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刍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代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思想已逐渐走进学校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着学校的管理和实践。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5年了,但我们仔细考察发现,由于课程或教材的改革并没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操作方式等作支撑,新课程至今都没有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其风采,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使课堂发生根本性改变。改革传统教学的模式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三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无论哪种方式都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小组合作学习是运用较多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在参与组织我县初中生物教师优质课竞赛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小组讨论行为,但由于对主题没有精心设计,组织又不得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拟对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意义、合理分组和小组讨论中教师的作用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小组讨论的意义
  
  1.小组讨论——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少年儿童也好,成人也好,都有自尊和实现自我的需要,课堂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的场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倡导体验性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实践。目前,我们实行的都是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限制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纯粹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小组讨论因每组人数少,学生心理压力小,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民主、平等、和谐,每个学生会很自然地带着自己的认识倾向、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参与到集体讨论中。学生十分乐意彼此进行交流,倾听、争论、思考他人的观点并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可见,小组讨论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的机会。
  2.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就不能专心地投入,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开展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组讨论——促使全体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之间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小组讨论时,组内无论哪个层次上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民主融洽的氛围中,都会进行独立思考,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生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这就使更多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开展小组活动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4.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心理学研究早已指出,能力是活动的结果,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一个人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在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能力都会不断增强和提高。开展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发展人际交往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合理分组
  
  1.小组的组建要合理。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教师在分组之前,应对讨论主题的目标和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思考小组成员的构成,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尽量做到“好动”、“好静”结合,“内向”、“外向”搭配,男女相间,“强”、“弱”互补,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小组是班级的基本单位,一个班可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以2-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分组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如:主持人、记录人、报告人、噪音控制员(负责控制大家说话的声音,使之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等。
  3.小组成员要动态。动态既指组内角色的互换或轮换,也指组间的成员组成要定期或不定期互换或轮换。小组讨论的形式不能单一,组内交流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组内自由式发言、轮流式发言、连锁补充式发言等。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失去兴趣,同时也会限制学生与班级内其他同学的交往。总之,分组不是为了搞形式,而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有效教学。
  
  三、小组讨论中教师的作用
  
  1.小组讨论前——精讲。精讲是活动开展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讨论的若主题内容,讨论的主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主题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一听就明白,或者过难,就学生目前的水平无法得到结果,这样的讨论就都没有意义,只会造成课堂混乱。其次,教师要精讲讨论主题的知识情境、讨论的程序、活动的目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讨论过程才有序,讨论效果才良好。
  2.小组讨论时——参与。小组讨论中,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和督促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技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并对讨论的进程和方向进行调控。
  3.小组讨论后——评价。任何讨论结束时,教师都要给予评价和小结,这是小组讨论的反馈环节。首先,各小组讨论的结果要在全班进行交流。其次,教师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态度、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讨论的效果,要提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同时学生也要对小组讨论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对学生讨论得到的各种结果进行全面归纳,把所学新知识条理化,对学生容易忽视和混淆的知识进一步强调,使学生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識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使知识系统化。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生物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如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实现了新课改的真正目的。
其他文献
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只有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普通物理实验是独立设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对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科学态度、塑造优秀品格、训练创新意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
摘要: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
学生时常感叹:物理真难学。物理难学固然有其客观因素,如概念抽象、能力要求高等,但学生在起始阶段的学习效果更重要,它会对后续物理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高中阶段的文理分流的趋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任课教师对学生初学物理时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潜能的挖掘、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习心理的揣摩等。因此,做好起始阶段的物理教学,将对学生后续的物理学习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能使学生自然、平
1 化学课堂中开展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  1.1提出问题。  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能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心,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氯气》一节的学习中,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学生产生好奇:如何制取氯气?  1.2进行猜想和假设。  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化学知识和问题相联
患者,女,46岁,1d前因不识字误服戊二醛消毒液,于当地医院予以洗胃、输液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出现恶心、呕吐、胸闷、胸痛、咽痛等症状.现为进一步诊治转至我院,于2019年9
期刊
摘要: 本文作者根据现代 “发现学习” 教学理论推崇的理念,采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有效教学”的策略,在第二课堂创设情景,适时激发、启示、引导并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实现了中职物理的“有效教学”,提高了物理课程效益。  关键词: 中职物理课程 有效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职物理课程实现“有效教学”越来越艰难,无论课内课外,“启而不发、压而不动”的局面经常出现,就算适时随机采用“实验、多媒体动
摘要: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分子生物学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改善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理论教学 教学效果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即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分子生物学也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随着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其理论和技术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几年来,我省党史资料征集工作成绩确实可观,各地、州、市、县一般都拥有各类党史资料达数百万字。征集工作目前仍在继续进行,征集的重点正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转入社会
在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授课结束后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培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如何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化学教学中情感规律的应用及情感效能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