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探索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a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班级管理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思想品德教育观念落后、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不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等问题。教师可以从转变自身传统教育观念、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科学设定评价标准、实现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入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育人成效。
   关键词:班级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评价标准;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042-02
  班级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校园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会影响学生健康身心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及良好思想品德素养的养成。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德育为先”的班级管理理念,提高班级管理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当前班级管理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一些学校存在思想品德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没有有效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硬性灌输多、形式主义强的问题,无法获得突破性的德育进展。首先,一些学校和教师严重忽视德育,认为德育工作无法在短时间取得成效,而且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消极对待德育工作。其次,一些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存在形式化、片面化问题,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向学生单纯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2.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不当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法非常重要。然而,部分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没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只是单方面地、单一化地进行“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让学生被动接受。这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参与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另外,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没有掌握先进、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比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会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调皮捣蛋,面对这样的学生,一些教师不仅没有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引导,还会采用威胁、体罚、责骂、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种强迫服从式的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逆反心理,不利于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未形成教育合力
   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养成和行为习惯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如果没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合起来,就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一些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忽视家长的作用,不及时与家长联系,不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状态和在家中的表现,而家长也无法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这便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不利于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教师要转变自身传统教育观念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想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教师就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改变片面化、形式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就能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就能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其次,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说教式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设定多元化的、趣味性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最后,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为人师表,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容易崇拜教师,而且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和蔼可亲、言行一致,全力发挥自己的带头、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品德隐性教育活动。
   2.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模式,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成效。首先,教师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改变以往命令式、服从式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平等、融洽、友爱的师生关系,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主观感受,这样学生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困惑和学习困惑等向教师倾诉,进而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从教材和生活中精心挖掘与挑选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内容鲜活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不断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受到德育熏陶,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最后,教师要注重德育实践,多组织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如体育比赛活动、班会活动、文艺表演活动、社会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并将所学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
   3.科学设定评价标准
   提高班级管理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效,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标准,以评价来激励和鞭策学生。学生的好胜心较强,教师用科学合理的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励做得好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激励做得不太好的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进而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班级荣誉感、责任感、创新意识、思想观念、日常行为等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师还可以设立奖罚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表扬,帮助学生实现德育的内化。
   4.实现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
   家庭属于学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对孩子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把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深度融合起来,可以提高班级管理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首先,教师需要多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家长树立积极、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德育方面找准自身的教育定位,能够合理掌握尺度,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与家长建立便捷的沟通平台,打破传统的家校沟通的时空限制,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状况,并随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做到信息的互通有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家校联合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无缝衔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成效和班级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需要加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用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现状,给予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帮助,科学、合理地开展多元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情感价值观,使其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蓓蓓.优化班级管理 实施道德教育[J].吉林教育,2019(30).
  [2]段丹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09).
  [3]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學,2013.
  [4]张钰.加强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实现以德治班[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03).
  [5]邓红颜.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J].教书育人,2019(13).
其他文献
摘 要:隨着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民间美术蕴含丰富的教育素材,不仅传承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将优秀的民间美术运用到中学美术教育中,能够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章针对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策略展开深入讨论。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民间美术;教学策略;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
摘 要:为加强学风建设,构建优质校园文化,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高校可采取以下策略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手机使用管理;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挥内因作用,主动克服手机依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了系统化变革。作为语文教材的一部分,课后习题的设计也在不断完善。文章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效为目的,根据语文教学过程和课后习题编制特点,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后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巧妙地运用教材课后习题,构建课后习题运用的多元化路径。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教学;教学效果;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帮助学生发展多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责任担当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将责任担当意识培养与班级管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班主任可以以立德树人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建班级管理制度、创设班级环境、塑造班级理念、落实班级行动等方式实施责任担当教育。   关键词:班级管理;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宝贵的精神资源,其中蕴含着全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工作中,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弘扬中华文化。文章结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探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德育工作;综合素质;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摘 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数学,也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文章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出发,简要分析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当下,互联网与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度融合,给教育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传统家庭教育面临困惑与挑战,家长必须升级理念,深入了解孩子,学习互联网知识与技能,提升网络素养,变革家庭教养方式,构建良好家庭教育生态。文章主要针对“互联网 ”背景下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展开探究,充分展示出互联网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互联网 ”;家庭教育;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G78
摘 要: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奋发有为的90后、00后展现出了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讲好战“疫”故事,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新冠疫情;线上线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针对聚合物改性教学中存在的教材更新不及时、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不对应、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及考核过于片面等问题进行剖析,进而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讨,旨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工程技术水平。   关键词:工程认证;聚合物改性;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养;工程技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
摘 要: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院校,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思政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学科。文章对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政课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G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