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幼儿,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有时不愿自己动手去操作或去试验。那如何在小班培养幼儿的科学尝试精神呢?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
根据课程计划及小班科学的领域活动安排,先要确定在哪个阶段所需什么样的材料,然后进行思考,这些材料在什么地方能搜集得到,能搜集多少;是教师一个人准备呢?还是需要家长的协助与帮助。确定好材料这一情况后,要想一想这些材料如何出示,才能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让幼儿一下子对这些材料着迷。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自然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极好场所,春天老师可和孩子一起观察树叶的变化,看柳树发芽,看小草冒尖,看红的桃花黄的迎春花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空调的安装、牛奶的加工、商品的运输等等,孩子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
活动室的环境也是科学教育的资源,门上的锁、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电扇,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都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们亲切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的参与。
二、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幼儿想说,敢说,才会在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后,有尝试的欲望,才会产生想探个究竟的想法。
“学启于思,源于疑”,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才会去探索,去尝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大班《电动玩具动起来》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对相同外形的两辆汽车,一辆会自己跑,边跑边响音乐,而另一辆必须自己用手推着跑。孩子们对此眼睛里产生了疑问,于是我对幼儿:“找一找两辆汽车有什么不同?”幼儿仔细的观察比较着两辆汽车。此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一辆汽车底下有开关,盖子里面有电池;而另一辆汽车没有。“有电池的一辆会自己跑,没有电池的不会自己跑。”孩子们发现这个秘密高兴极了。接着,他们又尝试着安放电池,试着怎样放才会接通电源,在这些尝试活动中,幼儿养成了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好习惯。而且,孩子们看得都那么认真仔细,每当有不懂的地方,他们便会大胆的来问我,我总是耐心、热情地回答,帮助幼儿共同寻找答案。
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孩子们与老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
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质疑,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其中、并鼓励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情景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求知欲,将幼儿愉快地引进科学的殿堂。
三、抓住时机,随机教育
尝试实验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随时随地的开展科学活动,正规性规性教育于偶发性教育结合在一起。下午点心吃西瓜的时候,就听见他们在讨论西瓜子可不可以吃的问题,这个也可以组织一次科学活动《好吃的大西瓜》。有时天突然阴下来,轰隆隆的雷声自远处传过来,教室里一下子黑了,此时给孩子们说“这是闪电”。这些自然现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师只有抓这些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否则,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顺便听一听,下雨的时候是什么声音呢?大雨还是小雨?”出现大雾时可以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看不清,雾天对我们生活有时么影响?通过讨论总结孩子们的想法,认为大雾天对汽车的影响最大,由于驾驶员看不清前面的东西容易出交通事故。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什么方法可以来改变解决这一现象。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上再生动的教学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笼子里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例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我去挂窗帘时,发现窗帘后有个身影在晃动,过去掀开窗帘一看,清清正趴在窗边,用手指在窗户上比画着什么,“清清,在干吗?”“老师,你看窗户上能写字。”其他小朋友也围了过来,“你知道为什么窗户上能写字吗?”“有水呗!”“那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有哪个小朋友知道?”我又问其他小朋友,活动室里,象炸了锅似的讨论开了,虽然起床活动的时间比平时晚了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一种现象,而这些东西并不是教师强塞给他们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
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或者与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儿广泛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者单位:昆山市绣衣幼儿园江苏215300】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
根据课程计划及小班科学的领域活动安排,先要确定在哪个阶段所需什么样的材料,然后进行思考,这些材料在什么地方能搜集得到,能搜集多少;是教师一个人准备呢?还是需要家长的协助与帮助。确定好材料这一情况后,要想一想这些材料如何出示,才能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让幼儿一下子对这些材料着迷。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自然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极好场所,春天老师可和孩子一起观察树叶的变化,看柳树发芽,看小草冒尖,看红的桃花黄的迎春花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空调的安装、牛奶的加工、商品的运输等等,孩子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
活动室的环境也是科学教育的资源,门上的锁、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电扇,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都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们亲切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的参与。
二、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幼儿想说,敢说,才会在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后,有尝试的欲望,才会产生想探个究竟的想法。
“学启于思,源于疑”,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才会去探索,去尝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大班《电动玩具动起来》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对相同外形的两辆汽车,一辆会自己跑,边跑边响音乐,而另一辆必须自己用手推着跑。孩子们对此眼睛里产生了疑问,于是我对幼儿:“找一找两辆汽车有什么不同?”幼儿仔细的观察比较着两辆汽车。此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一辆汽车底下有开关,盖子里面有电池;而另一辆汽车没有。“有电池的一辆会自己跑,没有电池的不会自己跑。”孩子们发现这个秘密高兴极了。接着,他们又尝试着安放电池,试着怎样放才会接通电源,在这些尝试活动中,幼儿养成了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好习惯。而且,孩子们看得都那么认真仔细,每当有不懂的地方,他们便会大胆的来问我,我总是耐心、热情地回答,帮助幼儿共同寻找答案。
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孩子们与老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
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质疑,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其中、并鼓励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情景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求知欲,将幼儿愉快地引进科学的殿堂。
三、抓住时机,随机教育
尝试实验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随时随地的开展科学活动,正规性规性教育于偶发性教育结合在一起。下午点心吃西瓜的时候,就听见他们在讨论西瓜子可不可以吃的问题,这个也可以组织一次科学活动《好吃的大西瓜》。有时天突然阴下来,轰隆隆的雷声自远处传过来,教室里一下子黑了,此时给孩子们说“这是闪电”。这些自然现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师只有抓这些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否则,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顺便听一听,下雨的时候是什么声音呢?大雨还是小雨?”出现大雾时可以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看不清,雾天对我们生活有时么影响?通过讨论总结孩子们的想法,认为大雾天对汽车的影响最大,由于驾驶员看不清前面的东西容易出交通事故。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什么方法可以来改变解决这一现象。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上再生动的教学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笼子里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例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我去挂窗帘时,发现窗帘后有个身影在晃动,过去掀开窗帘一看,清清正趴在窗边,用手指在窗户上比画着什么,“清清,在干吗?”“老师,你看窗户上能写字。”其他小朋友也围了过来,“你知道为什么窗户上能写字吗?”“有水呗!”“那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有哪个小朋友知道?”我又问其他小朋友,活动室里,象炸了锅似的讨论开了,虽然起床活动的时间比平时晚了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一种现象,而这些东西并不是教师强塞给他们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
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或者与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儿广泛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者单位:昆山市绣衣幼儿园江苏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