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状态,探讨连续血液净化、α1胸腺肽以及两者联用对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监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TNFα水平和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胸腺肽组、联合组和对照组.血液净化组连续3 d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胸腺肽组皮下注射α1胸腺肽1.6 mg/d,连续7 d,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联合组:联合应用血液净化组和胸腺肽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以上免疫炎症指标及临床预后.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IL-6、IL-10、IL-6/IL-10和TNFα明显升高,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存活者比较,死亡患者血清IL-6、IL-6/IL-10、TNFα、HLA-DR、CD+4、CD+4和CD+8;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胸腺肽组治疗后7d CD+3;明显升高(P<0.05),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治疗后7 d IL-6、IL-6/IL-10和TNFα均明显下降,HLA-DR、CD+3、CD+4和CD+8均明显增高,且联合组治疗后3 d TNFα已有明显下降,CD+3和CD+4就已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胸腺肽组同期比较,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所有指标均有改善,但仅联合组治疗后3 d CD+3;明显升高,治疗后7 dIL-6/IL-10明显下降(P<0.05);3个治疗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有缩短,28 d病死率和90 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血液净化组ICU停留时间、联合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同时存在;α1胸腺肽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连续血液净化具有抗炎和免疫增强双向调节作用;两者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且联用后效果更好。
严重脓毒症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双向免疫调节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摘 要】
:
目的 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状态,探讨连续血液净化、α1胸腺肽以及两者联用对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监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TNFα水平和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胸腺肽组、联合组和对照组.血液净化组连续3 d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
【机 构】
:
528000,佛山,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528000,佛山,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528000,佛山,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528000,佛山,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出 处】
:
中华医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09年89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硼替佐米(bortezomib)是第1种成功应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在硼替佐米治疗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的Ⅱ期临床试验中,总有效率达到30%~37%,硼替佐米的出现是近年来MM治疗上的重要进展之一[1,2],硼替佐米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虚弱(65%)、恶心(64%)、腹泻(51%)、食欲下降(43%)、便秘(43%)、血小板减少(43%)、周围神经炎(37%)、发热(36%)、呕吐(
期刊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评价的新方法,确立侧凸脊柱卧位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特征.方法 45例10~18岁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女孩进行了术前多层螺旋CT脊柱扫描.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分别对脊柱进行了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重建,测量了主弯、代偿弯的Cobb角等各项数值,并与患者X线影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侧凸曲面重建后,冠状面
患者男19岁,主因8年前反复骨折2次,动作迟缓1年,加重伴间断抽搐2周入院.1999年两次因摔倒股骨骨折,后发现左小腿弯曲畸形.2002年以双下肢乏力就诊我院,血常规:红细胞3.71×1012/L,白细胞1.61×109/L,血小板60×109/L,均低于正常.碱性磷酸酶571 U/L(正常值80~150),血钙2.15 mmol/L(2.15~2.55)。
期刊
目的 报道7例周围前庭阵发症(PV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介绍PVP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发现;探讨PVP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2006年10月到2008年1月收集的7例临床确诊的PV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7例PV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1)均存在反复发作的头晕或眩晕;(2)在头位突然变动时出现短暂头晕或眩晕是最突出的症状;(3)7例患者头颅MRTA显示存在血管和第Ⅷ颅神
目的 检测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分布频率,从而评价其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其中55例患者的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发生率以及该突变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结果55例患者中术后下肢深静脉造影显示27例有DVT,28例无DVT;凝血酶原基因G20210
皮肤创伤愈合是十分精细而复杂的过程,过度愈合会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表现为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局部炎症反应增强、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胞外基质堆积等,增生的组织会影响患者的容貌甚至器官功能,因此皮肤创伤后瘢痕形成的防治是创伤愈合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人们对创伤愈合以及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分子被发现与皮肤瘢痕形成有关,通过适当的手段对这些分子实施干预,将有可能控制瘢痕的形
期刊
患者男,63岁,因"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14年,间断发热3个月"于2008年7月4日入院.患者1994年因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机械瓣+人工血管置换术,每年复查瓣膜功能正常。
期刊
自2000年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7)应用于儿童以来,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发病率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有所减少,但PCV7对于肺炎球菌脑膜炎的预防作用尚不清楚。
期刊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方法制备的硫酸钙片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采用3种经不同方法制备的硫酸钙片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A组:空白对照组;B组:常规方法制备的硫酸钙组;C组:加压方法制备并经壳聚糖包衣的硫酸钙组;D组:壳聚糖包衣的复合rhBMP-2加压硫酸钙组.术后4、8、12周进行四环素荧光和组织学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壳聚糖包衣的复合rhBMP-2加压硫酸钙组、壳聚糖包衣的加压
皮肤瘢痕包括生理性瘢痕和病理性瘢痕,后者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瘢痕相关疾病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疾患,而且直接导致患者心理上的障碍.虽然关于瘢痕的研究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但离攻克这一难题仍有一定的距离[1].近年来,再生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等基础研究的进展为瘢痕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笔者仅就瘢痕防治研究方面的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