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情感沟通 树立良好形象在家长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对幼儿园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家长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其文化层次、道德修养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情感交流,心灵互动的方法与家长沟通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教师或家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忽视情感方面的培养。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重视良好的情感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是人在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教师,也是与教育对象关系最密切的教师。她除了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外,还要照顾幼儿日常生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良好情感及高尚品德的培养,这种影响范围是非常大的。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开发过程,更重要的是幼儿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喜怒哀乐对幼儿学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人有许多“天赋”和行为方式,个性特征、心理状态是在幼儿的潜移默化情感交流中被开发造就的。
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如何进行情感交流呢?这种交流是如何促使幼儿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呢?
一、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感染力,以情育人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用听觉或视觉表达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比如说:一个人在笑,听到笑声的人也高兴起来,因为情感具有易感的特点,教师的情感表达直接感染幼儿,,教师的情绪变化,无论是欢乐与忧伤、宽慰与愤怒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幼儿教师,要正确地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力。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且要学会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老师喜欢用一种嗔怪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这个小笨蛋”这种表达方式容易让幼儿产生误解:老师骂我,老师不喜欢我。由于幼儿的辨别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正面和幼儿交谈,不要说反语。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去对待幼儿,面对幼儿,就应表现快乐,哪怕是犯了错也要注意批评的方法,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
二、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宽松的心理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便幼儿处于安全、友善、 自由、愉快的情绪状态。
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与幼儿做朋友、平等交谈,支持和鼓励幼儿,这种情感会感染幼儿并形成一种平等愉快的情绪气氛,幼儿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形成活泼、开朗、宽容、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
幼儿在集体中除了需要老师的爱护和关心外,还要与同伴交往, 他需要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认可。否则会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争执和纠纷,也会便孩子讨厌集体生活、哭闹、发脾气、憎恨他人,产生不良情绪,同样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可创设一些活动让幼儿参与,如:外出郊游时,请他们互相帮助;游戏中互相合作;搭积木时,大家一起做个动物园......在音乐活动中教会幼儿积极与人交往,让幼儿从同伴那里获得友爱的体验,交往的乐趣,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大班毕业时,唱到“老师再见了,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就要上学校,等我戴上紅领巾,再来向您问个好”时,许多小朋友流下了热泪,老师也搂住孩子,热泪止不住地往下流,通过歌曲,培养了幼儿爱父母,爱教师、爱朋友、爱小动物等爱的情感, 培养孩子的宽容精神与开朗性格,学会怎样与周围的人相处,怎样与别人共同创造美好的事物。
三、学会评价,树立自信,培养健全人格
幼儿对自己的评价许多来自于成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教师要正确地运用评价,让幼儿在成人的评价和自我发现中,知道自己的优点、不足,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树立自信心。
幼儿园里,有一些胆小的孩子,他们说话小声、办事担心,不敢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更不要说大胆发言了。首先,老师应该告诉他:“你能行,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会做好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言、动作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或否定、爱和恶,幼儿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是一种社会评价。上例中的幼儿,因为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唤起了他的自我意识,激发了他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上例中的幼儿遭到教师的遗弃甚至漫骂,在他的心理上将产生的是孤独、自卑;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及个性。
在幼儿园里,教师如同母亲一样,与幼儿悉心相处,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请看这样一组镜头:全班小朋友围着老师,这个抱着老师的腿,那个拉住老师的手,还有的摸着老师的头发,七嘴八舌地说:“赵老师,这两天你去哪儿啦?我好想你。”“赵老师,我很听话,你不要走。”“老师,你是不是病了?”“老师,以后我再也不打人了,你就不会生气了,对吗?”……只见赵老师抱住小朋友,亲亲这个,拍拍那个,高兴地直点头,她告诉小朋友:“我也很想你们,老师没有病,也没有生气,你们那么可爱, 我怎么舍得离开你们呢?”孩子们又问:“那怎么那么久没见你呢?” 这时老师才认真地说:“你们真聪明,很会动脑筋,爱学本领,老师也要不断地学本领,才能教你们学更多的本领。这两天,我是去学习了,学习一结束我就赶快回来看你们、老师也觉得好久没见到你们了, 能告诉我,这两天,你们都做了什么?好吗?”于是,幼儿和老师一起兴奋地交谈着……
从这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幼儿教师与幼儿相处的是何等的融洽,教育是何等的巧妙,而这种融洽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做到的, 这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和一颗热爱孩子的心。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她应该感觉到,她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再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情。”因此,教师始终要以良好的情感与幼儿相处,保证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园教师是人在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教师,也是与教育对象关系最密切的教师。她除了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外,还要照顾幼儿日常生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良好情感及高尚品德的培养,这种影响范围是非常大的。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开发过程,更重要的是幼儿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喜怒哀乐对幼儿学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人有许多“天赋”和行为方式,个性特征、心理状态是在幼儿的潜移默化情感交流中被开发造就的。
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如何进行情感交流呢?这种交流是如何促使幼儿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呢?
