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基层”系列报道看主流媒体的社会使命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横向剖面上来看,首先,是全景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我们目前看到的央视“走基层”系列节目中,既有反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作品,又有在中国城市的不同基层地点的蹲点日记。这种选题方式拓展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基层概念,同时也更加全面地收录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现状。长期以来,新闻工作都是点状的报道,通过一个典型新闻来反映社会的全貌,读者观众也习惯了通过切身感受来判断社会发展的方向。而“走基层”报道是通过一个系列的报道,更加准确地勾画全景,了解不同社会角落中的矛盾类型。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必然面临着不同方面之间的碰撞。
  其次,主流媒体需要直面社会重大争议的勇气。近年来,主流媒体公信力遭遇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不少社会发展的重大争议中失语,或者只是简单化地对这些争议进行归纳。如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春运”等。而在这段时间的“走基层”报道中,我们的确看到了直接触碰这些争议的片子,这种尝试反映了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声音,使得主流媒体既成为不同社会意见的表达平台,又不是以对抗的形态出现的,而是更多地引导读者和观众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比起公众感同身受的单一表达要丰满,当然也更健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重大争议必然酝酿着重大的改革。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不能失语。因为重大的改革,方向正确惠及全民,方向错误殃及全民。主流媒体如果在重大争议问题上失语,势必会在新的话语体系尚未建立之前,让社会舆论失去探讨的脉络。
  从纵向上看,一方面,主流媒体的社会使命,体现于理性探索深层次改革的路径。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如何构建共识,回归社会根本价值核心。所谓媒体构建的共识,要超越以往的议程设置理论,去探索新闻报道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简单的道理或者政策,而是对于社会认识、道德伦理的一些基本看法。这些看法其实不仅体现在媒体的舆论领袖手中,更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批具体的社会人手中。
  (周庆安文,摘自2012年第5期《电视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