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在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社会中,对当代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唤醒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动,以达到爱心社会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高职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为理清当前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笔者通过随机发放问卷形式,调查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情况,分析了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现状、感恩意识缺失产生的原因,认清了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在校高职生随机性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回收284份,回收率95%。通过问题的设定,本调查主要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途径、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等四方面了解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及回报社会的意愿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3%的同学有过感恩社会(学校)的想法或行动;95%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及感激;97%的同学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会有感恩之心。通过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是心存感恩意识的。近来很多文章通过反面案例以及部分社会反面现象,认为新一代大学生情感淡薄,感恩意识缺乏。笔者认为这样草率的结论并不科学。
2.缺少表达感恩的信心和行之有效的感恩表达方式
调查发现,94%的学生认为最感激的人是父母,而仅有55%的学生会经常与父母联系,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调查中,仅有44%的学生联系家人是为了问候家人。从这个数据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学生虽然非常感激父母的养育、培育之恩,但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将这种感恩隐藏在内心深处。他们或者是在表达感恩之心时显得信心不足,觉得表达这样的情感有些难为情,因而选择回避这样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感恩。40%的学生有过感恩社会的想法,但却未实践过;70%的学生偶尔会或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但却未能采取行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具有感恩意识,但在采取行动中,显得缺乏信心和方式方法。
3.学生对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对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调查中,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当前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53%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欠缺感恩意识,73%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虽然不缺乏感恩之心,但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德育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内在品质,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4.部分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多元化,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有无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9%的学生认为家庭、父母的溺爱,是导致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41%的学生认为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学校的应试教育、考证教育、就业指标给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表面教育、应付性教育,甚至被忽略。因此,大力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提升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方法思考
1.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1)广泛宣传,树立典型。学校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正面教育学生牢牢树立感恩之心。学校应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板、校园BBS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在感恩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
(2)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感恩文化相融合。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校园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内容积极向上的优势,将感恩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系列带有感恩主题的特色学生活动,例如感恩讨论班会、感恩学生晚会以及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作品创作大赛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又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正确使用感恩的方法。
(3)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感恩活动的快乐。
学校应通过利用学生组织、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开展内部感恩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施恩于社会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增强学生参加感恩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干部的带动下,引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之中。
2.努力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的育人作用,加强感恩教育的理论指导
学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以专题形式系统地融入感恩内容,从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指导,解开学生思想难题,从而引导他们使用正确方法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实效性引导
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工作环境贴近学生,对学生的状况比较熟悉,工作内容比较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感恩之心,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感恩行动。
4.在实践中培养感恩表达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感恩教育的内在意义。学校应通过积极引导,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表达方法。学校应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开始,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要编订完善的学生感恩手册,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当中,综合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年度考核。
5.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努力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谓之“道”,指的是伦理道德,即一个人的品质,传道,指的就是传授思想道德,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实际生活中处处教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李光富.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1(1).
[2]李晶.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研究[J].学理论,2010(33).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在校高职生随机性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回收284份,回收率95%。通过问题的设定,本调查主要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途径、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等四方面了解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及回报社会的意愿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3%的同学有过感恩社会(学校)的想法或行动;95%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及感激;97%的同学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会有感恩之心。通过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是心存感恩意识的。近来很多文章通过反面案例以及部分社会反面现象,认为新一代大学生情感淡薄,感恩意识缺乏。笔者认为这样草率的结论并不科学。
2.缺少表达感恩的信心和行之有效的感恩表达方式
调查发现,94%的学生认为最感激的人是父母,而仅有55%的学生会经常与父母联系,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调查中,仅有44%的学生联系家人是为了问候家人。从这个数据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学生虽然非常感激父母的养育、培育之恩,但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将这种感恩隐藏在内心深处。他们或者是在表达感恩之心时显得信心不足,觉得表达这样的情感有些难为情,因而选择回避这样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感恩。40%的学生有过感恩社会的想法,但却未实践过;70%的学生偶尔会或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但却未能采取行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具有感恩意识,但在采取行动中,显得缺乏信心和方式方法。
3.学生对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对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调查中,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当前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53%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欠缺感恩意识,73%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虽然不缺乏感恩之心,但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德育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内在品质,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4.部分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多元化,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有无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9%的学生认为家庭、父母的溺爱,是导致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41%的学生认为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学校的应试教育、考证教育、就业指标给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表面教育、应付性教育,甚至被忽略。因此,大力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提升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方法思考
1.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1)广泛宣传,树立典型。学校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正面教育学生牢牢树立感恩之心。学校应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板、校园BBS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在感恩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
(2)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感恩文化相融合。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校园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内容积极向上的优势,将感恩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系列带有感恩主题的特色学生活动,例如感恩讨论班会、感恩学生晚会以及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作品创作大赛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又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正确使用感恩的方法。
(3)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感恩活动的快乐。
学校应通过利用学生组织、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开展内部感恩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施恩于社会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增强学生参加感恩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干部的带动下,引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之中。
2.努力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的育人作用,加强感恩教育的理论指导
学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以专题形式系统地融入感恩内容,从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指导,解开学生思想难题,从而引导他们使用正确方法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实效性引导
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工作环境贴近学生,对学生的状况比较熟悉,工作内容比较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感恩之心,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感恩行动。
4.在实践中培养感恩表达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感恩教育的内在意义。学校应通过积极引导,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表达方法。学校应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开始,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要编订完善的学生感恩手册,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当中,综合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年度考核。
5.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努力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谓之“道”,指的是伦理道德,即一个人的品质,传道,指的就是传授思想道德,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实际生活中处处教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李光富.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1(1).
[2]李晶.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研究[J].学理论,2010(33).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