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主体的精神座标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殊的时代,总是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氛围和文化语境中赋予人以特定的精神特质。作为差不多见证了一个世纪时代风云的文学编辑家秦兆阳,其精神特质和编辑活动,无疑具有标本性意义。在编辑学领域耕耘多年的周国清教授以其新著《文学编辑家秦兆阳研究》,力图以秦兆阳作为文学编辑家的精神坐标为切入点,从而探寻编辑活动的发生,为探寻主体精神、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与编辑活动的内在关联,拓展新的理论生长点,颇具可读性。

视角:编辑主体的确认


  编辑主体的身份确认,决定着编辑以何种方式呈现其产品。编辑主体在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总以特定的方式,让自我积极或消极参与到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权利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之中。秦兆阳作为编辑学研究的标本意义在于,在他从事编辑工作的二十多年间,即1949—1957年和1979—1994年两个阶段中,其编辑思考、编辑行为选择,始终面临个体命运与时代变幻,这让其身份的焦虑就更为突出。编辑主体文化人格的形成,最终影响到其编辑行为的产生,使经由其编辑而产生的文学作品,带上了浓厚的个人人格的色彩。正是因为秦兆阳个人经历的沧桑及由此带来的一定程度的心理的创伤,使其对个体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有着更为深刻的矛盾,其后其编辑行为现实主义主张及其行为的谨慎,也就在情理之中。由此来看,编辑的身份认同,是个体历练与时代沉浮的相互融合,是编辑行为产生的主体依据。风格是作为艺术家成熟的基本标志,作为文学艺术生产的把关环节和中间环节,文学编辑家的风格形成,体现着文学刊物或者作家群体的确认,究其源头,则是编辑主体作为编辑意识的觉醒。这种编辑意识的觉醒,于内,源自编辑主体的自我认同;于外,则是体现为一种鲜明的个体责任和时代担当,是一种以文学为载体的启蒙思想的呈现。

内涵:编辑话语形态的建构


  编辑精神价值的选择及其自我确认,使编辑主体能够以自我独特的文化体认、编辑主体意识及其行为动向与作者、读者区分开来,在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呈现出具有标志性的编辑话语形态,尤其在时代变迁中,能够以编辑正义方式,与时代同行,彰显出编辑的意义和责任。
  编辑主体的自我确认,是与“他者”进行明确区分的一个过程。秦兆阳作为文学编辑,确立自我与他者的界限,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树立了较为明确的作者观和读者观。因此,探究秦兆阳作者观、读者观的确立,及其与编辑主体行为的关联,是管窥编辑深度意义产生的一把钥匙。作为文学编辑的秦兆阳,对作者与自身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即两者对社会、文化场域的认同可能存在原发的共识、规约后的共识或者暂时无法调和的差异等情况,这就会导致编辑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审稿以及加工整理等各个环节,产生极大的不同。同样,编辑主体选择顺应读者阅读期待或者以适当的阅读受挫方式,开拓读者阅读空间,也呈现了编辑的主体价值。这些在秦兆阳身上,都得到了突出体现。
  秦兆阳既是编辑,也是作家,同时还是理论研究者,这就决定了其主体身份的多重性及其行为的多样化。就秦兆阳而言,其作为创作者、理论家和编辑家的三重角色所表征的分别是艺术审美话语的个体呈现、理论话语的普遍表达和编辑实践中知识话语权力的言说,正因此,其编辑行为中所展现的“善”“真”“美”,就是以其话语体系为依据的。
  编辑主体意识的觉醒,使秦兆阳确立了其价值选择与判断,即编辑正义。可以说,编辑正义的形成,正是主体精神价值的一种外在呈现。就秦兆阳作为文学编辑所体现出的编辑正义而言,主要体现在:其价值判断的确立及其因此而体现在编辑工作中的风险担当;因编辑行为而产生的艺术风貌及其精神引领作用;因编辑文化培育而弘扬的期刊定位、期刊文化特色形成及新生代作家群体的培养等。这是文学编辑家秦兆阳的个体特征,同时,也揭示出了编辑家的一种普遍共性,任何编辑主体,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以与人类社会进步需求相适应的观念、行为来引领编辑活动,以编辑行为是否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作为评判主体行为的价值尺度,这也正是编辑正义的理论内涵之所在。

