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的差异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像叙事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表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无形象征意义,较之叙事文本显得专注、传神。文本叙事的审美超越观念的成熟,追求言外之境、韵外之致,非咸非酸之醇美。
  关键词:图像叙事;文本叙事;汉画像;荆轲刺秦王
  
  一
  “图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主要是指一种象征意义的刑法。严师古注引《白虎通》:“画像者,其衣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巾,犯劓者以赫着其衣,犯髌者以墨其髌,象而画之,犯宫中扉,犯大辟者布衣无领。”严师古的注释说明画像是一种刑罚,可以称之为“象刑”。原来是形容舜帝时的贤明政治。到汉代“象刑”成为贤明政治国家大治的一种追求。画像具有“形象”“图画”“图形”等多层含义。使用所谓的汉画像的语言其实包含许多汉化图像的引用和沟通,呈现这些图像的表面语言,如何被想象、如何被观看,都要详细、细致地表达出来。《易经》上记载,河从图中而出,洛从书中而显现,圣人把它当做事情的准则。因为图和书在古代都是一样被看重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郑樵在《通志·总叙》中说:“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图谱之学由此而生;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文,书籍之学由此而生。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成文。”可见图像在古人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后来的汉画像艺术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汉代的图像资料,给我们研究历史、文学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信息。图像是以整体直觉思维审视文学现象,当然不仅止于取得印象与传达印象,也要进一步思考创作的动机。然而也不是脱离艺术直觉的纯理性思辨,而是在整体直觉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范畴、概念以形象之语进行描述,保持艺术赏鉴的直接性和具体性。“图像叙事是一种现象直觉式的规定。”图像看上去明白易解,也易于领会和应用,但是图像容易思考不深入,不甚了了。这些特征都是立足于图像叙事的基础上。
  二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汉画像有许多,如山东沂南北寨村,嘉祥武氏祠,江安一县石棺石刻,渠县王家坪无名阙石刻,米脂县汉画像等。对于这些荆轲刺秦王的汉画像,学者早就指出,汉代《荆轲刺秦王图》描绘的是荆轲掷出匕首,误入铜柱,整个故事最紧张的时刻。基本上大家的注意力一齐集中在画像如何表现故事的高潮,很少有人留意画工以怎样的技巧去呈现发展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的“时间差”和“时间幅度”。按照《史记·刺客列传》描述:见秦王时荆轲亲自捧着盛有樊於期头的盒子,秦舞阳捧着都亢的地图,匕首藏在地图里,秦舞阳在殿下害怕,荆轲受命代为献上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以匕首刺秦王,随侍在旁的夏无且以药囊击荆轲,秦王因为左右的人叫嚷提醒,才拔剑还击,断荆轲左腿,荆轲失去行动能力,不得已掷出匕首,匕首击中铜柱。秦王复击荆轲,荆轲知道事败露,倚柱大骂。按照情节时间的顺序,武氏祠三幅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汉画像所描绘的至少包括先后五个时间段落:①秦舞阳害怕,匍匐在地上;②荆轲挥匕首,仅断秦王衣袖,秦王慌忙奔逃;③荆轲欲追,却遭到阻拦,被人拦腰抱住;④荆轲投出匕首,匕首洞穿铜柱;⑤持盾握剑,武士前来救秦王,从前后包抄荆轲。不论故事的哪个版本,画像中有一个已经打开、露出头颅的盒子,又有一截已经断了的衣袖,清楚地交代出故事较早的情节。根据《史记》的情节,荆轲掷出匕首的时间应该在左腿断掉之后,而画像中的荆轲还能站立,还能追秦王,但是被人拦腰抱住。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抱住荆轲的人手中并没有药囊,不能确定他是夏无且。单单从画像上我们无法确定荆轲的腿已经断了,只能看到画像中匕首穿过铜柱,匕首尾巴上的穗子还处在飘飞的状态。这个时候秦王的卫士持盾、剑而上,最终取得荆轲性命。这个情节无疑是故事的最后一幕。图像叙事的缺点就是可能没有办法说清楚情节的顺序,还要通过文字的记录来猜测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但是在图像上也能发现时间的顺序,只是不太容易。国像中,在秦王的旁边还有一双鞋子而且是并排的,这个描述在《史记》中没有被讲述出来,图像中似乎在提醒一些被忽略的情节。对于这双鞋子,学者的观点也不一样。容庚认为这双鞋是秦王没有来得及穿上的,而朱锡禄认为这双鞋是秦王脱落的。其实这也是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的一个差别:①画面提示最精彩和最紧张的时刻,使观看者一看就知道画像所要讲述的故事,但是故事前后情节则由观看者自己在脑海里想象和补充。②将先后的情节,以布局轻重的技巧,同时呈现在画面上,引导观看者利用画中出现的人物、物件和场面来解读一幕幕发生的故事。这些差别使得图像和文字有不同的作用。
  三
  刘勰主张,研究文学现象要追求一种圆融通照的境界。就是要融合图像叙事和文本叙事,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得赏鉴者带着鲜明的寻根讨源思维特点去研究,发现新的问题,揭示某些未被发现的文学现象或者历史事实。荆轲刺秦王题材在各种情况下,表现的侧重点不一样,有时候让观者匪夷所思。而且图像的发展本身也存在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是很难说清楚的,而有时候又有所偏颇。图像不能完全照搬某些文学经典,因为文学经典代替补充图像的叙事,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由荆轲刺秦王相关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渊源中,一些原型母题是故事叙事的核心,这是一种有着广泛互渗功能的共同模式,人们都普遍地认为有一种较为固定的抽象哲学概念。例如一直探索的荆轲相关故事,故事情节无论在哪里出现问题,都会有许多机会被整合到另一个相似的故事情节中间去,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理论方式和理论方法,从而绝大部分产生另一个相关理论体系。这是某些典籍在传播和继承过程中吸收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对有限的资源利益进行重新分配的典型表现。
