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有效提问的探讨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y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提升地理课堂提问的技能一直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笔者从课堂提问前必须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氛围;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等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技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技能;探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让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也能掌握教师的教学意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如果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提问的时机不恰当,就会大大影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使得课堂提问教学形同虚设。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该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技能,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备教材是课堂有效提问的前提
  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者,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對地理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难易适中的课堂提问,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
  在课堂提问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明确,我们设计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提高对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笔者在教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节课时,就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什么叫区域?②区域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呢?③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的发展是否会产生影响呢?④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⑤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这样我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紧逼,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直指教学的中心。这些问题的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氛围
  俗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充分地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上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师“教”的情绪以及学生“学”的情绪。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就将问题的答案公布了;或者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往往只限定了唯一的答案。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激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主动思考的意识,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也会过分的依赖教师或者束缚于课本,这样就没有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摆脱对课本的束缚和对教师的依赖,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并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才会摆脱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了精神负担,思维自然活跃起来了。
  例如,笔者在教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点以及应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在接到报警电话后,你怎样选择最快的路线让警车前往出事地点呢?问题提出以后,我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探讨、交流,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课堂上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教学氛围极为活跃。有的同学说:可以制定这样的路线: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通知附近的巡警车。马上与同学反驳:这样太笼统了,应该是这样的: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赞同。我没有就此停止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探讨,看看是否有更加完善的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同学提出了更加完善与系统的方案: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听到同学们的谈论,我满意的点点头。在问题提出以后,我做了一个倾听者,让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自由的讨论、探究,在讨论中使得他们的思维豁然开朗。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不时的用眼神、用动作(点头、微笑)对同学们的见解进行鼓励与肯定,让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提问氛围中,学生才能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思维。
  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设计提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从而主动去学习、去探究,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记忆与理解,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到枯燥与乏味。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授《地理信息技术》这节课的内容时,首先介绍了一个遥感技术应用的一个案列: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案例介绍完,同学们纷纷议论开了,他们对遥感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飞机遥感影像图,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阻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听完案例介绍、看完多媒体播放的遥感画面,同学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于是在同学们高昂的热情下,我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①遥感技术具有哪些优越性呢? ②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③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这样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同学参与谈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变得极为活跃了。
  综上所述,要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技能,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具体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而且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一点,提问不是主要的目的,而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只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
  [2]谢秉群.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提问的新要求[J].文理导航,2011(10).
  [3]袁焕凤.注重课堂提问高效地理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3).
其他文献
【摘要】预习,是为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而做好学习准备和铺垫,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农村学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如,英语发音不准确、朗读不流利、英语基础不扎实等。而这些困难如果在课前不加以解决,那么在英语课堂上将会花费很多时间去解决这些英语学习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在课前进行小学英语基础知识有效的预习非常必要和重要。在预习的策略上,除了常规的做
【摘要】随着互联网广泛地进入学校、走入家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广泛性、开放性和持久性,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我们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网络资源;优化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写作能力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过去十多年新课改的浪潮中,作文教学也踏着课改的脚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可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在
亲爱的妈妈:您好!  妈妈,感谢您养育我。您的爱有大山那么高,有大海那么深,有天空那么广。听您说,我刚出生时,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您,出院时您望着我笑,我也笑嘻嘻的。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妈妈,更不懂什么是爱。  四岁那年,那是一個下着倾盆大雨的天气,我头好晕,您轻轻地把手放到我的额头上,又给我量体温,发现我发高烧,大约39摄氏度。您赶紧把我扶到床上,在洗手间用毛巾蘸了点热水,急忙跑到我身旁将毛巾敷在
【摘要】在小學阶段,班主任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深刻的影响。班主任负责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需要负责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需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有效组织班集体活动,做好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学生在学校中接受到思想教育最多的就是班主任的教育,班主任是学生和学校的沟通桥梁,尤其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可见班主任具有重要的责任。本文为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质量,特从不同方面分析小学班主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都具有关键性意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一些困难,部分小学生表示数学比较难学,这就需要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了传统课堂上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还可以引导
【摘要】根据职中教育的特殊性,笔者抓住国学之德性育人的智慧精髓,结合梁师等名师的权威推荐及当代教育的理念,为任教的学生进行国学的针对性实验教学设计,力图借助国学经典滋养学生的言行思想,让国学融入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中职教学;国学教育;设想  何谓国学?这个问题是近现代文坛学术界中经常被提起思考的话题。梁启超在其文章《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已经对国学书目罗列得非常详尽,甚至还举出最低限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车代步现象变得非常普遍,交通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校门前一条街道的交通安全秩序存在隐患,需要家校携手,为孩子的平安成长共同寻找办法。本文以江苏宝带实验小学校门交通安全争取家庭力量协助的案例,来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的家校携手以共建平安校园的道路。  【关键词】家校合作;交通安全;平安校园  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互相
【摘要】《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发展。该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线的品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特点,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课堂教学巧妙地融入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课堂。  【关键词】品德;生活课堂;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遵循儿童生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课改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贯穿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地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就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励学生主动表达,大胆表达,善于表达,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表情达意的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最实际也最有效的平台,我们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高度重视
【摘要】方程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从具体数量到抽象表象的跨越,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从表面感知到深层认知的一个转折点。数学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简易方程是初步学习和渗透方程思想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小学生从算术法转移到方程思想的建立,从而解决他们的思维定势是现今很多老师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方程;算术法;方程思想;思维定势  方程是数学教学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