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建造宜宾“流杯池”的意境图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ui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笔者通过对黄庭坚建造宜宾流杯池的文化背景与造园理念的分析,提炼出园林意境形成的条件要求。本文从古典园林的建造构景角度出发,以宜宾流杯池景点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其物境与人文的相互关系,对当前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诗意栖居的“中国梦”寻求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黄庭坚 流杯池 意境图式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黄庭坚其人其事,大家所熟知的可能是他的“奇崛劲瘦”的诗词与“精妙尚意”的书法,却鲜有人知其建造园林的历史与成就。当年黄庭坚谪居宜宾时于宜宾城北岷江之畔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仿《兰亭集序》意境“曲水流觞”建造的宜宾流杯池景点历经千年而景观优美,意蕴深远。如同王羲之的兰亭、司马光的独乐园、赵孟頫的莲花庄、杜甫的草堂等文人别业一样,都是古代文人大儒留给后世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
  一 文化造园与流杯池的诞生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史,其建造者多是饱学诗画的文人雅士,他们建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栖身的山水之所,更是一方精神的林泉之境。其核心是以自然情趣与文化精神相融合,以向往自然的精神欲求和诗情画意的意境审美为特征,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受,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意象。当他们仕途受挫,人生失意时,就山水林泉的自然秉赋给了他们拂拭心灵的机会和场地,寓情于景,情境交融,从而精神旷达以至心无牵挂。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大诗人、大书法家,因仕途受挫而谪居戎州(今宜宾),前景迷茫而又满怀忧患,于是,在岷江之畔的风景秀丽之地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凿石饮水为池,故而得名“流杯池”。这块长不过100米,宽不过10丈的小微“风水宝地”堪称景观奇迹:前临岷江,左倚天柱山,一巨石如鬼斧神工从中劈裂,形成一道东西走向的天然峡谷,高约15米,长52米,宽7米。“流杯池”依峡谷之势凿于谷底中部,呈九曲形,四周置石凳,谷底小溪经九曲盘池后没入石逢中。谷顶古树虬根,盘龙错节,遮天蔽日;谷底池水清洌,微波轻漾,景色幽静。对于仕途受挫人生失意的黄庭坚而言,这里远离尘嚣,远离凡俗,在这里,可以山水为友,与林泉相乐,辅以五粮“姚子雪曲”于“曲水流觞”的意境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互相酬唱,觥筹交错,磨砺诗歌,于此风雅情境之中,黄庭坚留下了《安乐泉颂》、《苦笋赋》、《荔枝绿颂》等华章传于后世。
  自宋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而“流杯池”两边崖壁上也留有众多名人大儒的笔墨丹青。本文论述的对象即黄庭坚谪居宜宾时所建造流杯池景点而非现在的流杯池公园全貌。
  二 意境概说
  关于“意境”,较系统的阐述是在唐代,但其根渊却始于老庄哲学,是佛家乃至传统中国画、中国诗、中国国林的最高境界。中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是主观的“情”融汇于客观的“景”之中。这种意境贵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所谓“巧夺天工”,既不是纯自然,也不是全凭人的意志,自然是人格化了的自然,人工是自然化了的人工,或“因情设景”,或“见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由于人具有思想、感情,因而人们所见到的自然界的山水风雨、花草树木也都可能被赋予人的感情。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从而引发其他人的情感变化与理念联想。孔子曾面对流水,而联想到人生的匆匆,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并产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联想。如俞樾所题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姚宗典《赋喜寒山拾得重来诗》:“漫指沧桑认去来,枫江依旧笑颜开”;石涛的作品《风雨夜归图》上明明没有画“雨”,却能让人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感到雨势,收到无中生有的效果。
  三 宜宾流杯池景点的意境图式
  1 崇尚自然的造园理念是意境形成的媒介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美学理念源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文人雅士试图在山水园林之中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适于栖居的理想境界。体现在造园艺术上,便形成了崇尚山林景色的自然美,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力求再现山水的自然美,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尽量保持自然状态、自然风貌,从而人造与天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它巧妙地运用水、石、花木、建筑来构景布局,采用“巧于借景”、“漏窗透影”等手法,突破空间,讲究景深和层次,注重意境的创造。
