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瓶击》到罗尔德?达尔的小说《品酒》,盲品在改变葡萄酒世界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一般在什么时候要盲品呢,最多的恐怕就是葡萄酒的比赛了。不过,现在随着盲品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讲究排名,一决高下的盲品有了新的认识。盲品不再是那些葡萄酒专业人士的必备技能,还可以是葡萄酒发烧友的一个爱好。盲品不是为了难倒别人而进行的赌博,而是葡萄酒爱好者乐此不疲的游戏。
盲品让大师没有信心
著名酒评家简西丝?罗宾逊曾这样说:“酒标对品尝的影响,绝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如果我们知道上来的一款酒来自于某个著名的产区、酒庄或年份,我们的味觉自然就会有所偏颇,即使品出瑕疵,也会缺乏自信。”可是蒙着酒标的盲品,对于大师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最具讽刺性的一个故事,就是法国名嘴贝尔纳?毕佛(Bernard Pivot)在电视节目中拿出1970年的奥比昂(Chteau Haut-Brion,波尔多五大名庄),邀请现代酿酒之父培诺(Emile Peynaud)盲品,有意考大师的盲品能力,结果没想到大师的结论是:这是很差劲的葡萄酒。可以想见,结果有多壮烈。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英国有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酒商名叫哈里?沃,著有《酒神的翅膀》、《品酒师的选择》等著作。相传在他晚年的时候,曾经有人问他,有没有把波尔多和勃艮第搞混过?他的回答是:“Not since lunch。”这句回答十分经典,在葡萄酒圈子里广为流传。不管是“今天午餐后还没有”还是“就是今天午饭的时候”,都异曲同工地说明一个问题:即使最有经验的品酒大师,在盲品的时候也没什么信心。葡萄酒世界国王罗伯特?帕克品酒打分时就从不盲品,都要看着酒标喝。他说:“如果你是一位足够专业的酒评人,你的评语或分数无论如何也不该被酒标左右,我并不认为什么酒都可以进行盲品的。”
寻找蛛丝马迹的盲品
盲品是考验品酒师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盲品有的时候并非一点线索没有的。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会有些具体规则。比如,年份要相同或相近,因为年份有异,葡萄的品质会不一,而酒龄长短也与其适饮期有关;品种要相同,才可比较,除非要品的是不同品种的区别;价格、档次要差不多,不然酒品优劣太容易被辨得出来。
另外一些盲品则是完全不告知任何信息,这种品尝叫做完全盲品(Double Blind Tasting)。完全盲品主要是用在国际性葡萄酒比赛当中,用来考验品酒师的时候很少采用。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猜出酒的品种、产地、年份和酒的名称等所有信息是非常难的,如果能猜出来,第一,那款酒一定是一款相当有名的顶级酒;第二,品酒的人一定是有丰富经验的。
盲品其实更多是侦探游戏,由已知探索未知,有些酒你总是会喝过,有些味道你总是会记住,像名侦探一样抓住一点线索,进而推理拨开层层迷雾,真相只有一个。通常葡萄品种特性在一瓶酒中表现的最直接,判断品种往往是第一步,然后判断产地、气候是炎热的还是凉爽的,新世界还是旧世界,最终逼近产地,甚至可以尝试判断大产区内的小产区。然后根据酒的大致年龄和该产区的年份差异判断确切年份。至于能否判断出酒厂的名称,就要看运气了。再有经验的品酒师,盲品中也难免出错,但是对葡萄酒了解得越多,正确的几率也就越大,要想在盲品中大获全胜,需要的是知识、细心和运气。
是分享更是乐趣
许多葡萄酒爱好者以为,只有经过盲品的锻炼才可以进入葡萄酒的神殿,而盲品的目的就是猜国家、猜品种与年份,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戏,实际上,这不仅是种误读,还会成为个人提高葡萄酒品鉴能力的绊脚石。盲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品辨葡萄酒优劣的能力,而不是过度的追求其成功率的高低。但是很多人却本末倒置,忽略了盲目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把追求盲品的结果作为唯一目的。虽然盲品的成功率高是说明了个人对葡萄酒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水平,可是盲品只是手段,乐趣在于分享,而不是结果。
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亚太区总裁朱力安认为,盲品乐趣在于与大家分享。往往在葡萄酒爱好者的聚会上,盲品游戏也是一种颇有意思,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比如三支酒杯中,其中两款是同一地区或者同一品种的酒,请品酒的人把不同的一款挑选出来;简单的游戏,找错了也没关系,还可以产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葡萄酒的乐趣。北京万欧兰葡萄酒俱乐部创始人陆江也有同感:每一次葡萄酒盲品,也是调动全方位感官和注意力的好方法,会更专注地品酒,从而每款酒的典型性的印象也会比较深,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乐趣分享和细节关注。盲品是过程比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成人”游戏。
