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一论述不仅阐明了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而且还阐明了解放思想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深刻理解。
解放思想必须围绕
党的中心任务展开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把全党思想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上来。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全国针对生产力标准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001年学习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掀起的解放思想热潮,主要针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构想,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之后30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是,解放思想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这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规律性认识。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我党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那些不适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首先要突破“马教条”的束缚。“马教条”是指把马克思主义词句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主张一切从本本出发,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僵化地应用马克思当时讲的具体办法,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其次要突破“洋教条”的束缚。“洋教条”总认为外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因而不顾中国国情,全盘照搬西方理论和经济政治制度,主张经济上的私有化、政治上的多党制、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等。第三要突破“古教条”的束缚。“古教条”不能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主张全盘继承,企图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寻求现实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第四要突破“新教条”的束缚。“新教条”是在近几十年中形成的只重GDP、“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忽视生态文明,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指标,甚至直接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仅是一种“短视”,也是没有出路的。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就要始终关注民生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最大限度地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出来。
继续解放思想的目的
是不断改革创新
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自觉地把思想和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因此,解放思想的目的,不是抽象的精神自由,而是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创新。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今天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首先,必须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发展方式能否转变,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实的关键。现在,我们尤其要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其次,必须改革创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群众对于民生的要求,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解决温饱、90年代“奔小康”,到今天要求政府提供更好更多的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与此同时,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平衡的呼声越来越高。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偶然的。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地统一起来,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把我们的工作思路从单纯抓经济转变为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上来。
再次,必须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好,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也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转入城市以后就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国有企业改革每推进一步,都离不开政府改革的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十七届二中全会部署的,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场被人们叫做“大部制”改革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发生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又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将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里讲的“建设”,实际上是“政府的转型”,是非常深刻的改革。许多国家改革的历史表明,实行大部门制度是一场很不容易的攻坚战。
继续解放思想
必须加强理论武装
思想解放的过程,总是同时成为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确对待历史教训、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总是同时成为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改进工作的过程;特别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放思想与理论武装互为前提。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敢于创新不是胡作非为。解放思想,是以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如果脑袋里一片空白,仅凭一腔热情,头脑发热,不可能做到解放思想,更不可能做到创新;喊几句漂亮的口号,做一些表面文章,或者仍然沿用过去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解放思想。同样,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靠“打擦边球”、“闯红灯”,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具备了科学的思想,才能有科学的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促进继续解放思想。因此,要实现创新,必须从加强学习入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才能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才能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才能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
解放思想和理论武装,统一于科学发展的实践。解放思想,理论武装,本身并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回应时代呼唤、体现实践要求、满足人民期待。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才是加强理论武装、推进思想解放的根本动力。加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在成为我们时代最响亮的号角。我们的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容面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生信仰,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责任编辑:罗志荣)
解放思想必须围绕
党的中心任务展开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把全党思想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上来。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全国针对生产力标准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001年学习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掀起的解放思想热潮,主要针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构想,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之后30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是,解放思想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这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规律性认识。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我党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那些不适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首先要突破“马教条”的束缚。“马教条”是指把马克思主义词句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主张一切从本本出发,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僵化地应用马克思当时讲的具体办法,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其次要突破“洋教条”的束缚。“洋教条”总认为外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因而不顾中国国情,全盘照搬西方理论和经济政治制度,主张经济上的私有化、政治上的多党制、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等。第三要突破“古教条”的束缚。“古教条”不能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主张全盘继承,企图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寻求现实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第四要突破“新教条”的束缚。“新教条”是在近几十年中形成的只重GDP、“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忽视生态文明,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指标,甚至直接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仅是一种“短视”,也是没有出路的。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就要始终关注民生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最大限度地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出来。
继续解放思想的目的
是不断改革创新
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自觉地把思想和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因此,解放思想的目的,不是抽象的精神自由,而是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创新。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今天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首先,必须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发展方式能否转变,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实的关键。现在,我们尤其要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其次,必须改革创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群众对于民生的要求,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解决温饱、90年代“奔小康”,到今天要求政府提供更好更多的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与此同时,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平衡的呼声越来越高。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偶然的。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地统一起来,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把我们的工作思路从单纯抓经济转变为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上来。
再次,必须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好,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也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转入城市以后就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国有企业改革每推进一步,都离不开政府改革的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十七届二中全会部署的,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场被人们叫做“大部制”改革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发生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又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将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里讲的“建设”,实际上是“政府的转型”,是非常深刻的改革。许多国家改革的历史表明,实行大部门制度是一场很不容易的攻坚战。
继续解放思想
必须加强理论武装
思想解放的过程,总是同时成为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确对待历史教训、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总是同时成为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改进工作的过程;特别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放思想与理论武装互为前提。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敢于创新不是胡作非为。解放思想,是以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如果脑袋里一片空白,仅凭一腔热情,头脑发热,不可能做到解放思想,更不可能做到创新;喊几句漂亮的口号,做一些表面文章,或者仍然沿用过去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解放思想。同样,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靠“打擦边球”、“闯红灯”,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具备了科学的思想,才能有科学的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促进继续解放思想。因此,要实现创新,必须从加强学习入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才能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才能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才能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
解放思想和理论武装,统一于科学发展的实践。解放思想,理论武装,本身并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回应时代呼唤、体现实践要求、满足人民期待。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才是加强理论武装、推进思想解放的根本动力。加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在成为我们时代最响亮的号角。我们的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容面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生信仰,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