  (1)天然山水之“自然”表现的意境美
  《园冶》论述相地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除了考虑周围环境之外,还要考虑园林基址范围内的立地条件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只有顺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所谓“得景随形,或傍山邻,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
  宜宾流杯池的自然山水条件得天独厚,几块大石高耸成山,断崖成隙,或斜倚探倾,或低伏静谧,峡谷开合有度,空间高低错落。石顶树木葱茏且树根盘附崖壁,形成一道特别的岩壁效果,石脚碧水环绕,颜色深浅有异,形、声、影、景浑然天成。身处其中的任何视点都能看到别样的景色。建造者保持其天然的山水景致既是文人造园崇尚自然的山水理念,也是体认到了此地“山水”独特的美学意义与价值。从谷底到崖壁顶,婉延台阶而上,几个平台错落其间,时而掩映于林中,时而浮现于枝间,时而宽敞平缓,时而临崖高悬,这样的自然之美是黄庭坚在深切领悟自然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美的规律进行的艺术再创造,在自然美中融入了社会美,进而上升为审美意象,升化为“人化自然”。
  (2)人造景观顺应“自然”表现的意境美   在这个小微景点之中,颇为重点介绍的是峡谷之中的“流杯池”凿于谷底中部尽可能少地影响周边的山形水势,呈九曲形,长5.2米,宽0.6米,四周置石凳,为了顺应水流的自然之形与自然之理,源于崖缝又呈自然曲型消失与崖缝。两边书法名家的诗词雕刻也尽可能的与崖壁倾斜相吻合,涪翁楼台建筑位于谷口,半掩于林木之间,半显于峡谷空地,它巧妙运用水、石、花、建筑来构景布局,采用“巧于因借”、“漏窗透影”等手法,讲究景深和层次,融入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处处体现了“天地有大美”的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想,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
  2 有界无边的时空特色是意境延伸的窗口
  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小中见大,明暗开合,敞闭自如等空间对比手法,欲扬先抑,突破空间的局限性,创作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艺术空间。当然,季节变化,时分变化和气候变化也会丰富景观及空间的意象,会让“意”变得更优雅,让“境”变得更丰富,例如,晨雾中的小桥流水、春光中的粉墙黛瓦或者月光下的曲径通幽。
  (1)空间表现意境美
  宜宾流杯池景点可谓精“小”甚微,却能见微知著,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的空间很有特色,其高低宽窄,大小变化不仅满足了形式美法则,更是通过人与物、物与物的比例关系来表达人与世界的哲学关系。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尤其石崖顶上的植物所构成的软性空间与石壁形成的硬质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石崖脚处的水流池泉连同倒影又虚化了山石的硬朗,而位于峡谷中央的“流杯池”则正好处在虚境与实境的交汇点上,两面流水微波荡漾,天地在这一景致中得到了融合,时空在这一特色中得到延伸,其虚实相升,方圆相济,曲直相和的空间特色,体现了园林“以小见大”、“以点观面”、“以无为有”的空间特色,由此引发联想与想象。
  (2)时间表现意境美
  园林的意境既依赖于物境形态,也依赖于时间的绵延所带来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流杯池公园的景色在不同时段的表现中别具一格,特色鲜明。如晴天万里,缕缕阳光穿透崖顶的树枝间隙,众多光柱悬垂峡谷之中,倒映地面水之上,形成各形各色的光斑效果;如遇大雾蒙蒙的天气,山水崖石植被浑然一体,轻重远近适时变化;昼夜交替也会因为月圆月缺的变化呈现不一样的情境氛围,正如林逋描绘梅的那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因而,春夏秋冬或阴晴雨雪的不同带给人们丰富的精神体验,寓情于情,情景与时间交融,形成特色的园林意象。
  3 诗情画意的人文内涵是意境升华的灵魂
  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古典园林大多出于能诗善画的文人的目营心构。风格上讲求淡泊宁静的闲适意味,“寄情于景,寄情于诗,寄情于画”通过诗画情景来唤醒人的心灵,开导人的胸怀,抚慰人的精神。于是,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也就成了造园者最习以为常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要熟悉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精神品格与文化品位。
  (1)取名点题表达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用一篇横绝书法史的《兰亭序》,让绍兴会稽山下的小镇扬名天下,也让“曲水流觞”的情境形象清新而鲜明。如今,置身在宜宾流杯池景点中的九曲池旁,仿佛看到了黄庭坚对自然山水的宴游之情,名士在此佳会,曲水流觞,宴乐赋诗。也许是900年前黄庭坚的启发与引导,时至今日流杯池公园还每年在流杯池公园中举行把酒呤诗的民间活动,以繁荣流杯池的诗词文化。
  (2)哲思禅理体现意境
