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logy: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中国四川盆地山脉前缘盲断层产生的地震灾害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Ge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中国四川盆地山脉前缘盲断层产生的地震灾害”(The 2013Lushan earthquake:Implications for seismic hazards posed by the Range Front blind thrust in the Sichuan Basin,China)的文章.
其他文献
早在20世纪中后期,地震学家们就通过考察地震引起的应力应变调整来研究强震之间的关系,众多研究利用库仑应力动态演化来分析断裂带上地震活动时空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强震间相互触发作用;(2)大型断裂带上强震时空演化与断层上库仑应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国内许多学者也展开了有关库仑应力方面的一系列研究,王琼等对1997—1998年伽师强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在全球引发了长时间的地球自由振荡。云南所有台站的宽频带地震计和地倾斜观测仪器都记录到了同步出现的长周期信号,其中,地倾斜观测记录中的地
川西温泉是指位于四川省西部,即102.5°E以西,四川省境内的温泉。本研究选取了川西地区观测环境好、观测干扰少的温泉水温资料进行研究。选取的台站有:川51泉(理塘毛垭温泉)、乡城川52大泉、乡城川52中泉、道孚川53泉、道孚川54泉、康定二道桥川55泉、康定龙头沟川57泉、巴塘305K川58泉、泸定川63泉,共9个温泉台点。研究结果表明,各温泉的主
地震视应力定义为:单位地震矩释放的地震波能量,或者是在单位断层面积上的单位错动释放的地震波能量。视应力是表征震源区应力水平的物理量,与发震过程中释放的应变能有关,反映了地震通过地震波辐射能量的效率,进而反映了地震断层的应力强度;其与引起地震滑动的平均应力水平之间通过地震波辐射效率联系,是震源区平均应力的下限。
2015年第1期《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merica,BSSA)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表征地形效应幅度和地震动变化的频率标度曲率”(Frequency—
自有仪器记录以来,祁连山构造带6级地震活动,经历了两个绝对平静期和两个相对活跃期.显现出长时间段起伏活动、空间依赖大构造带有序分布和迁移的基本特征.第一平静时段(1900-
松辽盆地周边地震活动具有20年的准周期性。中强地震前无前震活动,每个地震序列的第一个地震即是该序列的主震,突发性强。在中强地震后,余震序列数量少,持续时间短。且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根据震源机制解、深源地震和浅源地震相关关系等多项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松辽盆地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是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
2015年5月4日,NatureGeo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双俯冲系统使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速度加快》(Anomalously fast convergence of India and Eurasiacaused bydouble sub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