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对话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rt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9月1日,和其他小伙伴一样,我高高兴兴地背上书包,迈进学校的大门。
  学校的一切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新的环境,好多新的伙伴。说到学习,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我还可以,每次考试最起码是个中上等,得过一次三好学生。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语文和数学,我数学比语文学得好一点。数学好的人脑子聪明,我想,我的台球之所以打得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台球需要计算,包含了数学领域里面的三角、几何等等。
  到了三年级以后,有个东西在我心目中超过了上学,这就是台球。当时,在有些人眼里,我简直是个坏典型,整天打台球,不好好上课,还经常旷课。这种话我听得多了,也就不在乎了。这真的不能怪他们,很多家长也是这样看我的。
  在我看来,无论多小的孩子,只要他拿得动球杆,为什么不让他尝试呢?台球并非只属于成年人,它没有危险,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是很适合孩子的运动。有的地方禁止孩子进入台球厅,也许是因为有人担心台球厅中个别人的不良习惯影响到孩子。但是,那些不良习惯和台球本身没有丝毫关系。应该受到整治的,是某些人和某些不正当经营的球房,而不是台球本身。
  除了担心球房的状况,大多数人还怕打球影响学习。这是肯定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球打得多了,学习的精力必然会分散;总是想着考试成绩,球也肯定不能打好。对我来讲,比起学校来,我更喜欢球台。
  一天,爸爸问我:“小晖,你喜欢打台球吗?”
  “喜欢啊。”
  爸爸简直是明知故问,可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又觉得他不是在开玩笑。
  “如果让你一直打球,你能打好吗?”
  “能。”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爸爸正在为我的将来做规划。那时的我,也不懂什么“将来”、“职业”这些词的重要性,只是凭着第一反应回答他的问题。这是我的真心话。也就是这些话,决定了我以后的命运。
  “那好,爸爸就让你打球。”爸爸说。
  从那天开始,打球对我的意义就不同了。以前,我也几乎天天打球,但现在,打球多出了一份责任。
  我每天上午去学校,下午去练球。学校的课程一般上午是语文和数学这样的主课,下午则是一些辅助课。别人上什么课,我也上什么课,不局限在语文和数学。不过,考试时,我只参加这两门考试。
  学校对我们的做法当然有意见,老师不止一次地来家访。每次,爸爸都重复着他的立场。老师也有自己的立场,爸爸说服不了老师,老师也不可能改变我们父子的决定。这没什么错,老师一定要学生专心学习,因为那是他的工作。爸爸却要考虑一条最适合孩子的道路。
  我天生就是个做台球选手的料儿,爸爸是这样认为的。老师却觉得,好好上学,将来一样有前途。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而我半天打球半天上学的情况一直延续着,直到我离开宜兴,去了东莞。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的作业本上,学号一栏总是填着147。大部分老师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我记错了学号,或者干脆就是成心捣乱。我真正的学号是多少,我从来就没记住过。
  147,这三个普通的阿拉伯数字,对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那是台球比赛中单杆能打出的最好成绩,也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自从我和爸爸之间有了那次郑重而严肃的对话之后,这三个数字在我心里的分量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得多。
  (摇曳生香摘自《我十八岁的冠军路》)
  
其他文献
邻居的孩子大学毕业,前几天回来,我看了他们的毕业照,发现大部分人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便问他:“怎么都没人笑啊!”他没好气地说:“还笑呢,哭都来不及,毕业了,没几个找到工作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关于毕业照的故事。美国两个心理学专家对毕业照的笑脸进行了一番研究,他们收集了一批初中和高中全班同学的毕业照,通过对每张毕业照的观察,发现一些同学面带着善意的微笑和自信的光芒,还有一些同学抑郁寡欢。经过
记忆 ,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大量的年代、人物、事件成了历史学习的拦路虎。要想方设法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提炼知识点 ,是提高历史记忆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