7荚)、Y-11-36(29.5荚)、木鹰1号(CK)27.3荚和Y-Leadev(25.7荚);单株粒数最多的是Y-Ebony,为52.1粒,第2位的是Y-11-47,为49.1粒,第3位的是Y-11-37(37.6粒),第4位的是Y-11-43,为33.3粒,第5位的是Y-11-39,为30.7粒,第6位的是Y-11-11,为28.7粒,第7位和第8位依次是Y-11-19和Y-11-36,分别为27.0、25.9粒,木鹰1号(CK)为24.5粒,Y-Leadev为 22.2粒,列试验最后一位;单株产量前2位依次是Y-11-47、Y-11-37,分别为13.8、12.1 g,Y-11-11为11.4 g,居第3位,Y-11-43为10.9 g,居第4位,Y-11-39为10.4 g,居第5位,第6位的是木鹰1号(CK),为9.9 g,第7位是Y-11-36,为9.7 g,Y-Ebony、Y-Leadev列第8位,均为8.1 g,单株产量最后一位的是Y-11-19,为7.9 g;百粒重在14.48~37.39 g之间,最高的是Y-11-11,为37.39 g,其次是木鹰1号(CK),为36.78 g,第3位的是Y-Leadev,为33.15 g,第4位的是Y-11-36,为31.32 g,Y-11-47为30.64 g,列第5位,第6~9位依次是Y-11-43、Y-11-39、Y-11-37、Y-11-19,百粒重分别为30.14、29.80、29.55、25.92 g,百粒重最后一位是Y-Ebony,为14.48 g。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Y-11-47产量达2 282.4 kg/hm2,Y-11-37产量达2 252.3 kg/hm2,籽粒饱满、均匀,抗旱性较强,田间综合评价较好,产量较显著,可在适宜地区示范应用[6]。加大鹰嘴豆新品种筛选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适时示范推广种植鹰嘴豆,对丰富食用豆种植结构,促进小杂粮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7-8]。
  4 参考文献
  [1] 宗绪晓,关建平,李玲,等.鹰嘴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杨建谷,和嘉茂.鹰嘴豆品种比较试验[J].云南农业,2016(4):51-54.
  [3] 舒秋萍.鹰嘴豆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研究[J].甘肃科技,2007(9):219-220.
  [4] 叶尔江·木哈江,木妮拉·哈汗.2014年度鹰嘴豆品种区域试验总结报告[J].新农业,2016(13):14-15.
  [5] 马依努尔·吐尔逊.鹰嘴豆不同品种和不同密度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94.
  [6] 杨忠芳.鹰嘴豆新品种对比试验[J].新疆农业科技,2008(2):13.
  [7] 寂思荣,王思慧.几个鹰嘴豆品种资源抗旱性的直接鉴定[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3):117-120.
  [8] 灵合木提·艾尼,艾合买提江·吉力力.不同鹰嘴豆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J].蔬菜,2014(5):15-17.
其他文献
为集成聊城市花生单粒精播技术,更好地为花生生产服务,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近6年来聊城市花生单粒精播配’套技术、主要成效、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经验与启示,以期
摘要 选用6种杀菌剂进行防治设施黄瓜霜霉病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防效均显著高于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第3次施药后7 d显著优于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第3次施药后14 d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另外,这2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效好、持效期长且对供试黄瓜安全、无药害和其他异常现象出现。  关键词 杀菌剂;黄瓜霜霉病;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