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标一个崭新的理念,强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加强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
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深地感到,学生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学生是在尽情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但传授式的科学教育与自主性学习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教育组织策略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的科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那如何引导学生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表明,在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保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打开探求科学之门?
1 适时启迪,诱发动机
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
如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时,给学生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火箭、飞机的发明史等,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在教学中笔者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发明创造事例,如无尘粉笔的发明:“以前,人们生产出来的是有尘粉笔,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和擦黑板时,有很多灰尘弥漫在空气中,教师吸入大量的灰尘,影响身体健康。现在人们生产出来的无尘粉笔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懂得,创造并不神秘,只要自己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勤看书、勤动手、勤动脑,是可以创造出新东西来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作出贡献。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使你的学生尽量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临出现的疑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科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才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奇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引其主动探索。
如在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笔者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一喷而出。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创造性思维,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 手脑并用,拓展思维
学生通过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经过多方信息反馈,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而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做每一步实验,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笔者设计好几项实验,每一项实验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活动一:感觉空气。用塑料袋子装满空气后,用各种方式感觉空气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
活动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把一只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只杯子斜着放入水中,使杯中灌满水。在水下,把两只杯子移到一起,倾斜第一只杯子,使它里面的气泡飘到第二只杯子里,两只杯子各发生什么现象?
活动三:吹灭点燃的蜡烛,观察冒烟的样子,启发思维,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呢?在学生感知空气存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说出空气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最后教师借助谜语归纳:“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少不了。”语言形象活泼,容易记忆,同时又能传授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易懂,记忆深刻,效果极佳。
实验的结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才有妙法。”只要采用科学方法,实验教学必然会日臻完美。
4 放胆放手,培养能力
现在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整个课堂上,学生是演员,在教室里应让他们尽情地表演。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人,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服务,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放手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独立发表见解,自由争论,教师在其中因势利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当然,这要求教师花费精力,学生得有一定的基础,教师也要下很大的工夫,但收到的效果是令人瞩目的,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一起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学生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激起学生对科学发明创造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创造的故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鲁班由小草划破皮肤而发明锯条等,从而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的变化是科学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当今的实验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当今的实验教学是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刘洞中学)
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深地感到,学生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学生是在尽情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但传授式的科学教育与自主性学习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教育组织策略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的科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那如何引导学生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表明,在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保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打开探求科学之门?
1 适时启迪,诱发动机
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
如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时,给学生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火箭、飞机的发明史等,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在教学中笔者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发明创造事例,如无尘粉笔的发明:“以前,人们生产出来的是有尘粉笔,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和擦黑板时,有很多灰尘弥漫在空气中,教师吸入大量的灰尘,影响身体健康。现在人们生产出来的无尘粉笔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懂得,创造并不神秘,只要自己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勤看书、勤动手、勤动脑,是可以创造出新东西来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作出贡献。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使你的学生尽量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临出现的疑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科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才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奇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引其主动探索。
如在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笔者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一喷而出。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创造性思维,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 手脑并用,拓展思维
学生通过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经过多方信息反馈,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而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做每一步实验,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笔者设计好几项实验,每一项实验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活动一:感觉空气。用塑料袋子装满空气后,用各种方式感觉空气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
活动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把一只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只杯子斜着放入水中,使杯中灌满水。在水下,把两只杯子移到一起,倾斜第一只杯子,使它里面的气泡飘到第二只杯子里,两只杯子各发生什么现象?
活动三:吹灭点燃的蜡烛,观察冒烟的样子,启发思维,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呢?在学生感知空气存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说出空气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最后教师借助谜语归纳:“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少不了。”语言形象活泼,容易记忆,同时又能传授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易懂,记忆深刻,效果极佳。
实验的结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才有妙法。”只要采用科学方法,实验教学必然会日臻完美。
4 放胆放手,培养能力
现在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整个课堂上,学生是演员,在教室里应让他们尽情地表演。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人,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服务,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放手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独立发表见解,自由争论,教师在其中因势利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当然,这要求教师花费精力,学生得有一定的基础,教师也要下很大的工夫,但收到的效果是令人瞩目的,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一起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学生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激起学生对科学发明创造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创造的故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鲁班由小草划破皮肤而发明锯条等,从而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的变化是科学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当今的实验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当今的实验教学是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刘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