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采取“师问生答”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提问要贯彻平等原则,即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还要贯彻激励原则,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大家的认可,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掌握新知识和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师生问答;新课改
21世纪,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自然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的数学,传统的中学课本过于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偏窄、偏深、偏旧,数学素材与生活内容偏离较远,教学方式单一、被动,严重脱离实际,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课改”势在必行。
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采取“师问生答”的方式,当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或正或误的评判,则提问结束。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培养,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相悖而行的。因此,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贯彻平等原则
所谓贯彻平等原则,即要做到:
1.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主要指教师与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1)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提问。对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总有一个接受到慢慢消化的过程,当学生未经消化而被提问时,只能是生硬的套用知识,而非灵活的运用知识,而且一旦回答错误,往往召来其他同学的嘲笑,从而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2)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正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的绊脚石,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使教学目标能更顺利的完成。对学生的奇异想法,我都心平气和的耐心听取,对其正确部分,哪怕是一点儿,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妥之处,则循循善诱,帮助引导其自行纠正,坚决不讽刺、挖苦、打击学生。
(3)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当众质疑。一个人只有一个头脑一种思想,几十个人就有几十个不同的头脑几十种不同的思想。知识再精深的老师,也难免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如果只考虑面子问题,不允许学生当众质疑,一来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二来让学生对老师的能力产生怀疑。反之,则能感染学生,融洽师生情谊,使之直接转化为学习动力。
2.生生平等
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由于性别、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努力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1)所提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如果为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问对象以中上等学生为主,这只会使优秀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而很少被点到的学生则会慢慢关闭积极思维的大门。因此,对一些比较大的讨论题,我总是力争使所提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一试的愿望。
(2)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的回答与提问。优秀学生的回答肯定比差生的回答更流畅、正确,所提问题也会更有价值,但不能只为获得结果而提问,所以每当差生回答时,我也总是以信任的态度,和蔼的望着他们,适时的提示,让他们情绪放松,认真思考,力争让每个站起来的学生都能愉快的坐下。
二、贯彻激励原则
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多数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认为这是应该的,轻描淡写的说一声“对了”,或仅点头示意,这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行的。列宁曾说过:“让学生带有一种从事学习与思考才能体验到的创造的快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劳动成果,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大家的认可,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这无疑会提高他们掌握新知识和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当遇到学生答错或完全不能回答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讽刺挖苦只会使一部分学生自认为“智力低下”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产生厌学心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在“大庭广众”下“失去面子”,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大。对这样的情况,我就说:“某某同学这次可能没准备好,我相信下次肯定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某某同学太紧张了,请你再仔细想一下,过一会再把你的答案告诉大家”等等,话很简单,但效果却是显著的,使他们觉得老师理解、信任他们,激发起一定要争一口气的进取心,对于促进他们的转化十分有力。
班里有个学生栾少帅,很有意思,上课时像是在听,提问时很少举手,但每逢问及刚讲完的问题还有谁不会时,他总毫不犹豫的举手,有一时期他曾让我非常头痛,该怎么办呢?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本节课要涉及的难点提前偷偷的教会他,这样,上课提问时,他常常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有意多提问他,而且总是大张旗鼓的表扬他,同学们都很惊奇。一段时间后,我故意偶尔忘了教他,结果发现他课堂上竟然听得十分认真,提问时,也偶尔举起手,渴望的望着我,我知道一种新的东西在他身上诞生了。
除去师问生答的方式外,还可采用师问师答、生问师答、生问师生共答、学生问学生答等方式,也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还可采取同桌讨论、小组谈论等方式,无论问、答,学生既可在自己的座位上引经据典、质疑问难,又可走上讲台。这样多种问答方式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满足这种成长过程中的自我需要,把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展示自我探索的成果的同时,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成功,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一个赞叹的语气,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逐渐培养起“我能行”的自信心,从而真正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③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提问;师生问答;新课改
21世纪,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自然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的数学,传统的中学课本过于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偏窄、偏深、偏旧,数学素材与生活内容偏离较远,教学方式单一、被动,严重脱离实际,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课改”势在必行。
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采取“师问生答”的方式,当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或正或误的评判,则提问结束。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培养,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相悖而行的。因此,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贯彻平等原则
所谓贯彻平等原则,即要做到:
1.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主要指教师与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1)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提问。对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总有一个接受到慢慢消化的过程,当学生未经消化而被提问时,只能是生硬的套用知识,而非灵活的运用知识,而且一旦回答错误,往往召来其他同学的嘲笑,从而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2)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正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的绊脚石,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使教学目标能更顺利的完成。对学生的奇异想法,我都心平气和的耐心听取,对其正确部分,哪怕是一点儿,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妥之处,则循循善诱,帮助引导其自行纠正,坚决不讽刺、挖苦、打击学生。
(3)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当众质疑。一个人只有一个头脑一种思想,几十个人就有几十个不同的头脑几十种不同的思想。知识再精深的老师,也难免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如果只考虑面子问题,不允许学生当众质疑,一来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二来让学生对老师的能力产生怀疑。反之,则能感染学生,融洽师生情谊,使之直接转化为学习动力。
2.生生平等
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由于性别、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努力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1)所提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如果为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问对象以中上等学生为主,这只会使优秀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而很少被点到的学生则会慢慢关闭积极思维的大门。因此,对一些比较大的讨论题,我总是力争使所提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一试的愿望。
(2)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的回答与提问。优秀学生的回答肯定比差生的回答更流畅、正确,所提问题也会更有价值,但不能只为获得结果而提问,所以每当差生回答时,我也总是以信任的态度,和蔼的望着他们,适时的提示,让他们情绪放松,认真思考,力争让每个站起来的学生都能愉快的坐下。
二、贯彻激励原则
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多数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认为这是应该的,轻描淡写的说一声“对了”,或仅点头示意,这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行的。列宁曾说过:“让学生带有一种从事学习与思考才能体验到的创造的快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劳动成果,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大家的认可,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这无疑会提高他们掌握新知识和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当遇到学生答错或完全不能回答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讽刺挖苦只会使一部分学生自认为“智力低下”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产生厌学心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在“大庭广众”下“失去面子”,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大。对这样的情况,我就说:“某某同学这次可能没准备好,我相信下次肯定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某某同学太紧张了,请你再仔细想一下,过一会再把你的答案告诉大家”等等,话很简单,但效果却是显著的,使他们觉得老师理解、信任他们,激发起一定要争一口气的进取心,对于促进他们的转化十分有力。
班里有个学生栾少帅,很有意思,上课时像是在听,提问时很少举手,但每逢问及刚讲完的问题还有谁不会时,他总毫不犹豫的举手,有一时期他曾让我非常头痛,该怎么办呢?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本节课要涉及的难点提前偷偷的教会他,这样,上课提问时,他常常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有意多提问他,而且总是大张旗鼓的表扬他,同学们都很惊奇。一段时间后,我故意偶尔忘了教他,结果发现他课堂上竟然听得十分认真,提问时,也偶尔举起手,渴望的望着我,我知道一种新的东西在他身上诞生了。
除去师问生答的方式外,还可采用师问师答、生问师答、生问师生共答、学生问学生答等方式,也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还可采取同桌讨论、小组谈论等方式,无论问、答,学生既可在自己的座位上引经据典、质疑问难,又可走上讲台。这样多种问答方式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满足这种成长过程中的自我需要,把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展示自我探索的成果的同时,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成功,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一个赞叹的语气,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逐渐培养起“我能行”的自信心,从而真正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③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