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用卡消费正在走进大学校园。大学生信用卡的存在,既是银行利润的驱使,也是大学生本身的消费需求。信用卡,是一张时尚名片,更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折射和度量的是大学生面对消费的理性和诚信,它更像一张大学校园里的特殊考卷,考验着青年学生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品格与修养。
关键词:信用卡;大学生;诚信;卡奴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157-01
一、信用卡简述
信用卡(英文:Credit 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信用卡产业。据报道,美国信用卡市场的年收入已超过2兆美元,发卡机构达8000余家,信用卡种类近30000种,并推出了免收年费、汽油折扣、积分抵扣债务等各种增值服务。截至2005年底,美国已发行信用卡5亿张,1/4的零售交易通过信用卡来完成。此外,信用卡产业在西欧、日本等国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发卡规模和交易额不断扩大。
信用卡业务由于其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地位,一直是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随着国内信用消费环境的日益成熟,我国信用卡行业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用卡之大学生市场
长久以来,学生作为没有固定收入的纯粹消费群体,均被银行拒绝于信用卡的申请门槛之外。然而近些年,银行却向各高校学生伸出了“召唤”之手,并规定学历决定透支额度,有的还在学校驻点,长期设办信用卡联络员,大学生一时趋之若鹜。
据了解,学生信用卡是在原有信用卡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设计的,其中包括多种特色服务,如透支消费、小额资金助学、在校园周边学生经常光顾的特约商户打折消费等。这些学生信用卡普遍都具有分期付款、优惠取现和免费异地存款等特点。
2006年,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在北京进行的相关调查表明,约30.3%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信用卡,58%的大学生认为需要信用卡服务并希望持有信用卡。面对巨大的市场,许多银行更把大学看作必争之地。
三、信用卡考验大学生的诚信与理性
(一)信用卡之必然需求
学生信用卡的存在不是银行空想出来的,而是确实需要的,也是支付方式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拓大学生市场可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
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需要。大多数大学生的日常开销都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生活费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但却难以满足学生在精神上、物质上的更多渴求。虽然作为学生本不应该在物质上过于奢侈,但是这一代人经历了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进程的洗礼,直接导致他们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上呈现出与其父辈迥然不同的特征,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与发展型”转变。自2005年7月1日全国信用卡体系开通以后,大学生的每笔透支和偿还业务都会在档案上留下记录。如果信用状况良好,毕业后会得到一张由银行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第一笔财富。如果信用状况不好,他们就要上“黑名单”。信用卡之于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前消费,如果信用记录优良,还可在毕业以后申请更高透支额度的信用卡。
银行未来利益的需要。如果出于眼前的利益,那银行绝对不会在校园发卡,而现今,面临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银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培养未来的用户而选择把目光对准次级市场,大学生无疑是其中最具潜力的资源。大学生,特别是名校大学生是预期收入较高的群体,形成死账的机率低、消费能力却不低。同时,实践表明大学生对他的第一张信用卡忠诚度非常高,从他们的大学期间就开始培养客户关系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需要汽车贷款、住房信贷等金融服务时继续选择这家银行。银行向大学生发卡既挣了今天的钱,又培养了未来的客户。
(二)遗失了的诚信——卡奴现象
卡奴,又称卡债族,中国大陆民间亦作讽刺或自嘲使用,指因为使用信用卡、现金卡透支消费,月薪或收入无法将支出的部分摊平,首期只能缴部分的金额,之后需给付金融机构循环利息、违约金、手续费等、费用而背负高额卡债,个人财务周转不灵的人。
随着银行信用卡申办业务条件的放宽,大学生信用卡无需存款,一般只要填一张申请表,出示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即可办理。方便、安全、时尚、透支消费,这些特性深深吸引了思想前卫、追求时尚的青年学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这种先消费后还款的透支服务,而各家银行的透支额度不尽相同。本科生持卡一般可透支3000元,研究生一般是5000元,无息透支时限最长可达50天。其中,建设银行提供的最高额度为3000元,工商银行的额度为500元,其他银行的透支额度大多控制在2000元以内。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父母给的钱一般是有限制的,不够花就潇洒一刷,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刷卡买了,没钱先透支再说,到了还款时间却还不出钱。有的持卡学生办好几张信用卡,为的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甚至还因此发生了有“洗钱”嫌疑的行为,潇洒的刷卡族也变成了无奈的“透卡族”。
信用卡本身包含一份“信用”在里边,可总有一部分人在信用卡的诚信标尺下贬低了自己的高度,让信用卡“卡”住了自己的信用。
信用卡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有计划地使用才会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信用卡不是不能用,而是应该善意地提醒大学生在刷卡时莫忘了理性和诚信这两条最最基本的前提。思想不设防,刷卡会疯狂。信用卡,是一张时尚名片,更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折射和度量的是大学生面对消费的理性和诚信,它更像一张大学校园里的特殊考卷,考验着青年学生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品格与修养。
参考文献:
[1][美]贝尔纳德·列特尔.货币的未来[M].新华出版社,2003.
