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小制作实施策略初探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科学小制作是指幼儿利用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在教师的启发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制作出生动有趣,渗透一些具有简单科学原理的小“玩具”。它是科学探索活动中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萌发幼儿科探兴趣、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园针对科学小制作过程中存在的目标模糊而单一,缺乏针对性;内容随意,缺乏差异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组织方式方法单一,缺乏自主性等问题,进行了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明确价值取向,制订具体可行的科学小制作目标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科学小制作目标的制定不偏向,才能保证教师为幼儿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体验设计、创造的快乐。科学小制作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幼儿在制作之前必须对相关的事物进行认识、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它涉及探究、技术、工程、学习品质等。因此,我园在遵循科学特色教育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玩出个性、玩出聪明、玩出成功”的价值取向,按照科学小制作活动的特征,确立了“个性品质”“科学探究”“设计制作”和“创新思维”协调发展的总目标。如下表所示,为保证小制作协调发展的总目标能落到实处,我们将小制作协调发展的总目标逐层分解为各年龄阶段小制作目标、各主题小制作目标、具体活动制作目标,并形成系列,这样就确保了教师在选择内容、材料、组织策略上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二、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宜的内容
  1.内容选择的生活性
  科学小制作的内容选择需要体现生活性,即内容来自幼儿身边的事物,能和幼儿已有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如小班科学小制作活动“泡泡器”内容的选择就是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生成的。吹泡泡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在未上幼儿园之前,他们已经在玩吹泡泡游戏了,对吹泡泡的工具也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生活化的内容能让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大班小制作“神奇的探测仪”内容的选择就是让幼儿利用光的反射特点设计制作镜子探测仪,解决高处或者低处孩子看不到而又急于要了解的“神秘礼物”,亲身体验感知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2.内容选择的适宜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因此在内容选择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努力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的内容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能让大部分幼儿通过努力完成操作。在小制作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内容深受幼儿喜欢,但制作步骤较为复杂,幼儿很难完成。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体验成功感,我们适当地将繁复的制作内容变得简单一些。如大班小制作“会动的小汽车”,它有多种的组装方式,刚开始,幼儿的制作兴趣很高,但最后很多幼儿没有完成作品就离开了。仔细观察幼儿的制作过程,我们发现小汽车内部需要用到螺丝,这些螺丝太小,幼儿在组装时总是拧不紧、掉下来,屡次失败使幼儿兴趣索然。于是,我们将汽车内部组裝部分去掉,幼儿只要制作外部基本的轮廓,保证车子能顺利动起来就好。做了减法后,幼儿制作探索的兴趣马上由“冷”变“热”。
  3.内容的选择体现探究性
  科学小制作不同于艺术小制作,它是科学原理的运用,因此在内容选择上不仅要体现操作性,更要体现探究性。如电路组装“汽车动起来”就是一系列探究性非常强的内容。幼儿将电路及马达组装完成后,发现汽车虽然动起来了,但跑得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幼儿开始探寻原因。他们逐一排查,先更换了电池,又将圆头风扇换成三角形风扇,汽车的速度稍微快了一点,但他们还是不满足。仔细观察后,他们觉得可能是动力太小的缘故,于是从材料框里又找出了一个马达并安装在汽车的另一端,当两个马达同时打开后,没有出现让幼儿惊喜的一幕,汽车反而一动不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幼儿又开始了探索。
  三、运用形式多样的组织策略,凸显小制作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
  科学探索小制作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区域中幼儿自主性的探索制作,另一种是集体活动形式的小制作。我们更多的是将小制作投放在科探区中,通过有效的策略,引发幼儿制作、探究的热情,学会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完成作品。
  1.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适宜和充足的材料能让幼儿有更多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为满足各种不同内容的制作及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我们提供材料“百宝箱”。“百宝箱”中各种材料齐全且数量充足,如纸质类的有纸板、纸盒等;配件类的有绳子、电线等;半成品的有车轮、滑轮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制作方法,需要配备不同的工具。为此我们还将各种各样的工具按其功能和操作难易度进行分类,呈现在材料柜,以备幼儿选择使用。好玩的工具带领孩子进入科学探索的奇妙旅程,真正体验到科学小制作中的无穷乐趣。
