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要想让思想政治学科真正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就一定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吸引力。只有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才有可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实现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目的。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谈谈粗浅认识。
精彩的导入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巧妙的导入犹如桥梁和纽带,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巧妙的导入犹如乐曲里的“过门”,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避免新知识出现的突然性、独立性,使学生易于接受。一般来说,常用的导入有这样几种方法。
以趣引入——导入新课是否有趣,对于授课能否成功,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有很大的作用。怎样把课讲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这要求教师善于运用有趣的事例或活动创造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导入新课。以疑导入——巧妙地设置疑难,往往能引起学生产生“解疑”的愿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终而释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设疑不可乱设一气,要设之妥当,恰到好处,万不可故弄玄虚,弄巧成拙。以图导入——为了使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使用插图和图表。例如,在上“货币与通货膨胀”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挂了一张“国民党时期纸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挂图,挂图显示了1937年可以买2头牛的100法币到1949年5月只能买0.000000245粒大米,把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到这种“穿过马路二三条,物价也会跳三跳”的通货膨胀的现象上来。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引起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新鲜感,从而保持较稳定的注意力和兴趣。否则,老一套教法,势必如“幽兰之草,久闻而不知其香”。即使是最擅长、曾经有过良好效果的教法,也会令人产尘厌烦情绪,导致思想政治课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得常变常新,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我尽量做到这两个方面:l.在一堂课里,要出现几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实现几个不同教学方法的交替,形成一个个教学环节,不要出现“一杆子插到底”的情况,使人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2.在同一教材不同单元或不同章节之间,尽可能不采取同一教法,避免学生产生“老一套”的感觉。不过,在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使用上,要注意避免杂而乱,没有中心的方法。
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较为常见的有依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等教具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所特有的逼真的画面,情感丰富的音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的作用,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我首先用幻灯出示几幅关于香港、澳门被列强占领的图片资料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的历史使命。接着播放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的录像片断,让学生思考“驻港部队进驻香港说明了什么?”很自然地过渡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接下来,再播放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片断,当悬挂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教师设问:“这一情景的政治含义是什么?”安排学生讨论、发言,最后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的MTV,表达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赞美之情和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赞颂。通过以上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在课堂上,使基础理论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艺术性的课堂高潮的创设
教学高潮就是一堂课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维处于最兴奋状态的阶段。一堂课有了高潮,就能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有助于学生迅速地掌握知识、技能,教师除在备课时设计安排教学高潮外,讲课时还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启发,以创造形成高潮的条件。教学高潮的到来,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不能局限于事先的设计安排,而要灵活地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时机。组织教学高潮的技能方法有很多,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讲故事创设高潮——因为故事融事、理、趣为一体,具有艺术感染力,如果运用得法,就能很好地为形成课堂教学高潮服务。如我在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给学生讲了“油和皇历”的故事:过去有户卖油的,妻子勤俭持家。丈夫每次外出卖油之前,妻子都悄悄地从油桶里舀出一勺,储存起来。到过年时,眼看别人杀猪宰羊,丈却愁无钱办年货。妻子从地窖里端出一坛子油来,丈夫大喜。邻居有个卖皇历的,他的妻子便仿效她,每天在丈夫外出卖皇历之前,也悄悄地留下一些来。到了年关,她也把积攒的皇历拿了出来,她丈夫看了直摇头叹气。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不加区别地照搬别人的经验是多么荒唐。这样从故事到教材,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听得有趣,理解也深,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
看图片创设高潮——图片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特别是一些诙谐的图片更是让人在忍俊不禁时深受教育。例如,在讲“农业的作用”时,我用几张投影片来说明:一张是山区里的农民夫妻俩兴高采烈买电视机回家,说明农业为工业提供市场;一张是农民工在城市建筑工地上辛勤工作,说明农业为工业提供剩余劳动力;一张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成为纳税大户,说明农业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由于这几张图片表达很风趣,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诵诗文创设高潮——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课堂上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或催人泪下或使人兴奋,把教学推入高潮,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时,适时引用唐诗《朝发白帝城》,当师生一齐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学生在诗的意境和美的陶冶中,更深刻地领会到了“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等哲学道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形成了课堂小高潮。