盲品让大师没有信心
著名酒评家简西丝?罗宾逊曾这样说:“酒标对品尝的影响,绝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如果我们知道上来的一款酒来自于某个著名的产区、酒庄或年份,我们的味觉自然就会有所偏颇,即使品出瑕疵,也会缺乏自信。”可是蒙着酒标的盲品,对于大师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最具讽刺性的一个故事,就是法国名嘴贝尔纳?毕佛(Bernard Pivot)在电视节目中拿出1970年的奥比昂(Chteau Haut-Brion,波尔多五大名庄),邀请现代酿酒之父培诺(Emile Peynaud)盲品,有意考大师的盲品能力,结果没想到大师的结论是:这是很差劲的葡萄酒。可以想见,结果有多壮烈。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英国有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酒商名叫哈里?沃,著有《酒神的翅膀》、《品酒师的选择》等著作。相传在他晚年的时候,曾经有人问他,有没有把波尔多和勃艮第搞混过?他的回答是:“Not since lunch。”这句回答十分经典,在葡萄酒圈子里广为流传。不管是“今天午餐后还没有”还是“就是今天午饭的时候”,都异曲同工地说明一个问题:即使最有经验的品酒大师,在盲品的时候也没什么信心。葡萄酒世界国王罗伯特?帕克品酒打分时就从不盲品,都要看着酒标喝。他说:“如果你是一位足够专业的酒评人,你的评语或分数无论如何也不该被酒标左右,我并不认为什么酒都可以进行盲品的。”
寻找蛛丝马迹的盲品
盲品是考验品酒师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盲品有的时候并非一点线索没有的。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会有些具体规则。比如,年份要相同或相近,因为年份有异,葡萄的品质会不一,而酒龄长短也与其适饮期有关;品种要相同,才可比较,除非要品的是不同品种的区别;价格、档次要差不多,不然酒品优劣太容易被辨得出来。
另外一些盲品则是完全不告知任何信息,这种品尝叫做完全盲品(Double Blind Tasting)。完全盲品主要是用在国际性葡萄酒比赛当中,用来考验品酒师的时候很少采用。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猜出酒的品种、产地、年份和酒的名称等所有信息是非常难的,如果能猜出来,第一,那款酒一定是一款相当有名的顶级酒;第二,品酒的人一定是有丰富经验的。
盲品其实更多是侦探游戏,由已知探索未知,有些酒你总是会喝过,有些味道你总是会记住,像名侦探一样抓住一点线索,进而推理拨开层层迷雾,真相只有一个。通常葡萄品种特性在一瓶酒中表现的最直接,判断品种往往是第一步,然后判断产地、气候是炎热的还是凉爽的,新世界还是旧世界,最终逼近产地,甚至可以尝试判断大产区内的小产区。然后根据酒的大致年龄和该产区的年份差异判断确切年份。至于能否判断出酒厂的名称,就要看运气了。再有经验的品酒师,盲品中也难免出错,但是对葡萄酒了解得越多,正确的几率也就越大,要想在盲品中大获全胜,需要的是知识、细心和运气。
是分享更是乐趣
许多葡萄酒爱好者以为,只有经过盲品的锻炼才可以进入葡萄酒的神殿,而盲品的目的就是猜国家、猜品种与年份,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戏,实际上,这不仅是种误读,还会成为个人提高葡萄酒品鉴能力的绊脚石。盲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品辨葡萄酒优劣的能力,而不是过度的追求其成功率的高低。但是很多人却本末倒置,忽略了盲目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把追求盲品的结果作为唯一目的。虽然盲品的成功率高是说明了个人对葡萄酒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水平,可是盲品只是手段,乐趣在于分享,而不是结果。
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亚太区总裁朱力安认为,盲品乐趣在于与大家分享。往往在葡萄酒爱好者的聚会上,盲品游戏也是一种颇有意思,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比如三支酒杯中,其中两款是同一地区或者同一品种的酒,请品酒的人把不同的一款挑选出来;简单的游戏,找错了也没关系,还可以产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葡萄酒的乐趣。北京万欧兰葡萄酒俱乐部创始人陆江也有同感:每一次葡萄酒盲品,也是调动全方位感官和注意力的好方法,会更专注地品酒,从而每款酒的典型性的印象也会比较深,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乐趣分享和细节关注。盲品是过程比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成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