意义:编辑美学品格的生成


  编辑之“美”,無处不在。既在编辑主体本身,也在编辑主体所面对并处理的对象之中,还在编辑产品所呈现的最终形态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之中。
  《文学编辑家秦兆阳研究》一书紧紧抓住了秦兆阳在《人民文学》和《当代》两个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主体文化人格特征,来凸显编辑选择与人格美的呈现。在《人民文学》期间,秦兆阳的人生经历较为顺畅,没有经历政治上的挫折,对于新中国的成立,无限欣喜,满怀憧憬,因此,其编辑选择不乏先锋意味和启蒙精神,这正是秦兆阳作为编辑家,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和文化人格的真实表达;而在《当代》期间,秦兆阳受到政治牵连,经历了人生起落,在保留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基础上,对社会、人生则有了更为厚重、理性的思考,因此,其编辑选择,开始倾向于带有反思意味。作者较为清晰地勾勒、描绘了由编辑选择而呈现的主体人格之美。
  编辑的创造与办刊的品格密切相关,作为文学编辑,坚守文学艺术之美,是编辑创造的目标所在。对秦兆阳来说,这种“美”的展示,当然既是文学刊物通过编辑劳动而呈现出来的“美”,也是经由创造性加工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之“美”。虽经历磨难,但秦兆阳从未放弃对这种艺术品格的追求,他始终将编辑创造行为与期刊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紧密结合,培育期刊的审美风貌和文化底蕴。
  秦兆阳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既是文学的生产者,也是文学的传播者。作为文学传播者,秦兆阳必须始终在个体与家国、自律与他律、革新与规范中明确一个编辑者的定位和责任,并由此而实现“以文化育”,培育文学的时代特色,营造社会的文化氛围,生成整体和谐之美。编辑学的研究,同样也是社会学视域之中的学术研究。
  如此看来,《文学编辑家秦兆阳研究》一书,立足编辑主体的精神坐标,在秦兆阳的身份角色中,对其编辑行为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剖析,在个案解读的基础上,将研究上升到编辑学的普遍理论高度以及社会文化的维度,在拓展了研究理论视域的同时,也让人们对编辑主体及其行为活动与社会的思想文化形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是一本颇值一读的好书。
其他文献
2018年6月,《中国共产党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历史(1921—1978)》(简称《韶山党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了“毛泽东与韶山”这一主题,包括毛泽东1920年冬成为马克思主義者后五次回韶山(进行家庭革命,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考察农民运动和视察韶山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韶山革命纪念地建设等。此书充分吸纳了高菊村(以下简称“高老”)等专家最近十余年来的科研创新成
回顾百余年来的中国戏剧史,除吴梅的昆曲音律和齐如山京剧舞台表演方面的研究与王国维并称近代戏剧理论界的“三大家”之外,诸多戏剧史研究名家纷起竞兴,如郑振铎、孙楷第、任中敏、钱南扬、冯沅君、卢冀野、周贻白、赵景深、傅惜华、王起……堪称云灿星辉。吴晓铃也名列其中。其人不仅饱富学殖,著述丰赡,且是蜚声中外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难能可贵的是,1995年吴氏驾归道山,家属遵循其遗愿,将其“双楷书屋”藏书完璧
