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福建省科协年会在泉州开幕

来源 :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1日,由福建省科协与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一届福建省科协年会在泉州市开幕.省委常委周联清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泉州市市长蔡战胜致欢迎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致贺辞,全国政协常委、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兰荪致辞.
其他文献
浙江图书馆藏有三种《三朝北盟会编》抄本,其中明抄本为王鸣盛旧藏,敦诗书阁清抄本为上虞连氏父子旧藏,另一种清抄本为嘉业堂旧藏,而学界以为此抄本早已亡佚.论文介绍此三种抄本的基本情况,梳理其递藏源流,分析其相对于许涵度刻本的独特价值.并将此三种抄本互相对照,辨析其文字优劣,认为嘉业堂旧藏清抄本的质量为三种抄本中最佳.
目前的文献推荐系统大都着重在内容的相似程度上,并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引用文献对于论文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并且在探讨引用文献的应用时,也没有注意到论文的撰写者在著作论文时会发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利用引用文献做为推荐系统的基础上,如何区分出那些引用文献对于论文来说是重要的,进而将这些重要的引用文献筛选出来,并测试若是只用这些重要的引用文献做为推荐系统的基础时,是否能有效改善利用引用文献为基础的推荐系统效能.
曹植的《送应氏》(其一)多被后代批评者视为祖饯诗歌,但因为诗中送别场景与对象疑似缺席,它并非是一首典型的祖饯诗.后代批评者之所以做此理解,是认为它与《送应氏》(其二)作于同时,而《送应氏》(其二)即是一首典型的祖饯诗.他们通过系年为诗人祖饯提供具体情境,不断加深对此诗歌主题的认同.但是,诗歌系年所蕴含的传记式批评法有将文学作品等同于作者生平经历的倾向,从而忽略了文学传统对创作的影响.若将此诗歌潜在的话题序列与相关同类汉魏诗歌的话题序列相比较可发现,此诗的主题极具张力:诗人感时伤乱,深具社会关怀,继承了汉乐
古籍修复技术系统的构建是对修复技术的全面整合,能够为古籍修复实践提供技术支撑,改善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传承模式.论文以古籍修复著作为理论基础构建系统框架,提出成立古籍修复技术系统专家委员会,从学界和业界遴选系统编辑组成员,依托计算机平台,分工协作、共同构建具有集合性、科学性、及时性和共享性的中国古籍修复技术系统.
论文旨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国外同行的有益借鉴.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以韩国三个图书馆发展综合计划内容为框架,总结韩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环境、发展规划战略方向和核心课题.该计划立足韩国国情,在图书馆合作体系构建、信息公开路径和图书馆信息化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安徽省图书馆藏傅增湘手稿《西泠诗草》一册.前有沈曾植题识,周无觉、赵熙题诗,末附周馥函札一通.傅氏手书诗作二十五首,未见其他文献所载.考其成书时间,应为辛亥革命后(1911年12月至1912年4月间),傅增湘游杭州、绍兴时所作.不仅可代表其诗文艺术成就,亦可据之而考其行迹、交游及生存状态,探见辛亥鼎革之际傅氏的人生轨迹.
南京图书馆馆藏有30种翁长森家抄本,其抄写格纸版心下多镌“金陵丛书/翁氏藏本”,但这些书中真正收入今传《金陵丛书》者未及五分之一.翁氏于《金陵丛书》初编之时猝然辞世,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多是由蒋国榜完成,其出版也只是选择了翁氏收藏之尤者.因此,这批翁氏抄本不仅可见《金陵丛书》出版之过程,亦可窥见其尚未入选之冰山一角.
《乡土中国》和费孝通的大部分著作,都可以说是“用散文笔法写的人类学著作”.《乡土中国》的“散文笔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文章标题的散文化,全书结构的散文化,论述思路的散文化,行文风格的散文化.其中,全书结构的散文化,对把握全书理论体系影响最大.读懂《乡土中国》,需要把散文化的结构转化为学理性的结构.《乡土中国》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社会结构”或农村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立足这一焦点,可以把《乡土中国》全书分为六章,进而可以归纳为三大部分.每一章拟出合适的大标题,每一篇文章拟出学理性副标题,全书的理论体系就可以清晰
11月10日下午,“中国新闻史”课程与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新闻传播史》与“金课”中国新闻传播史建设经验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汉奇苑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共同举办.
期刊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性活动,自发展之初便随时间逻辑和空间转向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随着历史进程的变迁,教育内容愈加多元,其场域也随之发生了转型,新闻学科因与全球形势联系密切、科学技术介入影响,其教育场域也随之再生而转向.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我国新闻教育中的价值塑造作用,构建复杂国际形势中的“红色场域”,掌握新闻话语主动权,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卓越新闻人才,从而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当前新闻教育需要回应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