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奋进之年,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的关键年,沧州做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而沧州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发展快慢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河区是沧州市的中心城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北靠京津,东临渤海,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小企业众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近几年来,运河区中小企业户数、从业人员、企业实收资本、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数的比重逐年攀升。全区新增产值的70%和城镇就业机会的65%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为推动运河区国民经济发展和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待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力地位,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三难两缺”问题,即:用地难、办手续难、留人难,缺资金、缺政策扶持,在夹缝中图生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一、运河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沧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运河区共有中小企业511家,从业人员37652人,资产总计4367331万元,年营业收入699109万元,分别占企业总数的89.8%,55.6%、79.4%、42.3%。
1.行业分布广泛。运河区中小企业,分布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政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旅馆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9个主要行业。
2.社会贡献突出。中小企业不仅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再就业岗位,还提供了可观的国家税金。511家中小企业吸纳了37652人的从业人员,占整个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6.6%,中小企业提供的税收约3000万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20%。
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对资金短缺情况反映十分强烈。“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在被调查的企业中,80%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影响中小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和银行信贷政策对企业的限制,中小企业获取贷款难度大。88%的企业表示尽管银行贷款利率一降再降,但是获取贷款要比前几年更难。
2.征用土地难,建设厂房难制约中小企业发展。近几年我区建设用地预留不足,并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整顿,使项目建设用地紧缺。此外,2004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建设用地的审查和监督力度,规划用地十分困难,给中小企业改建、扩建增加了很大的现实难度。许多好项目因用地问题外迁,据粗略统计,仅因用地地问题外迁的中小企业就有12家,因土地问题中小企业迁建项目搁浅的有36家。
3.企业人才严重缺乏。8成以上的被调查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只占企业全体人员的20%左右,7成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全体人员的比重不足10%。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4.企业档次较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设备已经老化,急需更新换代。在企业产品定位中,集中在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传统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冲击能力较差。多数企业为“固定配套产品”和“大路产品”,生产“新产品”的企业所占比重只在整个企业15%左右。新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仅为3%左右。
5.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在对企业市场竞争手段的调查中,65%的企业选择“改进技术降低成本”;30%的企业选择“降低价格”,打“价格战”和“质量战”依然是现阶段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三、激活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途径。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中小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中小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各级贷款担保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中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筹建兼有“孵化”和“培强”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基地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市场化运作”的开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功能,为创业者和入驻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使创业者和入驻企业不在为跑手续、征土地、盖厂房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同时破解了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三大瓶颈:创业成本高、用地困难、厂房简陋,创业辅导基地实现了土地集中开发,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有力地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企业创业成功率。
3.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中小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中小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中小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4.优化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中小企业改革的关键。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是优化环境。一是积极稳妥地进行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奠定高效服务的体系基础。二是组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构筑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
一、运河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沧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运河区共有中小企业511家,从业人员37652人,资产总计4367331万元,年营业收入699109万元,分别占企业总数的89.8%,55.6%、79.4%、42.3%。
1.行业分布广泛。运河区中小企业,分布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政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旅馆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9个主要行业。
2.社会贡献突出。中小企业不仅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再就业岗位,还提供了可观的国家税金。511家中小企业吸纳了37652人的从业人员,占整个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6.6%,中小企业提供的税收约3000万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20%。
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对资金短缺情况反映十分强烈。“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在被调查的企业中,80%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影响中小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和银行信贷政策对企业的限制,中小企业获取贷款难度大。88%的企业表示尽管银行贷款利率一降再降,但是获取贷款要比前几年更难。
2.征用土地难,建设厂房难制约中小企业发展。近几年我区建设用地预留不足,并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整顿,使项目建设用地紧缺。此外,2004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建设用地的审查和监督力度,规划用地十分困难,给中小企业改建、扩建增加了很大的现实难度。许多好项目因用地问题外迁,据粗略统计,仅因用地地问题外迁的中小企业就有12家,因土地问题中小企业迁建项目搁浅的有36家。
3.企业人才严重缺乏。8成以上的被调查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只占企业全体人员的20%左右,7成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全体人员的比重不足10%。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4.企业档次较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设备已经老化,急需更新换代。在企业产品定位中,集中在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传统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冲击能力较差。多数企业为“固定配套产品”和“大路产品”,生产“新产品”的企业所占比重只在整个企业15%左右。新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仅为3%左右。
5.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在对企业市场竞争手段的调查中,65%的企业选择“改进技术降低成本”;30%的企业选择“降低价格”,打“价格战”和“质量战”依然是现阶段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三、激活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途径。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中小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中小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各级贷款担保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中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筹建兼有“孵化”和“培强”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基地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市场化运作”的开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功能,为创业者和入驻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使创业者和入驻企业不在为跑手续、征土地、盖厂房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同时破解了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三大瓶颈:创业成本高、用地困难、厂房简陋,创业辅导基地实现了土地集中开发,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有力地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企业创业成功率。
3.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中小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中小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中小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4.优化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中小企业改革的关键。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是优化环境。一是积极稳妥地进行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奠定高效服务的体系基础。二是组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构筑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