古来名臣率皆忠臣,忠贞不贰素为名臣之体。但有清一代,情况似乎颇有不同。清代名臣多非效愚忠于朝廷者。  曾国藩为有清一代所谓中兴名臣,咸、同间,外有列强虎视,内有粤匪(太平天国)滋蔓,清室于命悬一线之际幸获转机,苟延社稷五十余年,多赖曾氏挽狂澜于既倒,可谓厥功甚伟;然观其《讨粤匪檄》,一则曰:“粤匪自处于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再则曰:“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
新中国成立前,施蛰存是活跃在上海文坛的知名现代派作家、翻译家和杂志编辑,同时也曾在多所学校任教,教师身份是他很长一段时间内安身立命的保障。除施蛰存在文坛驰骋的1930年代,他一直活跃在松江、上海、杭州、昆明、厦门、福建三元、徐州等地的教育岗位上。  据沈建中编《施蛰存年谱初编》,1927年,二十三岁的施蛰存任松江联合中学国文教师,直至1936年施蛰存任杭州行素女子中学教师,这一时期施蛰存基本上都在
在《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中,《香玉》不是很突出,它和《小谢》、《婴宁》、《聂小倩》等比起来,在情节的曲折性上、故事的刺激度上是处于其后的。虽然如此,这篇作品所反映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却前卫而丰富,这又不是那些篇什可以相比的。  故事开始于在崂山下清宫攻读的书生黄生的一场艳遇。与许多故事中男主人公主动追求、女主人公被动应对不同,这篇故事中女主人公是主动寻求爱情的:有天黄生倚窗读书,忽见有素衣女郎隐现于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于1912年4月9—12日对武汉进行了旋风式的访问。其间,一位年仅十岁的书法女神童冯铸献给中山先生一副隶书联:“所作空前绝后,其人长乐永康。”上联歌颂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孙先生的衷心祝愿。从字数上讲,上、下联各为六个字,有预祝孙先生及民国的事业“六六大顺”的寓意;一副楹联共十二个字,又可理解为作者乃至黎民百姓对孙先生的十二分虔诚之心。孙中山闻悉该联竟出自少年冯铸
每到岁末,伦敦各大媒体依循惯例展开了一系列评选当年十佳音乐会、十佳唱片的排名的活动。2015年,英国媒体普遍评价较高的音乐会包括了伊恩·博斯特里奇(Ian Bostridge)在巴比肯艺术中心的舒伯特《冬之旅》套曲音乐会、英国国家歌剧院制作的瓦格纳歌剧《纽伦堡名歌手》以及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等。但是除了这几场少数各大媒体认同的音乐会之外,
妘橦、田田:  爷爷读到了团结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由你们编辑的《道德经》吟诵珍藏读本,很欣慰。你们是有心人。封面简明,没有俗劣的包装,只表明:这是一本书!序一,学童口吻,天真可爱;序二,学者口吻,老成持重,哲思可抵人心。内文设计全为读者想,赵孟頫五千言行楷,八大山人插图,江希张白话解读,白玉蟾注解,雅音吟诵领读,尽善,周到,无藻饰,有书香。  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本《道德经》吟诵读本,旨在关心人类生
赌,对许多人来说完全不陌生,打个麻将、玩个拖拉机、炒个地皮、拱个猪,既是娱乐也顺带下点本来个输赢,更有甚者在地上捡几颗石子猜多少或猜单双都可定输赢,这些主要是民间的玩法。把赌博叫作博彩则是澳门的创造,澳门立法会于1982年5月通过的《澳门新博彩法》,将“赌博娱乐”正式更名为“幸运博彩”,并严格限定经批给赌牌的娱乐场内经营幸运博彩的方式包括百家乐、廿一点、花旗骰、番摊、十三张、牌九、轮盘、弹子机等共
在我的几种著述中,《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耗费的心血最多,酝酿、斟酌的时间最长,也是自己最得意的一部。在此之前,笔者已有《暧昧的日本人》、《东瀛过客》、《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三部著作问世。毫无疑问,《骡子》的诞生,与前三者的铺垫是分不开的,尽管它的影响力远不如《暧昧的日本人》那么大。  許多朋友认为:此书的精华主要在留日部分,相比之下,欧美部分显得单薄,“东风”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