  我们应将图像叙事的产生与汉代的史学观联系起来,并对两种历史学家治史的方法进行深入的讨论:一种是强调历史学家那种客观的,以时间为线索的著史原则;一种是司马迁那种史观,即书写历史的基本功能和探索历史范式及提供道德训诫。这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武梁祠墙壁上的画像的叙事很像一部完整的中国通史。它和司马迁的《史记》一样,都是通过精心挑选的各个环节历史故事来展现的,甚至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第二,故事中的一个个人物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生平事例、生平德行以及他们的个人不同的情况。第三,如果是一个儒学设计者,他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武梁祠的各种结构、文化氛围、情节叙事过程等,在结尾处出现武梁祠的完整的画像。这就是作者不同塑造的形象也不同的原因。“不论是在整个叙事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还是在暗示作者‘史家身份’的作用上,这个‘自画像’都和司马迁在《史记》的结尾章《太史公自叙》相对应。”
  罗钢先生说过,就好像语言学家们从变化多端的语句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语法规范,作为叙事的某些信息,任何人一定能够从繁杂妩媚的故事中抽象出一路典型的故事规则,这样就可以把变化多端的故事情节变化成一定的文本叙事结构。所以图像叙事就这样凸显出来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由此而生。两者是不可能互相取代的,各有各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朱存明. 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汉)班固.汉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 (汉)司马迁.史记[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4] 颜娟英. 美术与考古[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5] 刘明今.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分布式有源电力滤波系统,指出现在电网实际是多谐波源存在的电网,不能依靠单个有源滤波器抑制整条线路的谐波,应采用2个或多个有源滤波器共同作用的系统以弥补单个有
文章详细探讨了110 kV电网3T接线方式,提出了3T接线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给出了导线截面的选取原则,对于优化110 kV电网接线、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工程投资等将产生积极的影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占有较高比重,全面、高效、透彻地进行词语教学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此,我谈谈这方面的经验,供同仁参考。
对教师的懵懂认识缘于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听着宋祖英的天籁之音,看着美妙的画面,教育成了我心中神圣的风景……那时,教师是我心中的圣者,我在梦中仰望,忍不住呢喃,将来怎样做一个诗意的人呢?  现在我已经做了多年的教师,尝到了其中的酸苦,也收获着其中的甘甜与感悟。我想好教师应该是一首诗。  永远充满激情。在小小的三尺讲台,陪伴着的是咯吱作响的粉笔,是沉默无语的黑板,是换了一茬又一茬闪烁着求知欲的真
现在我们经常提到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尤显重要。一个好的老师,一定会努力以生动优美、诙谐风趣、富有启发的语言来吸引、引导、教育学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性教学语言刺激,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灵活。所谓课堂教学语言的美化就是指教师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精心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一、音色美化  优美的音色具有响亮、悦耳、和谐、富有表现力的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活动,其目的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高其思考能力。研究教师提问的内容及其提问的方式是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因此,很多教师在品德教学中都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获得道德感悟。  然而在许多不同的场合,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许多
摘要:面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明显下滑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加的趋势,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增强体质与健全人格的价值取向,并从体育的本质、体质的内涵、体质与人格的关联以及时势发展的要求等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质;人格    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身体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学生在逐年增多,多种重大疾病在学生中
2005年3月11日,“2005年研华科技全球技术论坛”将在福州拉开帷幕。该论坛是全球性活动,旨在全球范围内搭建一个研讨新趋势、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平台。“研华科技全球技
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轮课程改革,这次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其中一项大的改革是进行了课程的整合,如把化学、物理、生理、自然地理这几门自然科学的知识通过一个新的系统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科学。由于课程改革是在没有准备相关专业教师的背景下实施的,因此对于正处于实验区和即将进行课程改革的科学教师来说,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尽快适应新课程综合科学的教学,把不属于自己专业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