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示器市场中,NEC这个品牌在用户心中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NEC本身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而陌生,是由于NEC的显示器相比三星、LG等品牌来说,还没有被用户所熟知。2008年,液晶显示器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市场份额正不断集中,这种情况下,目前年销量不过十几万台的NEC显示器在中国市场将如何发展呢?从5月27日的NEC渠道代理商大会归来,笔者认为,NEC显示器要打开局面,还要冲破三道难关。
第一关:摆脱AOC阴影
“我原本打算代理NEC的显示器,但是和厂商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系列的显示器不是NEC生产的,而是冠捷生产、冠捷销售的。这不和AOC一样了么?我感觉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笔者在采访中关村一家经销商时,这家经销商提出了如上的观点。
实际上,这种疑虑确实是横在NEC推广面前的第一座大山。事实上,AOC和在中国销售的NEC消费类产品都是由冠捷集团生产和销售的。但是,两者的定位又截然不同。AOC在中国的品牌形象,目前还停留在低端、打价格战的地位。而NEC,则是一个宣称要走高端路线的品牌。这不禁让人们生出疑问:中国的NEC,到底是NEC,还是打着NEC旗号的AOC化身呢?
谈到这里,就不能不去探究,一个产品隶属哪个品牌,究竟要用什么作为依据呢?
事实上,在目前的IT领域,随着产品利润的下降,产业分工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分工的结果,就是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渐渐分离开来。同一个集团下面可以既有从事生产的工厂,也有独立品牌的产品设计,但生产和品牌部门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不仅仅是冠捷在进行这样的划分,同是在今年,华硕集团内部也进行了类似的划分,将工厂与品牌各自独立出来。这样,工厂可以代工多个其他品牌的产品,经营灵活度更强,而品牌公司则可以专心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将生产端的事务交给代工厂去打理。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产品来说,在哪里生产已经不重要了,其蕴涵的品牌价值在于其设计来源、品质标准是由谁制定的。
NEC Display solutions公司副社长MAEDA MASAYUK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NEC十分重视对研发的把控,这是NEC一贯的品牌品质要求。在品质控制方面,“NEC全球的产品将采用全球一致的品质规范要求,不存在地域性差别。这是和经销商们合作的前提。”
另外,冠捷科技NEC品牌代理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明道也表示,NEC在全球的产品规格是一致的。不会出现不同地域销售的产品材质不同的情况。另外,冠捷只负责NEC在中国和印度销售的产品的生产,其遵从的规范都是NEC在全球的统一标准。“NEC显示器都要求采用最高等级的阻燃材料和电容等元件,为了达到NEC的品质要求,冠捷加工的时候甚至要赔钱。之前有一批5万台显示器,工厂就大约亏损了近30万美元。”马明道表示。
这样看来,NEC的显示器还是保证了NEC的品牌含金量,而并非挂NEC牌子的AOC产品。不过,这一品牌要让别人接受,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第二关:厘清品牌定位
清晰的品牌定位,是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然而,目前中国显示器市场在竞争中,原有的品牌定位正在被逐渐打乱。
之前,在中国显示器市场中,品牌排名和销量基本相符。在消费市场较突出的几家厂商中,拥有全面技术和生产实力的三星借助其优秀的面板资源,稳稳站住显示器市场第一的宝座,同时也拥有最高的品牌溢价,其价格在同类产品之中排行最高。排名之后的,是共同拥有优秀IPS面板生产线的LG和飞利浦,而优派、明基等厂商则以优秀的性价比和较优良的设计排名其后。
不过,AOC这一品牌的快速发展,打乱了这一竞争态势。由于冠捷集团的整体实力,使得AOC产品的成本控制达到了极致,从而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在几年之内,AOC的销量已经赶上了三星。这迫使三星也开始拉下身价,降低产品价格。这样以来,被夹在三星和AOC之间的厂商开始难过起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今年放弃了液晶面板厂控股地位、准备从显示器市场抽身而去的飞利浦。
在这种情况下,NEC进入中国市场,选择合适的品牌定位,就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NEC在国外显示器市场究竟是什么地位呢?
