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的课堂上,就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物鲜明形象;注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感知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领会民间文化价值取向。民间故事,学习的就是本国的语言和文字,但愿这样的课堂教学尝试,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一则故事,而是更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学。
【关键词】民间故事教学;《牛郎织女》;民族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常常听到同行们说:“《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这些民间故事学生都能读懂,上课时没什么好讲的。”每逢这时我总会想:这两则故事承载着本民族文学的优秀特质,简单浅显却都出现在五六年级的教材里,编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高年级的孩子又该从中读懂些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才能用好这些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民间文学宝库的窗户呢?结合《牛郎织女》一文的教学,我认真思考并践行着:
一、深刻体会人物鲜明形象
民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学习民间故事,不仅要了解故事,还应感知人物鲜明特征。从内容理解这个层面上看,让学生读懂故事并不难,但如何通过课文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深刻领会人物的鲜明形象,感悟故事情节中的感人品质,还应是老师们需要认认真真思考的问题。教学中不可以抛弃故事情节,一味地去加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把一篇虚构的、故事性非常强的課文上成单线条式的人物写实课。我们应该从故事的情节着手,立足一个完整的故事,重点突出精彩情节,用生动的、富有文化的故事打动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对人物的研读中探索人生的真谛,这就是我们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请看教学片段:
师:让我们再一次地走进课文,再一次地感受人物形象。请想一想:牛郎与织女般配吗?自己再读课文。
生:我觉得他们很般配,因为织女会织东西,牛郎肯吃苦,他们一个人在家里,一个人在农地,非常般配!
师:是呀,男耕女织!
生:我觉得牛郎勤劳善良,织女美丽贤惠,他们是非常般配的一对!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织女是仙女,不嫌牛郎贫穷。
生:我觉得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纱,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呀!我觉得他们很般配。
师:你从他们的幸福生活中读出了他们很般配!
(出示课文内容: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师:多么幸福、多么般配的一对!让我们来赞美一下他们的美好姻缘,或者来祝福一下他们的美好姻缘。你准备怎么说?
生:有情人终成眷属!
生:我祝愿牛郎织女永远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生:织女心灵手巧,牛郎勤劳善良,他们真是很般配,我祝福他们。
师:是很般配,他们真是天造—(学生说)地设的一对,真可谓是珠联—(学生接)璧合的一对。
该片段中,我用了一个巧妙的话题进行切入:“请想一想:牛郎与织女般配吗?”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探究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分析、感受牛郎、织女人物形象的阅读中,学生发现了故事主人公身上真、善、美的特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体会人间真情,逐步把学生的阅读期待、审美体验往高峰处推进。
二、注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古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某一个侧面记载了当时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精神生活的民俗民风,反映了那个时候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绝大部分表达对理想社会、理想生活和理想人物的追求,富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倡以文本为载体的文化建构、以文化为平台的文本理解,引领学生向往美好,注重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为学生打好文化基础。
教师必须对文本研读得深入、透彻,以敏锐的“文化眼光”来设计教学内容,显示出了教学的独创性。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紧扣文本,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一谈“你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就叫下嫁了”。在师生交流中,逐步把封建礼教中的“门当户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为“靶子”竖立起来,供学生批判和反思,从更深的社会原因层面来剖析牛郎织女的婚姻悲剧。
三、感知文学作品表现手法
民间故事中的语言一般是通俗易懂,与百姓生活息息相通,是极其典型的“百姓语言风格”。它们虽通俗易懂,却隐含着丰富的内在东西,如果能够仔仔细细地阅读,将回味无穷。所以,民间故事的教学开始要让学生懂得它的语言风格,结构特点,表现手法,从平平淡淡、不浮夸的语言中,读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习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民间故事。
四、领会民间文化价值取向
民间故事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教师在教民间故事,必须从民间文化价值取向出发,挖掘传统文体中有益于现代文化建构的元素,寻找与当今文化理想相符合的民间文化价值内容,让文本中的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民俗民风等等在和新的结合中得到重生,并加入新时期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民间故事的学习,不仅能认知传统,更能对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将文本中虚构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体验,真正学会正确对待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一篇民间故事,学生们也许早在课外,甚至幼儿时就听过,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就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物鲜明形象;注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感知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领会民间文化价值取向。