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什么?每天在忙忙碌碌中,我们不断奔跑、追赶,寻找生活的意义。然而,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忘记生活的初衷。那么,在孩子们的眼中,生活是什么呢?当一个6岁的孩子与老师聊起“生活是什么”的话题时,不禁引发了教师们的思考。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李老师告诉我们,班里有一个叫小海的孩子和他探讨过“生活是什么”的话题。小海问:“老师,你知道生活是什么吗?”李老师回答:“生活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做游戏。”小海说:“老师,你不懂生活!生活就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听后都笑了,笑孩子的纯真无邪,笑孩子的无忧无虑。
过了几天,我向小海问起了同样的问题:“小海,你知道生活是什么吗?”小海说:“生活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生活是爱,爱地球。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爱。”孩子眼中的生活,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
一、幼儿与成人对“生活”理解的差异
当我向不同的孩子提问“生活是什么”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然而,孩子们所认为的“生活”,在成人的眼中却是另一副模样。
(一)孩子这样回答
小星星:生活就是让自己开心。
小轩:生活就是学到很多东西。
小海:小轩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生活。生活就是一种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行动,可是上班的人就不是很自由了。
汝汝:生活就是过好美好的每一天。
姗姗:生活就是我们有很多感情。
也有很多孩子笑着摇摇头说“不知道”,大概在孩子的眼中,这也是一种“生活”吧。
(二)老师这样说
谭老师:存在的最好状态不是混日子,是能够真实地活出自己,这就是生活。
李老师:自由,无约束,生活其实很简单。
胡老师:自己开心就好。
刘老师:在不同的年龄段,生活的定义也不一样。年轻时满怀憧憬,现在过着规律的生活,每天与孩子们相处,很快乐。
也有的老师一时难以说清楚生活到底是什么,他们需要好好思考。
(三)成人朋友这样感慨
“生活要求我们能屈能伸,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出路。虽然我们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我们可以去适应改变不了的环境。生活,说白了就是生存,为了活着而存在!”
“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你可以忽略它,但你离不开它。”
“生活好比太阳,东升西落,时而消失不见,时而播撒阳光。”
“生活就像洋葱,你一片一片将其剥开,终有一片会让你落泪。”
通过对比发现,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幼儿未经历世事,对生活的理解相对简单;而成人对生活的感受则更多建立在自身的阅历之上,并且经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那么,幼儿所理解的“生活”是否完全正确呢?教师应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理解“生活”呢?
二、教师正确引导,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生活心态
(一)以身示范,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内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在对“生活”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上,成人和幼儿的心态截然不同。幼儿更加注重当下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感,他们认为“生活”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直接告诉家长,幼儿所理解的“生活”具有片面性,但他们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成人对生活的感悟相对深刻,却带有消极色彩。
教师作为与幼儿朝夕相处的重要他人,其生活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观念形成。因此,幼儿教师需意识到自身正确、积极的生活价值观对孩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与幼儿接触与互动的过程中,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让孩子们逐渐习得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二)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未来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只有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能勇敢地接受挑战,获得更有利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提高幼儿心理适应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记得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小海在建构区搭建“悉尼大桥”,因为一块木板“施工”不当,导致“大桥”坍塌。小海看到这个场景,瞬间尖叫起来,哭声、砸木头声随之而来。一起游戏的小朋友愣在原地,安慰他说:“大桥倒了,我们一起重新做。”小海这才哭着说:“好,要和原来的一模一样。”说完,小海和小伙伴们又重新开始搭建“悉尼大桥”了。
心理适应能力在心理学中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特征。一般而言,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人,在各种紧急情况下能够尽快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小海在玩具倒塌时,选择哭泣和愤怒,说明他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弱。鉴于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孩子展开“挫折教育”,引导幼儿在挫折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
(三)规范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6S理念在我们班实行之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培养有了依据,言行举止也更加文明规范了。比如,幼儿来园离园的6S管理、餐前餐后的6S规范等。一日生活中,当孩子把每一个6S要求都做好了的时候,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养成了。这样,也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其实是需要我们用心感受的,经历不同,心态不同,生活所赋予我们的也就不尽相同。
我们试图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在保育教育中,培养出一个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态积极,身心健康的孩子。我欣赏那些对生活有独到理解的人,身为成年人,我们往往被现实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面对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我们的心是敞亮的,仿佛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所以,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教授孩子“生活”的定义,而应教会他们如何在不可避免的挫折和约束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态,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李老师告诉我们,班里有一个叫小海的孩子和他探讨过“生活是什么”的话题。小海问:“老师,你知道生活是什么吗?”李老师回答:“生活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做游戏。”小海说:“老师,你不懂生活!生活就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听后都笑了,笑孩子的纯真无邪,笑孩子的无忧无虑。
