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主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上好小学数学课的几点体会作如下阐述: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差异性教学不但能让我们较好地针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而且能较好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我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是班里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等方面都优秀的学生;C层次为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及主动性等方面都相对较差的学生;其余的为B层次。各层次的人数根据班级情况而定。一个班我将一半的学生分为A层次;四分之一的学生分为B层次;另外四分之一的学生分为C层次。而在另一个班,我将一半学生分为B层次;四分之一的学生分为A层次;另外四分之一的学生分为C层次。每天上课,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是站在B、C层次学生的附近,随时关注他们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对他们进行提问。学生一旦感觉到教师是在真正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尽其全力去学习、去努力。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知识,是教学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
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总之,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初步形成了符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差异性教学不但能让我们较好地针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而且能较好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我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是班里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等方面都优秀的学生;C层次为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及主动性等方面都相对较差的学生;其余的为B层次。各层次的人数根据班级情况而定。一个班我将一半的学生分为A层次;四分之一的学生分为B层次;另外四分之一的学生分为C层次。而在另一个班,我将一半学生分为B层次;四分之一的学生分为A层次;另外四分之一的学生分为C层次。每天上课,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是站在B、C层次学生的附近,随时关注他们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对他们进行提问。学生一旦感觉到教师是在真正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尽其全力去学习、去努力。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知识,是教学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
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总之,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初步形成了符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