民间故事,学习的就是本国的语言和文字,但愿这样的课堂教学尝试,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一则故事,而是更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民间故事教学;《牛郎织女》;民族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常常听到同行们说:“《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这些民间故事学生都能读懂,上课时没什么好讲的。”每逢这时我总会想:这两则故事承载着本民族文学的优秀特质,简单浅显却都出现在五六年级的教材里,编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高年级的孩子又该从中读懂些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才能用好这些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民间文学宝库的窗户呢?结合《牛郎织女》一文的教学,我认真思考并践行着:
一、深刻体会人物鲜明形象
民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学习民间故事,不仅要了解故事,还应感知人物鲜明特征。从内容理解这个层面上看,让学生读懂故事并不难,但如何通过课文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深刻领会人物的鲜明形象,感悟故事情节中的感人品质,还应是老师们需要认认真真思考的问题。教学中不可以抛弃故事情节,一味地去加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把一篇虚构的、故事性非常强的課文上成单线条式的人物写实课。我们应该从故事的情节着手,立足一个完整的故事,重点突出精彩情节,用生动的、富有文化的故事打动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对人物的研读中探索人生的真谛,这就是我们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请看教学片段:
师:让我们再一次地走进课文,再一次地感受人物形象。请想一想:牛郎与织女般配吗?自己再读课文。
生:我觉得他们很般配,因为织女会织东西,牛郎肯吃苦,他们一个人在家里,一个人在农地,非常般配!
师:是呀,男耕女织!
生:我觉得牛郎勤劳善良,织女美丽贤惠,他们是非常般配的一对!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织女是仙女,不嫌牛郎贫穷。
生:我觉得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纱,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呀!我觉得他们很般配。
师:你从他们的幸福生活中读出了他们很般配!
(出示课文内容: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师:多么幸福、多么般配的一对!让我们来赞美一下他们的美好姻缘,或者来祝福一下他们的美好姻缘。你准备怎么说?
生:有情人终成眷属!
生:我祝愿牛郎织女永远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生:织女心灵手巧,牛郎勤劳善良,他们真是很般配,我祝福他们。
师:是很般配,他们真是天造—(学生说)地设的一对,真可谓是珠联—(学生接)璧合的一对。
该片段中,我用了一个巧妙的话题进行切入:“请想一想:牛郎与织女般配吗?”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探究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分析、感受牛郎、织女人物形象的阅读中,学生发现了故事主人公身上真、善、美的特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体会人间真情,逐步把学生的阅读期待、审美体验往高峰处推进。
二、注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古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某一个侧面记载了当时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精神生活的民俗民风,反映了那个时候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绝大部分表达对理想社会、理想生活和理想人物的追求,富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倡以文本为载体的文化建构、以文化为平台的文本理解,引领学生向往美好,注重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为学生打好文化基础。
教师必须对文本研读得深入、透彻,以敏锐的“文化眼光”来设计教学内容,显示出了教学的独创性。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紧扣文本,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一谈“你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就叫下嫁了”。在师生交流中,逐步把封建礼教中的“门当户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为“靶子”竖立起来,供学生批判和反思,从更深的社会原因层面来剖析牛郎织女的婚姻悲剧。
三、感知文学作品表现手法
民间故事中的语言一般是通俗易懂,与百姓生活息息相通,是极其典型的“百姓语言风格”。它们虽通俗易懂,却隐含着丰富的内在东西,如果能够仔仔细细地阅读,将回味无穷。所以,民间故事的教学开始要让学生懂得它的语言风格,结构特点,表现手法,从平平淡淡、不浮夸的语言中,读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习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民间故事。
四、领会民间文化价值取向
民间故事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教师在教民间故事,必须从民间文化价值取向出发,挖掘传统文体中有益于现代文化建构的元素,寻找与当今文化理想相符合的民间文化价值内容,让文本中的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民俗民风等等在和新的结合中得到重生,并加入新时期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民间故事的学习,不仅能认知传统,更能对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将文本中虚构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体验,真正学会正确对待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一篇民间故事,学生们也许早在课外,甚至幼儿时就听过,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就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物鲜明形象;注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感知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领会民间文化价值取向。民间故事,学习的就是本国的语言和文字,但愿这样的课堂教学尝试,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一则故事,而是更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