  流杯池景点,体现了宋代文人造园的老庄哲学与佛教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看似自然的山水风景,却又融合了诗人的内心情怀,这无疑是山水与情致、风景与理想、舞台与人生的归隐场所。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黄庭坚于此“在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的山水画境中幡然顿悟;其手书真迹“南极老人无量寿佛”,笔力遒劲,功底深厚,仿佛又联想到了这位怀才不遇内心寂寥的诗人的艰难处境与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峡谷崖壁上留有各个时代名人大儒的笔墨丹青,杜甫、苏轼、陆游皆有诗文携刻于此,崖壁上古榕根藤盘曲,于缝隙间寻求立足之地,形成独特富有哲理的风景,带给人无尽的思索与遐想。因而,诗情与画境的相互交融才真正对“人——自然——社会”进行了和谐的统一。
  结语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黄庭坚远离宜宾已近千年,他所建造的“流杯池”景点,其和谐完美的艺术形象,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玲珑别致的布局陈设,含蓄深遂的意境表达,让人们获得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景观之美的艺术享受,感受到祖国古老历史文化陶冶与启迪。笔者努力发掘黄庭坚的独到造园理念与手法,让人更多地了解黄庭坚建造宜宾著名景点流杯池的同时,也希望其“曲水流觞”的漫妙情境,意境和画境引发当代景观设计师和城市管理参与者的共同思考与关注,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特殊时代中,“曲水流觞”意境图式给了当前城市发展规划的有益借鉴与启示
  注:本文系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课题编号:SXJZX2013-010。
  参考文献:
  [1] 包瑞清、景彦欣:《论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创造》,《广东园林》,2006年第6期。
  [2] 王瑶、王建伟、张文杰:《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色》,《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年第8期。
  [3] 施韵:《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造园的意境表达——以拙政园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4] 焦杨超、李冬:《宋代文人与造园》,《长城》,2010年第10期。
  [5] 赵慧:《宋代文人住居中的审美情趣》,《装饰》,2010年第12期。
  [6] 岳原、李嘉华:《中国山水画景观构成模式的启示》,《华中建筑》,2008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杨静平,男,1977—,四川巴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工作单位: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写作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小学生习作应是学生独具特色的语言,思想情感的体现,是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智力活动。然笔者在教学中,却深感学生作文“千篇
为了学业,我该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吗?面对这样一道普遍却又复杂的难题,许多初中生陷入了极大的困惑与迷茫之中。 In order to study, should I give up my hobbies? Faced w
田径教学训练的努力方向是“科学有效”。现代运动训练大力提倡 “有效+特色”这为我们日常的训练清晰地指明了方向。为此,在提高训练效率方面我们作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90年沐风栉雨,90年苦难辉煌。蓦然回首,我军历经曲折,觅得光明,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信仰马列,悟得真经,屡克艰难,屡获胜利。不管是战争年代、和平年代,还是改革发展时期,党和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本文以小学习作教学中如何以生活为本源,让习作教学回归生活,从习作教学源自生活,取材生活、高于生活和创造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生活”乃习作之本,以期提
我们的经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不是五经,不是九经,不是四书五经,不是十三经,而是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书。我向读者推荐四本书:《论语》 Our classic is no
英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在其《“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毛泽东在50年代后期逐步退居二线的来龙去脉及其战略设想,现摘要编译如下:
文章简述了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材料计划、采购、验收、存放发放、使用、竣工后期等环节,探讨了材料管理的要点。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t
我们的生活需要父母照顾,学习需要父母帮助,我们就像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被爸爸妈妈宠着。爸爸妈妈帮助我们做事,我们学会了懒惰;爸爸妈妈代替我们选择,我们学会了逃避;面对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