一、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感染力,以情育人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用听觉或视觉表达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比如说:一个人在笑,听到笑声的人也高兴起来,因为情感具有易感的特点,教师的情感表达直接感染幼儿,,教师的情绪变化,无论是欢乐与忧伤、宽慰与愤怒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幼儿教师,要正确地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力。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且要学会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老师喜欢用一种嗔怪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这个小笨蛋”这种表达方式容易让幼儿产生误解:老师骂我,老师不喜欢我。由于幼儿的辨别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正面和幼儿交谈,不要说反语。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去对待幼儿,面对幼儿,就应表现快乐,哪怕是犯了错也要注意批评的方法,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
二、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宽松的心理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便幼儿处于安全、友善、 自由、愉快的情绪状态。
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与幼儿做朋友、平等交谈,支持和鼓励幼儿,这种情感会感染幼儿并形成一种平等愉快的情绪气氛,幼儿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形成活泼、开朗、宽容、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
幼儿在集体中除了需要老师的爱护和关心外,还要与同伴交往, 他需要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认可。否则会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争执和纠纷,也会便孩子讨厌集体生活、哭闹、发脾气、憎恨他人,产生不良情绪,同样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可创设一些活动让幼儿参与,如:外出郊游时,请他们互相帮助;游戏中互相合作;搭积木时,大家一起做个动物园......在音乐活动中教会幼儿积极与人交往,让幼儿从同伴那里获得友爱的体验,交往的乐趣,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大班毕业时,唱到“老师再见了,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就要上学校,等我戴上紅领巾,再来向您问个好”时,许多小朋友流下了热泪,老师也搂住孩子,热泪止不住地往下流,通过歌曲,培养了幼儿爱父母,爱教师、爱朋友、爱小动物等爱的情感, 培养孩子的宽容精神与开朗性格,学会怎样与周围的人相处,怎样与别人共同创造美好的事物。
三、学会评价,树立自信,培养健全人格
幼儿对自己的评价许多来自于成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教师要正确地运用评价,让幼儿在成人的评价和自我发现中,知道自己的优点、不足,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树立自信心。
幼儿园里,有一些胆小的孩子,他们说话小声、办事担心,不敢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更不要说大胆发言了。首先,老师应该告诉他:“你能行,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会做好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言、动作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或否定、爱和恶,幼儿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是一种社会评价。上例中的幼儿,因为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唤起了他的自我意识,激发了他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上例中的幼儿遭到教师的遗弃甚至漫骂,在他的心理上将产生的是孤独、自卑;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及个性。
在幼儿园里,教师如同母亲一样,与幼儿悉心相处,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请看这样一组镜头:全班小朋友围着老师,这个抱着老师的腿,那个拉住老师的手,还有的摸着老师的头发,七嘴八舌地说:“赵老师,这两天你去哪儿啦?我好想你。”“赵老师,我很听话,你不要走。”“老师,你是不是病了?”“老师,以后我再也不打人了,你就不会生气了,对吗?”……只见赵老师抱住小朋友,亲亲这个,拍拍那个,高兴地直点头,她告诉小朋友:“我也很想你们,老师没有病,也没有生气,你们那么可爱, 我怎么舍得离开你们呢?”孩子们又问:“那怎么那么久没见你呢?” 这时老师才认真地说:“你们真聪明,很会动脑筋,爱学本领,老师也要不断地学本领,才能教你们学更多的本领。这两天,我是去学习了,学习一结束我就赶快回来看你们、老师也觉得好久没见到你们了, 能告诉我,这两天,你们都做了什么?好吗?”于是,幼儿和老师一起兴奋地交谈着……
从这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幼儿教师与幼儿相处的是何等的融洽,教育是何等的巧妙,而这种融洽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做到的, 这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和一颗热爱孩子的心。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她应该感觉到,她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再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情。”因此,教师始终要以良好的情感与幼儿相处,保证幼儿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