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带给孩子们一个美妙的世界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169-01
  背景介绍:我从事音乐教育已经二十多年啦,对于音乐带给孩子们什么?而音乐教育又教会孩子什么?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前些日子,我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感触颇多,更感到音乐教育在启蒙阶段的重要性。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到了一家感化院做监工(相当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寄宿学校里的辅导员),当然感化院都是些顽皮,淘气,爱搞恶作剧的孩子们,他们身上都有着很多的不良习惯。在这样一个学校,面对这样一群孩子,这位监工老师用他的音乐,用他的教育,在一个个感化着孩子,带给了他们阳光,希望,使桀骜不逊而有天赋的学生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带给他一个成功的世界。他还收养了感化院里最小的孩子,让最不自信,缺少爱的他也能长成一个自信健康的人,带给他一个多彩的世界。他也许不是个成功的音乐家,但是我认为他是个成功的音乐老师。他懂得孩子们的心,懂得用他的音乐呵护,关爱孩子,当然这绝对不是纵容和包庇。我作为一个老师也常常思考,我们要带给孩子们什么,要教会他们什么,我们是不是真的懂得孩子们要什么。我也希望引起其他老师的思考。
  理论支持:常常听到老师感叹,学生难教、难管,其实不是学生们在离经叛道,而是我们老师自身落伍了,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了,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我们的 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必须与之相适应,现在的学生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独立性强,他们强调尊重个性,尊重人格,要求老师放下架子,平等的走近他们,与他们做知音交朋友,用真诚的关爱,渊博的学识和充满魅力的人格吸引,感化他们。理解是沟通的桥梁,信任是铺路的基石,真诚是指路的明灯,关爱是成功的秘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放开的条件下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大胆地提出问题。
  案例介绍:我认为音乐教师尤其是小学的音乐老师所面对的是一颗颗天真,纯洁的心,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甚至音乐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放牛班的春天》里,老师让唱歌严重走调的学生做音乐谱架,让较小的学生做指挥助理,让他们各尽其责,都能得到参与的成功感,没有把他们排除在外。
  案例一:一次音乐课上,二年级学生刘梦突然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是她改写的《快乐的小木匠》歌词,她把《快乐的小木匠》改成了《快乐的小作家》,因为她比较内向,不太爱开口,在音乐上不是活跃分子,看得出来她也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我一直在想如何能让她在众人面前树立自信,这下机会可来了。由于上次课,我给大家留的作业就是对学过的歌曲进行改写,也是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没想到她会给我带来这么大的惊喜。我不但把她的歌词当着大家的面分析的头头是道,还煽动大家为她叫好。并且在课下我主动找她,给她辅导她改变的歌曲,在下一次的课上让她在同学们的面前表演。这使她信心大增,我也为我自己的小聪明感到窃喜。
  结束语:学生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都是自己世界的主宰者,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感受,引导、鼓励、关心、帮助他们创造自己的世界,丰富自己的世界,勇敢参与其中,踊跃参加评价各项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
  我认为,音乐课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的勇气。在教学中要提供孩子表演的机会,培养孩子这种做人的勇气,通过我们的音乐教育使音乐给予孩子们美丽的享受,更应该给每个孩子插上自信的翅膀,遨游在自己的世界里。
其他文献
科学管理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学校提出科学管理的理念,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确立目标,明确方向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对学校近年的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莲华小学“十五”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法》及《新课程改革纲要》制定了莲华小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