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道德与法治 立德树人新时代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被中小学重视。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应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加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基础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认为它关乎国家和个人的未来、契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分析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德育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开放性与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期引发同仁的思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100-02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既重视德育又重视法治,如《论语·为政》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成相》主张“治之经,礼与刑”。礼法结合、援礼入法,体现了对法律与道德的同等重视。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关乎国家、个人的未来
  一方面,德育作为培养人灵魂的教育活动,它致力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关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德育非常重视。孔子强调仁爱、礼仪、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老子提出“重积德则无不克”;墨家所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天志、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思想,无不闪耀着德育的光辉;管仲提出“德以合人,量能、谋德而举之”;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历代学者所编撰的浩如烟海的典籍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读诵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无一不坚持以德育人,成为千百年来德育的典范。
  另一方面,法律作为道德的延续,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它让人们有了共同的意识形态。基于法律,人们能建立起最广泛的合作,进而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社会前进,这也是法治的意义。我国从春秋时期著名宰相管仲提出“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开始,就肯定了法对家国政治的重要影响。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性就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因此需要法治来拘束人们的思想。后来韩非子提出“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宫府,而布之于百姓也”的定义,强调“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即法律必须深入人心,赏罚需依据法律来实行,体现出韩非子将法律视作衡量和评价人的行为标准的思想。这些法治思想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法与德融合的痕迹。
  在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坚持德法并重,既可以防止道德泛化,也可以消除道德虚无,在法律与道德的相得益彰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之路。
  (二)立德树人契合了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衍生出“重实利”“重竞争”“重效率”等观念,而学校教育也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和功利化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淡化了对学生社会责任和法治素养的培养,校园欺凌、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这给教育带来了冲击和困扰。因此,培养青少年道德与法治素养刻不容缓。
  无德不成人,无人不成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1]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明确指出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这将对我国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中学德育的启蒙学科,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精神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这一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
  它是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四大教育领域的综合,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与主线,将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整合,并科学地设计课堂内容,合理地进行教学。
  (二)德育性
  教师应在立德树人理念下进行核心素养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德育性。
  (三)思想性
  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凸显公民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思想性强,有机渗透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在“少年有梦”中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中主要从爱岗敬业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蕴含着伟大;
  (3)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中主要讲述诚信教育;
  (4)在探讨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时,从不同角度全面落实友善這一价值观,且教材中的不同主题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
  (四)人文性
  它围绕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未来发展来设计,重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爱的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人文性强,要求教师重视生活化教学,做到教学生活化,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爱。
  三、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针对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教师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通过教师引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教师要先对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有效引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讲授“行己有耻”时,教材的设计是从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出发,揭示“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的现象。但是青春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生在度过时,不能违反基本规则,也不能逾越界限。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道德底线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违背道德,也不能违反法律。通过对知识的有效设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学习与自身情感进行融合,以加强知识内化。教材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话题引入,利用问题和对话方式的呈现,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提升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速度,“2014国培计划——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启了甘肃省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文章以参训的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为研究对象,以调查对象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和真实需求为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政策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音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著名京味作家萨苏自幼在中国科学院大院长大,与华罗庚、陈景润、童第周等“神仙人物”为邻,其父师从华罗庚。该书以说书人的口吻还原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与读者分享科学院大院深处不为人知的趣事。  陈景润反被遭污耍“流氓”  陈景润成名以后关于他的传闻五花八门,比如有说他房间地板下边藏金砖的,有说他通苏联的……那些我没法证明,但有一个说法是陈景润以前曾经耍流氓,倒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还是陈景润没有出名
夏晋麟 (1896—?),字长天,浙江宁波人。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家、外交关系学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国际宣传处在国外设立办事处进行舆论宣传。由于夏晋麟主持伦敦办事处宣传效果明显,后又被请来主持纽约办事处的工作。夏晋麟在抗战期间联络美国重要传播媒体,争取美国民意支持的工作是成功的。  陶希圣 (1899—1988),名汇曾,字希圣,以字行。湖北黄冈人。1922年北大法科毕业
摘 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各级学校积极开展和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处于“三观”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将逐步养成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因此对他们进行积极正确的教育引导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核心工作。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小学校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湖南省湘潭市雨花区护潭学校的实际经验,从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营造、学科课堂渗透以及活动开展三个方面探寻如何
《独立评论》 创刊于“九一八”事变之后的1932年,终刊于1937年抗战爆发,是民国知识分子同仁刊物的一个典范,其发表的政论影响至深且远,其凝聚的知识群体也是集一时之俊彦。  胡适的日记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 《独立评论》社员聚、散、离、合的“文化地图”。“聚”指的是社员最初的聚集和周期性的聚会,意味着 《独立评论》的开端和延續。知识分子的“聚”经常以聚餐会的形式表现。1932年1月28日,胡适草拟了
摘 要:核心素养时代,教师与学生应是合作者,要注重发挥学生潜能,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实现知识迁移和意义建构。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打破了教师独白式教学的单向性、独断性,倡导多向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文化,具有进步意义,更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文章基于核心素养背影,探讨了“对话”教学在小学美术课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对话教学;深度学习 
摘 要:我校借鉴来自企业文化的“痕迹化”管理策略,在学校的校本研修中实施痕迹化管理,结合教育行业的实际特点和我校的教研实际,从教学管理中的教师管理入手,在现行的课改教育体制下,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一种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研管理方法,尝试让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更加快捷。  关键词:痕迹化管理;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摘 要:“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鲜”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园中3—6岁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幼儿在园中三餐两点搭配和营养直接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膳食加工管理工作无疑成为幼儿园后勤管理重点工作,幼儿园膳食管理的好坏更成为评价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是否科学、后勤服务是否有效的窗口性工作。如何让幼儿园三餐两点“嗅”色可餐,如何提升后勤管理品质。文章作者尝试着将精细化管
一  胡乔木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作为重点批判对象受到严重打击,可是粉碎“四人帮”以后,还是没有恢复正常的政治生活。1977年四五月间,邓小平再次复出已成定局。邓力群正同王震计议,通过什么途径让胡乔木重新出来工作。就在这时,五一劳动节后刚刚上任的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王匡已经找上门来:恳请胡乔木主持《鲁迅全集》 新版的注释工作。胡乔木欣然同意。  编辑、出版一部比较完备和准确的 《鲁迅全集》 新的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文章以微课《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设计为例,从作者本校市公开课开放周外校教师听课问路情境出发,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以微课的形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将数学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数学学科教学关键点,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