[2]贺强,杜慧芬,李磊宁,等著.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及创新趋势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3]熊元俊,编著.银行营销实战兵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信用卡;大学生;诚信;卡奴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157-01
一、信用卡简述
信用卡(英文:Credit 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信用卡产业。据报道,美国信用卡市场的年收入已超过2兆美元,发卡机构达8000余家,信用卡种类近30000种,并推出了免收年费、汽油折扣、积分抵扣债务等各种增值服务。截至2005年底,美国已发行信用卡5亿张,1/4的零售交易通过信用卡来完成。此外,信用卡产业在西欧、日本等国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发卡规模和交易额不断扩大。
信用卡业务由于其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地位,一直是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随着国内信用消费环境的日益成熟,我国信用卡行业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用卡之大学生市场
长久以来,学生作为没有固定收入的纯粹消费群体,均被银行拒绝于信用卡的申请门槛之外。然而近些年,银行却向各高校学生伸出了“召唤”之手,并规定学历决定透支额度,有的还在学校驻点,长期设办信用卡联络员,大学生一时趋之若鹜。
据了解,学生信用卡是在原有信用卡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设计的,其中包括多种特色服务,如透支消费、小额资金助学、在校园周边学生经常光顾的特约商户打折消费等。这些学生信用卡普遍都具有分期付款、优惠取现和免费异地存款等特点。
2006年,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在北京进行的相关调查表明,约30.3%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信用卡,58%的大学生认为需要信用卡服务并希望持有信用卡。面对巨大的市场,许多银行更把大学看作必争之地。
三、信用卡考验大学生的诚信与理性
(一)信用卡之必然需求
学生信用卡的存在不是银行空想出来的,而是确实需要的,也是支付方式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拓大学生市场可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
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需要。大多数大学生的日常开销都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生活费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但却难以满足学生在精神上、物质上的更多渴求。虽然作为学生本不应该在物质上过于奢侈,但是这一代人经历了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进程的洗礼,直接导致他们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上呈现出与其父辈迥然不同的特征,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与发展型”转变。自2005年7月1日全国信用卡体系开通以后,大学生的每笔透支和偿还业务都会在档案上留下记录。如果信用状况良好,毕业后会得到一张由银行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第一笔财富。如果信用状况不好,他们就要上“黑名单”。信用卡之于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前消费,如果信用记录优良,还可在毕业以后申请更高透支额度的信用卡。
银行未来利益的需要。如果出于眼前的利益,那银行绝对不会在校园发卡,而现今,面临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银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培养未来的用户而选择把目光对准次级市场,大学生无疑是其中最具潜力的资源。大学生,特别是名校大学生是预期收入较高的群体,形成死账的机率低、消费能力却不低。同时,实践表明大学生对他的第一张信用卡忠诚度非常高,从他们的大学期间就开始培养客户关系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需要汽车贷款、住房信贷等金融服务时继续选择这家银行。银行向大学生发卡既挣了今天的钱,又培养了未来的客户。
(二)遗失了的诚信——卡奴现象
卡奴,又称卡债族,中国大陆民间亦作讽刺或自嘲使用,指因为使用信用卡、现金卡透支消费,月薪或收入无法将支出的部分摊平,首期只能缴部分的金额,之后需给付金融机构循环利息、违约金、手续费等、费用而背负高额卡债,个人财务周转不灵的人。
随着银行信用卡申办业务条件的放宽,大学生信用卡无需存款,一般只要填一张申请表,出示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即可办理。方便、安全、时尚、透支消费,这些特性深深吸引了思想前卫、追求时尚的青年学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这种先消费后还款的透支服务,而各家银行的透支额度不尽相同。本科生持卡一般可透支3000元,研究生一般是5000元,无息透支时限最长可达50天。其中,建设银行提供的最高额度为3000元,工商银行的额度为500元,其他银行的透支额度大多控制在2000元以内。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父母给的钱一般是有限制的,不够花就潇洒一刷,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刷卡买了,没钱先透支再说,到了还款时间却还不出钱。有的持卡学生办好几张信用卡,为的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甚至还因此发生了有“洗钱”嫌疑的行为,潇洒的刷卡族也变成了无奈的“透卡族”。
信用卡本身包含一份“信用”在里边,可总有一部分人在信用卡的诚信标尺下贬低了自己的高度,让信用卡“卡”住了自己的信用。
信用卡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有计划地使用才会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信用卡不是不能用,而是应该善意地提醒大学生在刷卡时莫忘了理性和诚信这两条最最基本的前提。思想不设防,刷卡会疯狂。信用卡,是一张时尚名片,更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折射和度量的是大学生面对消费的理性和诚信,它更像一张大学校园里的特殊考卷,考验着青年学生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品格与修养。
参考文献:
[1][美]贝尔纳德·列特尔.货币的未来[M].新华出版社,2003.
[2]贺强,杜慧芬,李磊宁,等著.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及创新趋势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3]熊元俊,编著.银行营销实战兵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