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语皆有致 浅语皆有情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ys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是臣子向君王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陈情表》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八个字上,即“愿乞终养,辞不赴命”。但是要让晋武帝接受这个请求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李密是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且四次征召四次拒绝,这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认为李密心存二心,在怀念旧朝,不满新朝。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批龙鳞逆圣听轻则难保性命,重则株连九族。更何况他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可是李密的这次陈情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反而使晋武帝由“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急于星火”到感慨万千,“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一篇普通的陈情奏章竟会有如此大的说服力,其陈情艺术值得我们做一番探讨。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开头八个字“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出了作者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感情基调低沉哀婉。“险衅”“闵凶”既是作者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的窘境概述,也是后文具体描写的总括。具体说来就是父丧母嫁、家门零落、内外无亲、孤苦伶仃、祖母体弱多病,且祖孙相依为命。“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一句既写出了父丧母嫁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写出了祖母刘氏对孙儿无比真挚爱怜的感情。正是祖母的慈爱关怀和精心照料,李密才得以侥幸地生存下来,他怎能不感激祖母抚养的恩情呢?这就是作者后文阐述“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下面围绕“孤”“弱”二字展开,“弱”表现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至于成立”;“孤”表现在“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内外无亲”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单根独苗、缺亲少故、无依无靠的苦况。最后总写家庭悲凉零落的困境,“外无期公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人丁稀少形单影只的悲凉气氛,把读者一下子带进了一种悲凉冷寂的氛围之中,使人对少年李密顿生同情之心,而祖母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描写了在祖母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作者对祖母刘氏的真挚照料与周到奉养,祖孙更相为命的依存关系也写得淋漓尽致。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因为从当时处境来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直言不讳地提出请求不仅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相反,可能性命难保。因此,李密上来不谈上表目的,而是迂回曲折地从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开始极尽铺陈之能事,婉转叙述,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陈述请求作了必要的铺垫。这也是陈述请求,辞不赴命的最有力的依据,也为后文乞求归养奠定了必要的感情基础。
  说服晋武帝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所以李密在陈述自己遭遇及处境之后,便叙述归晋以来自己受到皇上优宠而多次征召,自己并非无奉诏之心,作者历数“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的恩典,极写刘病日笃“告诉不许”的狼狈处境,把尽忠不能尽孝的苦衷揭示出来。“诏书特下”“寻蒙国恩”“猥以微賎”“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特”“蒙”写出了圣朝对自己这一“亡国贱俘”的重视和礼遇,以及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激。甚至他还曾想过“欲奉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写出了作者恨不能立即奔赴京都上任就职以效忠武帝的迫切心情。叙述这些内容的目的在于让武帝知道自己确实想有所作为,以不负武帝的一番器重之心和眷爱之情。但是作者马上用“则”字一转,又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困难,并写出了自己进退维谷的苦闷心情。“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几句写得情真理切,含蓄精当,对武帝的赤诚之心、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一一从胸臆流出,字里行间暗含着“愿乞终养”的请求,对晋武帝一方面动之以情,一方面晓之以理。
  作者在第三部分一开始摆出了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并把晋朝以孝道治天下作为理论依据,“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用语流露出作者对晋武帝功业的赞颂,委婉表明辞不赴命的原因是符合晋武帝孝治天下的要求的。然后围绕“孝”字大作文章,接着宕开一笔,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例子。这从表面上看是在歌颂武帝的清明教化和朝廷盛德,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上表陈情作的铺垫。这样安排既把握了晋武帝的心理,又自然而然地化解了武帝的疑虑。
  当然仅仅表白自己对祖母的一片孝心估计还是难以触动晋武帝的内心世界,所以对晋武帝是否心存忠诚不能不提及,这一点也显得至关重要。细读《陈情表》,不难发现李密对晋武帝耿耿忠心的表白实在用心良苦,巧妙万分,称谓上的灵活多变最能说明这一点。二三两段李密屡表耿耿忠心,首先以卑微姿态来表现自己的忠诚,或匍匐称臣,或称武帝为“陛下”,或奉西晋为“圣朝”,或称蜀汉为“伪朝”,称谓上的尊卑褒贬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以臣自称意味着俯首帖耳、归顺降服。同时自称“亡国贱俘”,自云“至微至陋”,自述“过蒙擢拔,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臣不胜犬马恐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的谦卑姿态足以表明自己对圣朝的敬畏之与臣服之意。而“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铮铮誓言进一步表明自己对晋武帝的赤胆忠心与感恩戴德。