马明道表示,在国外,NEC品牌显示器的定位比较高端,但在国内,由于品牌认知度的原因,价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他列举了一些NEC显示器的国内外售价。笔者在AMAZON上也查到了一些NEC的显示器产品。以NEC 24WMCX为例,其AMAZON售价高达468美元(折扣后),而在国内售价低于3000元。
马明道表示,NEC的产品都会选择最高阻燃等级的外壳材料,其电路部分的电容等元件也会采取最优秀的产品,因此,其造价要高于市场上其他的显示器产品。但是,其价格却没有反映出其品质,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冠捷加工厂赔钱生产的原因。
对这一现象,马明道认为,NEC现在销售状况不理想,是因为渠道建设未完成,NEC的市场份额将会随市场资源投入的加大、市场执行力度的加强,而达到应有的份额。NEC显示器最终的销售将以行业为主导,大众消费为辅。而面对中国市场选取大众市场进行切入,只是为了尽快得到市场的品牌认知,从而更好地经营行业市场。NEC的高端特性,是需要所有经销商共同去向消费者讲述的,不能因为价格策略而降低NEC的高端定位。
第三关:做好整体营销
为了推广NEC产品,兴捷联,也就是冠捷下属的销售公司可谓费尽了心思。由于NEC的定位差异,以前AOC的销售渠道并不适合NEC的推广需要,因此,在3年内,兴捷联重新构建起了销售NEC的渠道网络,目前已经有超过20家省级代理。据马明道透露,这些渠道中,只有两家是和之前销售AOC的渠道重合的,其他都是新发展的代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冠捷代理的NEC显示器属于消费类机种,NEC同时还另外在中国进行专业机种的销售,这部分销售现在由NEC视像产品事业部负责。
根据马明道的规划,在未来,NEC会越来越多地进入行业用户的市场,70%要走行业用户的路线。在走行业用户路线的时候,专业机种和消费机种的打包销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销售方式,也是产品线全面、专业机种声誉颇高的NEC的优势。
可是,目前兴捷联推广NEC消费机种与NEC视像产品事业部推广NEC专业机种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NEC视像产品事业部的网站上,显示器产品只有专业机种,查询消费类机种需要再转到兴捷联建设的另一个网站上。
NEC视像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范欣表示,这是由于专业机种和消费机种的产品数量、更新速度都不相同,因此很难做到同步更新,所以目前还是采用各自分别维护的方式。同时,目前两者的销售渠道也没有重合。但他表示,打包销售确实是一种理想方式,“我们当然希望在未来能做到这一点”。
同时,NEC设计产品时,统一在产品的边框中预留了添加钢化玻璃保护层或是触摸屏的位置,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增添额外的功能。然而,目前在消费渠道销售时,还不能提供添加额外功能的服务,使得其竞争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如何将消费产品和专业产品的营销统合,发挥NEC产品设计的优势、消费产品和专业机种集团军作战的优势,是NEC和兴捷联需要重点攻破的一个关卡。
第一关:摆脱AOC阴影
“我原本打算代理NEC的显示器,但是和厂商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系列的显示器不是NEC生产的,而是冠捷生产、冠捷销售的。这不和AOC一样了么?我感觉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笔者在采访中关村一家经销商时,这家经销商提出了如上的观点。
实际上,这种疑虑确实是横在NEC推广面前的第一座大山。事实上,AOC和在中国销售的NEC消费类产品都是由冠捷集团生产和销售的。但是,两者的定位又截然不同。AOC在中国的品牌形象,目前还停留在低端、打价格战的地位。而NEC,则是一个宣称要走高端路线的品牌。这不禁让人们生出疑问:中国的NEC,到底是NEC,还是打着NEC旗号的AOC化身呢?
谈到这里,就不能不去探究,一个产品隶属哪个品牌,究竟要用什么作为依据呢?
