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心理交流,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作为班主任以及思想品德课教师,我深知:学生也是一个需要尊重的个体。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更加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与学生进行心理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有的教师虽然温文尔雅,但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教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
师生心理交流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法宝之一。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中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班主任要想教育好学生,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作。
多问。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问,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科任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
巧谈。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或非正式场合。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
善观。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见微知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头。
二、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步。只有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学生在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教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犯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
然而,作为一名班主任,爱优生并不难,难的是爱后进生,尤其是爱“双差生”。对于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能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应平等对待冷静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后进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分类对待,有针对才有好的交流效果
对学生除了倾注一片爱心之外,还必须时时约束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才会收到良好效果。严师出高徒。在班级管理中,有三类学生要特别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一是班干部,二是差生,三是优秀生。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要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得好表扬,有违纪照样批评,决不姑息迁就。对待差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而对优秀生应该更加严格要求,教育优秀生自尊、自爱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这样处理,学生才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没有袒护谁,为师生心理沟通扫除了心理障碍。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该放下架子就不要犹豫和有所顾虑;该与他们交流就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要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班主任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朋友。
(责任编辑 黄 晓)
作为班主任以及思想品德课教师,我深知:学生也是一个需要尊重的个体。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更加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与学生进行心理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有的教师虽然温文尔雅,但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教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
师生心理交流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法宝之一。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中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班主任要想教育好学生,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作。
多问。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问,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科任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
巧谈。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或非正式场合。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
善观。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见微知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头。
二、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步。只有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学生在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教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犯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
然而,作为一名班主任,爱优生并不难,难的是爱后进生,尤其是爱“双差生”。对于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能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应平等对待冷静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后进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分类对待,有针对才有好的交流效果
对学生除了倾注一片爱心之外,还必须时时约束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才会收到良好效果。严师出高徒。在班级管理中,有三类学生要特别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一是班干部,二是差生,三是优秀生。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要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得好表扬,有违纪照样批评,决不姑息迁就。对待差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而对优秀生应该更加严格要求,教育优秀生自尊、自爱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这样处理,学生才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没有袒护谁,为师生心理沟通扫除了心理障碍。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该放下架子就不要犹豫和有所顾虑;该与他们交流就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要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班主任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朋友。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