用“热点”创设高潮——政治课是说理课,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为一体,德育功能特别突出,联系实际是上好政治课的关键。只有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才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形成教学高潮。
画龙点睛的结尾
一堂课有开头就有结束,思想政治课如果有一个富有新意、恰到好处的精彩结尾,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可见,结尾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而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些结尾的方式:讲到哪里,就在那里“歇”;简单重复一遍板书内容;早早讲完新课,随便用点练习检测来打发剩余时间;让学生漫无目的的看书,捱到下课铃响——这些课堂结尾显得很随意、很盲日,既无针对性,也没有总结性,更收不到实效,对于学生而言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可讲。为了提高政治课的吸引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结课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归纳式结课——采用习题、图表等形式对本堂课的内容重点、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进行梳理、概括。
悬念式结课——从总结复习已学知识出发,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从而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完“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之后,为了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知识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我这样设置了悬念:“既然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为什么在商场里经常会发现同样的一批商品在不同时间里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不是意味着商家弄虚作假或价值规律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来,课结束了,问题却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一部分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翻起书本去寻求正确答案,一部分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以求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这样通过简单的悬念,就很自然地启动学生进行思维、探究问题的答案。
导行式结课——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课堂所授知识为载体,用讨论、活动、演讲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知行统一的一种结尾方式。例如,在讲解“提倡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比一比谁当家最能干。学生在安排家庭开支时,往往顾此失彼,如果要面面俱到,往往钱又不够花。面对这样的情况,在结课时,我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父母亲平时赚钱不容易,当家不容易,培养你们成材更不容易。作为子女,平时不能乱花零用钱,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开支,尽量节俭。
(作者单位:河北武邑县职教中心)
精彩的导入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巧妙的导入犹如桥梁和纽带,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巧妙的导入犹如乐曲里的“过门”,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避免新知识出现的突然性、独立性,使学生易于接受。一般来说,常用的导入有这样几种方法。
以趣引入——导入新课是否有趣,对于授课能否成功,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有很大的作用。怎样把课讲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这要求教师善于运用有趣的事例或活动创造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导入新课。以疑导入——巧妙地设置疑难,往往能引起学生产生“解疑”的愿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终而释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设疑不可乱设一气,要设之妥当,恰到好处,万不可故弄玄虚,弄巧成拙。以图导入——为了使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使用插图和图表。例如,在上“货币与通货膨胀”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挂了一张“国民党时期纸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挂图,挂图显示了1937年可以买2头牛的100法币到1949年5月只能买0.000000245粒大米,把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到这种“穿过马路二三条,物价也会跳三跳”的通货膨胀的现象上来。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引起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新鲜感,从而保持较稳定的注意力和兴趣。否则,老一套教法,势必如“幽兰之草,久闻而不知其香”。即使是最擅长、曾经有过良好效果的教法,也会令人产尘厌烦情绪,导致思想政治课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得常变常新,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我尽量做到这两个方面:l.在一堂课里,要出现几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实现几个不同教学方法的交替,形成一个个教学环节,不要出现“一杆子插到底”的情况,使人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2.在同一教材不同单元或不同章节之间,尽可能不采取同一教法,避免学生产生“老一套”的感觉。不过,在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使用上,要注意避免杂而乱,没有中心的方法。
