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另类思维扼杀在摇篮中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jia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报道:美国科学基金会(NSF)近日设立一个新项目,旨在资助一些具有非传统想法的科学研究。该项目在未来五年共提供基金100万美元,而且项目申请过程有望免除同行评审环节。该项目没有设定优先课题,NSF现资助的任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均可申请。该项目和传统项目最大不同就是不需要外部评审,而是需要赢得项目主任的认同。看完后,本人很认同此办法,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不妨参照此方法试一试。
  因为,另类思维、天马行空式的思维往往是科研的突破口。但在国内,该类思维往往不被专家、权威们认可,在函评时会被“某些不靠谱的匿名专家”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打入冷宫。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因此,基金项目评审应对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想法、假说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创新性强的项目不被扼杀在摇篮中,才能使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
  那么,对另类思维的项目申请如何评审呢?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本人建议:
  首先,推荐单位先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会评,申请人在会上进行答辩,以鉴别其申请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是否违背基本的科学原理(如能量守恒定律,造永动机的想法纯属异想天开),其提出的想法或假说是否得到了初步的试验或观测数据验证,是否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技术应用前景。
  其次,对推荐单位通过的申请项目提交基金委进行形式审查。
  再次,审查通过后,由基金委组织大同行与小同行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会评,给申请者与高层专家们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申请是否能通过,则主要取决于申请书的创新性和申请人的说服能力。
  有人说,专家不公正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就我所知道的情况看,对真正有创新的项目,大部分专家还是支持的:
  首先,函评时专家是匿名的,确实有些专家写评审意见不负责任;而会评专家提问题时,则较为认真,以免“掉价”。面对面交流会给申请者一个展示项目创新性与说服专家的机会。
  其次,现在有些人抱怨,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因为函评专家不理解,因此屡战屡败。若我的建议基金委能采纳,也给了他们一次展现自己想法的机会。
  因此,建议对基金项目评审施行双轨制,95%的项目评审按照基金委目前的模式进行,5%有另类想法的项目按照本博的建议施行,有关实施细则经有关部门协商后敲定。
  
  (本文转载自《科学网》作者的博客)
  
其他文献
按病因病证分类,是按以证(因)统方的形式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这是古今诸多<伤寒论>方分类法中较重要的一种.兹对此分类法问津溯源,寻其指归.
2012年1月19日,美国柯达公司宣布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以争取渡过流动性危机,确保业务继续运营。
随着采矿水平的不断下延,上青矿地下采场和巷道的地压活动呈明显增大趋势,增加了采矿生产的困难。本文针对上青矿区地压活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