事实上,在目前的IT领域,随着产品利润的下降,产业分工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分工的结果,就是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渐渐分离开来。同一个集团下面可以既有从事生产的工厂,也有独立品牌的产品设计,但生产和品牌部门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不仅仅是冠捷在进行这样的划分,同是在今年,华硕集团内部也进行了类似的划分,将工厂与品牌各自独立出来。这样,工厂可以代工多个其他品牌的产品,经营灵活度更强,而品牌公司则可以专心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将生产端的事务交给代工厂去打理。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产品来说,在哪里生产已经不重要了,其蕴涵的品牌价值在于其设计来源、品质标准是由谁制定的。
NEC Display solutions公司副社长MAEDA MASAYUK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NEC十分重视对研发的把控,这是NEC一贯的品牌品质要求。在品质控制方面,“NEC全球的产品将采用全球一致的品质规范要求,不存在地域性差别。这是和经销商们合作的前提。”
另外,冠捷科技NEC品牌代理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明道也表示,NEC在全球的产品规格是一致的。不会出现不同地域销售的产品材质不同的情况。另外,冠捷只负责NEC在中国和印度销售的产品的生产,其遵从的规范都是NEC在全球的统一标准。“NEC显示器都要求采用最高等级的阻燃材料和电容等元件,为了达到NEC的品质要求,冠捷加工的时候甚至要赔钱。之前有一批5万台显示器,工厂就大约亏损了近30万美元。”马明道表示。
这样看来,NEC的显示器还是保证了NEC的品牌含金量,而并非挂NEC牌子的AOC产品。不过,这一品牌要让别人接受,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第二关:厘清品牌定位
清晰的品牌定位,是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然而,目前中国显示器市场在竞争中,原有的品牌定位正在被逐渐打乱。
之前,在中国显示器市场中,品牌排名和销量基本相符。在消费市场较突出的几家厂商中,拥有全面技术和生产实力的三星借助其优秀的面板资源,稳稳站住显示器市场第一的宝座,同时也拥有最高的品牌溢价,其价格在同类产品之中排行最高。排名之后的,是共同拥有优秀IPS面板生产线的LG和飞利浦,而优派、明基等厂商则以优秀的性价比和较优良的设计排名其后。
不过,AOC这一品牌的快速发展,打乱了这一竞争态势。由于冠捷集团的整体实力,使得AOC产品的成本控制达到了极致,从而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在几年之内,AOC的销量已经赶上了三星。这迫使三星也开始拉下身价,降低产品价格。这样以来,被夹在三星和AOC之间的厂商开始难过起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今年放弃了液晶面板厂控股地位、准备从显示器市场抽身而去的飞利浦。
在这种情况下,NEC进入中国市场,选择合适的品牌定位,就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NEC在国外显示器市场究竟是什么地位呢?
马明道表示,在国外,NEC品牌显示器的定位比较高端,但在国内,由于品牌认知度的原因,价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他列举了一些NEC显示器的国内外售价。笔者在AMAZON上也查到了一些NEC的显示器产品。以NEC 24WMCX为例,其AMAZON售价高达468美元(折扣后),而在国内售价低于3000元。
马明道表示,NEC的产品都会选择最高阻燃等级的外壳材料,其电路部分的电容等元件也会采取最优秀的产品,因此,其造价要高于市场上其他的显示器产品。但是,其价格却没有反映出其品质,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冠捷加工厂赔钱生产的原因。
对这一现象,马明道认为,NEC现在销售状况不理想,是因为渠道建设未完成,NEC的市场份额将会随市场资源投入的加大、市场执行力度的加强,而达到应有的份额。NEC显示器最终的销售将以行业为主导,大众消费为辅。而面对中国市场选取大众市场进行切入,只是为了尽快得到市场的品牌认知,从而更好地经营行业市场。NEC的高端特性,是需要所有经销商共同去向消费者讲述的,不能因为价格策略而降低NEC的高端定位。
第三关:做好整体营销
为了推广NEC产品,兴捷联,也就是冠捷下属的销售公司可谓费尽了心思。由于NEC的定位差异,以前AOC的销售渠道并不适合NEC的推广需要,因此,在3年内,兴捷联重新构建起了销售NEC的渠道网络,目前已经有超过20家省级代理。据马明道透露,这些渠道中,只有两家是和之前销售AOC的渠道重合的,其他都是新发展的代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冠捷代理的NEC显示器属于消费类机种,NEC同时还另外在中国进行专业机种的销售,这部分销售现在由NEC视像产品事业部负责。
根据马明道的规划,在未来,NEC会越来越多地进入行业用户的市场,70%要走行业用户的路线。在走行业用户路线的时候,专业机种和消费机种的打包销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销售方式,也是产品线全面、专业机种声誉颇高的NEC的优势。
可是,目前兴捷联推广NEC消费机种与NEC视像产品事业部推广NEC专业机种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NEC视像产品事业部的网站上,显示器产品只有专业机种,查询消费类机种需要再转到兴捷联建设的另一个网站上。
NEC视像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范欣表示,这是由于专业机种和消费机种的产品数量、更新速度都不相同,因此很难做到同步更新,所以目前还是采用各自分别维护的方式。同时,目前两者的销售渠道也没有重合。但他表示,打包销售确实是一种理想方式,“我们当然希望在未来能做到这一点”。
同时,NEC设计产品时,统一在产品的边框中预留了添加钢化玻璃保护层或是触摸屏的位置,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增添额外的功能。然而,目前在消费渠道销售时,还不能提供添加额外功能的服务,使得其竞争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如何将消费产品和专业产品的营销统合,发挥NEC产品设计的优势、消费产品和专业机种集团军作战的优势,是NEC和兴捷联需要重点攻破的一个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