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较为常见的有依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等教具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所特有的逼真的画面,情感丰富的音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的作用,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我首先用幻灯出示几幅关于香港、澳门被列强占领的图片资料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的历史使命。接着播放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的录像片断,让学生思考“驻港部队进驻香港说明了什么?”很自然地过渡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接下来,再播放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片断,当悬挂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教师设问:“这一情景的政治含义是什么?”安排学生讨论、发言,最后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的MTV,表达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赞美之情和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赞颂。通过以上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在课堂上,使基础理论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艺术性的课堂高潮的创设
教学高潮就是一堂课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维处于最兴奋状态的阶段。一堂课有了高潮,就能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有助于学生迅速地掌握知识、技能,教师除在备课时设计安排教学高潮外,讲课时还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启发,以创造形成高潮的条件。教学高潮的到来,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不能局限于事先的设计安排,而要灵活地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时机。组织教学高潮的技能方法有很多,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讲故事创设高潮——因为故事融事、理、趣为一体,具有艺术感染力,如果运用得法,就能很好地为形成课堂教学高潮服务。如我在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给学生讲了“油和皇历”的故事:过去有户卖油的,妻子勤俭持家。丈夫每次外出卖油之前,妻子都悄悄地从油桶里舀出一勺,储存起来。到过年时,眼看别人杀猪宰羊,丈却愁无钱办年货。妻子从地窖里端出一坛子油来,丈夫大喜。邻居有个卖皇历的,他的妻子便仿效她,每天在丈夫外出卖皇历之前,也悄悄地留下一些来。到了年关,她也把积攒的皇历拿了出来,她丈夫看了直摇头叹气。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不加区别地照搬别人的经验是多么荒唐。这样从故事到教材,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听得有趣,理解也深,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
看图片创设高潮——图片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特别是一些诙谐的图片更是让人在忍俊不禁时深受教育。例如,在讲“农业的作用”时,我用几张投影片来说明:一张是山区里的农民夫妻俩兴高采烈买电视机回家,说明农业为工业提供市场;一张是农民工在城市建筑工地上辛勤工作,说明农业为工业提供剩余劳动力;一张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成为纳税大户,说明农业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由于这几张图片表达很风趣,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诵诗文创设高潮——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课堂上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或催人泪下或使人兴奋,把教学推入高潮,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时,适时引用唐诗《朝发白帝城》,当师生一齐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学生在诗的意境和美的陶冶中,更深刻地领会到了“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等哲学道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形成了课堂小高潮。
用“热点”创设高潮——政治课是说理课,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为一体,德育功能特别突出,联系实际是上好政治课的关键。只有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才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形成教学高潮。
画龙点睛的结尾
一堂课有开头就有结束,思想政治课如果有一个富有新意、恰到好处的精彩结尾,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可见,结尾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而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些结尾的方式:讲到哪里,就在那里“歇”;简单重复一遍板书内容;早早讲完新课,随便用点练习检测来打发剩余时间;让学生漫无目的的看书,捱到下课铃响——这些课堂结尾显得很随意、很盲日,既无针对性,也没有总结性,更收不到实效,对于学生而言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可讲。为了提高政治课的吸引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结课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归纳式结课——采用习题、图表等形式对本堂课的内容重点、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进行梳理、概括。
悬念式结课——从总结复习已学知识出发,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从而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完“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之后,为了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知识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我这样设置了悬念:“既然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为什么在商场里经常会发现同样的一批商品在不同时间里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不是意味着商家弄虚作假或价值规律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来,课结束了,问题却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一部分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翻起书本去寻求正确答案,一部分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以求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这样通过简单的悬念,就很自然地启动学生进行思维、探究问题的答案。
导行式结课——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课堂所授知识为载体,用讨论、活动、演讲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知行统一的一种结尾方式。例如,在讲解“提倡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比一比谁当家最能干。学生在安排家庭开支时,往往顾此失彼,如果要面面俱到,往往钱又不够花。面对这样的情况,在结课时,我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父母亲平时赚钱不容易,当家不容易,培养你们成材更不容易。作为子女,平时不能乱花零用钱,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开支,尽量节俭。
(作者单位:河北武邑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