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以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资料,比较中西医结合与单纯使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的疗效。其中30例接受中药参芪麦味地黄汤与胰岛素治疗、甲钴胺和依帕司他治疗,记为治疗组;另外30例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甲钴胺以及依帕司他治疗,记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2例(40.00%),无效1例(3.33%)。对照组显效10例(33.33%),无效7例(23.33%),无统计学意义(χ2=3.606,P=0.058>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参芪麦味地黄汤与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对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修复效果良好。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参芪麦味地黄汤;胰岛素;甲钴胺;依帕司他
【中图分类号】
R749.0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168-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其患病率高达60%-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患者的年龄介于45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51.05±10.98)岁,平均糖尿病病程(9.56±3.28)年,平均DPN病程(4.72±1.36)年。治疗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糖尿病病程(9.37±3.19)年,平均DPN病程(4.56±1.39)年。对照组30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糖尿病病程(9.52±3.32)年,平均DPN病程(4.69±1.42)年。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有运动及感觉神经异常表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无心、肝、肾功能障碍;无其他神经病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治疗,具体为胰岛素与VitB1 0.1g,肌注,1次/d;甲钴胺胶囊0.5mg,口服,3次/d;依帕司他片50mg,口服,3次/d。治疗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具体为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麦味地黄汤,药方为:人参6g、黄芪30g、麦冬10g、五味子5g、生地20g、山茱萸10g、山药10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0g、陈皮10g、丹参10g、赤芍10g、鸡血藤10g和炙甘草6g,每日1剂,每剂药煎3次,每次200ml左右,早中晚各服1次。
1.3 疗效评定[3]:
显效:自觉症状好转,神经反射和感觉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以上;有效:自觉症状改善, 神经反射和感觉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以内;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触觉、温觉和跟膝腱反射基本无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将观察记录的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7例。两组总有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06,P=0.058>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传到速度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传到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传到速度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日久容易出现DPN,是糖尿病较为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前对其具体详尽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在糖代谢紊乱基础包括多元醇旁路的激活、非酶促糖基化产物的积聚、局部血流微循环障碍、脂代谢紊乱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等引起[4]。中医认为DPN属于“消渴”范畴,因“消渴”日久而“血痹”所致,辩证分型可有痰瘀内阻证、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和肝肾亏虚证,运用益气养阴、化痰通络对其有一定的疗效。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
与感觉神经传到速度比较分析(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西药治疗常用甲钴胺和依帕司他片等。甲钴胺通过进入神经细胞内而促进核酸、蛋白质的代谢,达到修复受损神经病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而改善DPN症状。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过多血糖不能有效的代谢利用,进而催化产生为山梨醇并进一步代谢为果糖,其过多的沉积于周围神经组织进而引起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有效的抑制酶活性从而改善神经病变。中医治疗以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为主。参芪麦味地黄汤中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和生地具有滋阴通络,化瘀活络等功效。针对不同证型的DPN进行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疗效是十分显著的。在本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无差异,治疗后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结合中药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增高更显著,证实该汤对神经功能的修复具有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渠昕,赵恒侠,李增英,等.25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辩证分型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2-24.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3] 李剑波,陈家伟.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3(2): 82-83.
[4] 蔡洁,董继宏,汪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7,14(3): 302-305.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以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资料,比较中西医结合与单纯使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的疗效。其中30例接受中药参芪麦味地黄汤与胰岛素治疗、甲钴胺和依帕司他治疗,记为治疗组;另外30例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甲钴胺以及依帕司他治疗,记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2例(40.00%),无效1例(3.33%)。对照组显效10例(33.33%),无效7例(23.33%),无统计学意义(χ2=3.606,P=0.058>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参芪麦味地黄汤与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对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修复效果良好。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参芪麦味地黄汤;胰岛素;甲钴胺;依帕司他
【中图分类号】
R749.0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168-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其患病率高达60%-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患者的年龄介于45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51.05±10.98)岁,平均糖尿病病程(9.56±3.28)年,平均DPN病程(4.72±1.36)年。治疗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糖尿病病程(9.37±3.19)年,平均DPN病程(4.56±1.39)年。对照组30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糖尿病病程(9.52±3.32)年,平均DPN病程(4.69±1.42)年。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有运动及感觉神经异常表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无心、肝、肾功能障碍;无其他神经病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治疗,具体为胰岛素与VitB1 0.1g,肌注,1次/d;甲钴胺胶囊0.5mg,口服,3次/d;依帕司他片50mg,口服,3次/d。治疗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具体为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麦味地黄汤,药方为:人参6g、黄芪30g、麦冬10g、五味子5g、生地20g、山茱萸10g、山药10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0g、陈皮10g、丹参10g、赤芍10g、鸡血藤10g和炙甘草6g,每日1剂,每剂药煎3次,每次200ml左右,早中晚各服1次。
1.3 疗效评定[3]:
显效:自觉症状好转,神经反射和感觉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以上;有效:自觉症状改善, 神经反射和感觉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以内;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触觉、温觉和跟膝腱反射基本无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将观察记录的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7例。两组总有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06,P=0.058>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传到速度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传到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传到速度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日久容易出现DPN,是糖尿病较为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前对其具体详尽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在糖代谢紊乱基础包括多元醇旁路的激活、非酶促糖基化产物的积聚、局部血流微循环障碍、脂代谢紊乱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等引起[4]。中医认为DPN属于“消渴”范畴,因“消渴”日久而“血痹”所致,辩证分型可有痰瘀内阻证、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和肝肾亏虚证,运用益气养阴、化痰通络对其有一定的疗效。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
与感觉神经传到速度比较分析(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西药治疗常用甲钴胺和依帕司他片等。甲钴胺通过进入神经细胞内而促进核酸、蛋白质的代谢,达到修复受损神经病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而改善DPN症状。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过多血糖不能有效的代谢利用,进而催化产生为山梨醇并进一步代谢为果糖,其过多的沉积于周围神经组织进而引起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有效的抑制酶活性从而改善神经病变。中医治疗以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为主。参芪麦味地黄汤中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和生地具有滋阴通络,化瘀活络等功效。针对不同证型的DPN进行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疗效是十分显著的。在本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无差异,治疗后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结合中药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增高更显著,证实该汤对神经功能的修复具有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渠昕,赵恒侠,李增英,等.25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辩证分型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2-24.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3] 李剑波,陈家伟.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3(2): 82-83.
[4] 蔡洁,董继宏,汪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7,14(3): 3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