  文章第四部分恳请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请求,开头李密就表示了自己鲜明的态度:“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从“四十四”“九十六”两个数字的对举、从“长”“短”两个反义词的对比具体地说明了自己尚在中年,报国有日,同时也说明了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效忠武帝,这一句写得含蓄深沉,用词极为精确,是前文陈情的延续,并且合情合理地提出了尽忠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解决办法,然后在申述忠君之事来日方长的基础上以乌鸟之情作比,委婉地向皇上提出“终养”的请求显得水到渠成。最后以生死必报大恩的保证“生但殒首,死当结草”结束全文。忠爱之情溢于言表,更显示出请求的迫切、辞意的诚恳。
  总的看来,《陈情表》一文不以构思奇妙见长而以感情的朴实真挚深沉、行文的流畅婉转、叙事的具体生动、措辞的得体贴切取胜。文中的每一句话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故而虽造语平实,却光彩照人,真正达到了“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的艺术境界。正因为此,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以其丰富的意蕴、丰赡的细节呈现出恒久的魅力,其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也呈现出特别的教学价值。对其主旨与意蕴的解读,不应是“非此即彼”,而应是“亦此亦彼”。唯其如此,经典作品才会历久弥新。  小说只是讲了一个故事的横断面,从情节上说,是“无始无终”,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摇摆”,也没有欧·亨利式的新奇,作者平静地讲了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不动声色,并把要表达的意图同步
近日,某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推出一节展示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大家对这节课的总体评价是:思路清晰,分析到位,诵读充分,师生互动热烈,教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基本都在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意料”之中,少意外事件,欠缺陌生感,课堂的面貌单调而乏味。在展示这节课前,教者以及其团队早已经打磨得比较成熟,在多个班级试上过,“意外”“陌生”现象越来越少,甚至什么时候教者讲什么台词都规定好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受众对广告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那种开门见山式的宣传已难以为受众所接受,王婆卖瓜式的介绍不再为受众所相信,商业气息浓、带强修饰语的广告甚至会引起反感。受众文化品位的提高带动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即由主要重视产品的实用功能转向为主要追求产品的符号消费和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因此,由以前那种主要宣传物质转向主要宣传精神是受众对广告主和制作人提出的新要求。于是广告的哲理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广
【教学构想】  近日,我接到了连云港市“青蓝”课程活动中心的通知,要我对全市的高中语文教师上一节作文指导课,高兴之余又陷入了沉思。我认为,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软肋”,存在诸多问题:文体写作教学淡化,写作基本功训练不扎实,作文素材积累散乱无序;有时作文指导课要么变成了纯技巧指导课,要么只提几点简单的写作要求;有时作文讲评课只是一味地赏析例文而缺乏二次修改、提升的训练指导等。在囫囵
一、师诵导入  师:930年前,湖北黄冈,穷山恶水间走来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 他因乌台诗案的文字冤狱被贬在此,然而,不朽的名篇却由此传世。今天让我们在朗读中体味《赤壁赋》的魅力。  音乐起  师朗诵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
近日,担任了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活动的评委。本次教学比赛采用半封闭式备课形式,我所在的组执教的课题为《再别康桥》,上课对象为初一学生。参赛的六位老师均从大市各县区选拔产生。教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个人教学素养、巧妙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课堂驾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收获颇多。  我对这六堂课进行了详细记录,并运用“课堂评价表”对六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细致观察,经过整理、分析、归纳,运用“主体间性”理
【评析论著】胡根林等著《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建构——以莎车县为例》,新疆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版。  【原文摘要】本书立足于实际,因地制宜,极具创新性地提出以学员为主体、以课程和主讲教师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培训管理模式:学员管理上追求“常规 长效”,课程结构上追求“基础 特色”,主讲教师发展强调“自主 合作”,学员考核方面体现“合格 发展”。以此为突破口,整体推进课程、
《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中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中,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李何林《鲁迅〈野草
鲁迅先生乃文坛巨擘,其文尤其是杂文常常被谓之匕首投枪,是可以用来解剖中国人的人性的。在鲁迅先生诸多的作品中,人物称谓常常有所不同,而其所代表的含义便有所不同。考虑到先生的文本常常给其中的人物提供一种存在的背景,因此基于文本的解读来了解人物称谓,不仅可以对文本加深理解,也可以对人性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被安排在教材的“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栏目中,仔细揣摩文中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有两个板块:其一是分析了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其二是谈谈作文题型和评价标准。  在第一板块的第三小点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说明:“3.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崭露头角……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今年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全国新课标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