过了几天,我向小海问起了同样的问题:“小海,你知道生活是什么吗?”小海说:“生活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生活是爱,爱地球。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爱。”孩子眼中的生活,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
一、幼儿与成人对“生活”理解的差异
当我向不同的孩子提问“生活是什么”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然而,孩子们所认为的“生活”,在成人的眼中却是另一副模样。
(一)孩子这样回答
小星星:生活就是让自己开心。
小轩:生活就是学到很多东西。
小海:小轩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生活。生活就是一种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行动,可是上班的人就不是很自由了。
汝汝:生活就是过好美好的每一天。
姗姗:生活就是我们有很多感情。
也有很多孩子笑着摇摇头说“不知道”,大概在孩子的眼中,这也是一种“生活”吧。
(二)老师这样说
谭老师:存在的最好状态不是混日子,是能够真实地活出自己,这就是生活。
李老师:自由,无约束,生活其实很简单。
胡老师:自己开心就好。
刘老师:在不同的年龄段,生活的定义也不一样。年轻时满怀憧憬,现在过着规律的生活,每天与孩子们相处,很快乐。
也有的老师一时难以说清楚生活到底是什么,他们需要好好思考。
(三)成人朋友这样感慨
“生活要求我们能屈能伸,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出路。虽然我们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我们可以去适应改变不了的环境。生活,说白了就是生存,为了活着而存在!”
“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你可以忽略它,但你离不开它。”
“生活好比太阳,东升西落,时而消失不见,时而播撒阳光。”
“生活就像洋葱,你一片一片将其剥开,终有一片会让你落泪。”
通过对比发现,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幼儿未经历世事,对生活的理解相对简单;而成人对生活的感受则更多建立在自身的阅历之上,并且经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那么,幼儿所理解的“生活”是否完全正确呢?教师应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理解“生活”呢?
二、教师正确引导,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生活心态
(一)以身示范,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内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在对“生活”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上,成人和幼儿的心态截然不同。幼儿更加注重当下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感,他们认为“生活”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直接告诉家长,幼儿所理解的“生活”具有片面性,但他们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成人对生活的感悟相对深刻,却带有消极色彩。
教师作为与幼儿朝夕相处的重要他人,其生活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观念形成。因此,幼儿教师需意识到自身正确、积极的生活价值观对孩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与幼儿接触与互动的过程中,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让孩子们逐渐习得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二)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未来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只有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能勇敢地接受挑战,获得更有利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提高幼儿心理适应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记得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小海在建构区搭建“悉尼大桥”,因为一块木板“施工”不当,导致“大桥”坍塌。小海看到这个场景,瞬间尖叫起来,哭声、砸木头声随之而来。一起游戏的小朋友愣在原地,安慰他说:“大桥倒了,我们一起重新做。”小海这才哭着说:“好,要和原来的一模一样。”说完,小海和小伙伴们又重新开始搭建“悉尼大桥”了。
心理适应能力在心理学中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特征。一般而言,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人,在各种紧急情况下能够尽快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小海在玩具倒塌时,选择哭泣和愤怒,说明他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弱。鉴于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孩子展开“挫折教育”,引导幼儿在挫折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
(三)规范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6S理念在我们班实行之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培养有了依据,言行举止也更加文明规范了。比如,幼儿来园离园的6S管理、餐前餐后的6S规范等。一日生活中,当孩子把每一个6S要求都做好了的时候,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养成了。这样,也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其实是需要我们用心感受的,经历不同,心态不同,生活所赋予我们的也就不尽相同。
我们试图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在保育教育中,培养出一个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态积极,身心健康的孩子。我欣赏那些对生活有独到理解的人,身为成年人,我们往往被现实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面对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我们的心是敞亮的,仿佛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所以,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教授孩子“生活”的定义,而应教会他们如何在不可避免的挫折和约束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态,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