  2.巧用各种支架
  为凸显小制作中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巧妙地运用“问题情境”“图示呈现”“成品比对”等支架,帮助其学会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巧设问题情境。制作过程中,教师巧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思考,解决制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完成作品。如大班小制作“汽车开起来”,教师运用三个问题:请你自选材料设计一辆小汽车,你想设计一辆什么车?(车型)用什么材料做?(材料选择)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呢?(用什么做动力推动,是电路还是用气球)带幼儿进入设计及制作活动。
  (2)巧用图示。图示是指以直观形象、简洁明了地呈现科学小制作的步骤、方法。我们把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制作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区域内,并进行分层,按制作难易程度标上“挑战系数☆”的标记,难度最大的用“☆☆☆”表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进行选择性制作。对一些制作较难的步骤(难点和细节部分),我们再进一步细化图示,帮助幼儿看懂、会做。如制作“旋转卡”的最后一步穿线结最难,我们绘制了连续动作的图示,让幼儿通过观察,仔细比对、模仿,最终完成整个作品。
  (3)成品比对与半成品铺垫。当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材料选择、连接方法、前后顺序等方面的问题时,教师不是直接告知,而是提供成品,让幼儿通过与成品的比对发现自己制作中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使制作顺利完成。如在“吹吹乐”制作完后,幼儿发现小球怎么也吹不起来,教师提供了已经制作好的成品,幼儿在与成品比对中,发现喷口与吸管的位置不对,经过调整,终于成功地让小球从喷口处冲了上去。幼儿制作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往往不能完成小制作。为了调动这些幼儿制作的积极性,教师降低难度,通过提供半成品,让幼儿体验成功。如幼儿对一些电动玩具的拆装、改装比较感兴趣,但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协调,往往出现只会拆不会装的情况,这大大打击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把电动玩具中拆下来的马达、电池和电线连接固定,幼儿只要装上外壳,并在外壳上加以装饰就可以变成风车、摩天轮等不同的新玩具。
  3.指导同伴互学
  同伴是幼儿学习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给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一些能力强的幼儿通过演示、帮助,让更多的孩子完成了相应的操作,在体验成功的同时积累了不同的经验。如在“攻城大炮”的制作中,弹跳板与拉绳的位置是关键,毛毛一直为炮弹发不出去而着急。可当我一会儿再去看她时,她高兴地告诉我“我成功了”,并积极地演示给我看。我问她是怎么成功的?她指着一边的乐乐说:“我看她做的。”并兴奋地把自己发现的秘密演示给我看“拉绳必须粘在弹跳板顶端”。看着毛毛的神情,相信她收获的不仅仅是制作的成功,而且是比较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
其他文献
1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出现在发达国家的课堂里的时候,就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影视界、出版印
在班级的建构区内,我提供了许多色彩各异的雪花片给孩子们玩。一开始他们凭借着简单的拼接技能搭建出了各种好看又生动的形状。可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的创作出现了单一的重复。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我想,应该鼓励他们拼出更多奇特、有趣的形状。于是,我在建构区投放了一些可供幼儿参考的造型图片,然后开始一遍遍地教孩子们怎么去拼接并嘗试去创造。然而无论我怎么示范强调,孩子们反而失去了最开始的热情和兴趣,甚至常常能
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提出推动了各国企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国际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不断扩张,上市企业数量连年增加,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他们
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入贵州时,兵力分别为40000余人和17000余人。历经多次战斗,红军至少损失37780人。为补充兵力,中央红军在初入贵州、进军遵义和四渡赤水过程中广泛
英语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听作为一种接受性技能在交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往往是'测试听力水平',而不是'传授听力技能'.本文论述
在科技、工程科学等各个领域中,很多问题都可通过“离散化”或“线性化”处理归结为解线性方程组。对于低阶稠密线性方程组,用直接法比较有效,但如果系数矩阵为无规律的大型稀疏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要遵循改进与加强的实践逻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实践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牢牢把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中国铁路承担着经济建设和军事运输的双重任务,服从计划经济的统一布局是铁路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样的特点曾经保障了中国铁路路网结构伴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