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日前宣布继续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央行宣布加息。此前,中国、印度和巴西均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色列央行、澳大利亚联储则多次升息。至此,全球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发达国家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将晚于市场预期,而亚洲新兴经济体可能先于欧美加息。我们分析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应主要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当前主要启动数量型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因时而动地慎用利率工具。
全球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的力度以及效果不同,因此各国在退出的时间、节奏和方式选择上都存在差别。
截至目前,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主要是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退出战略上比较谨慎,继续保持基准利率在历史低位不变,并尝试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逐步回收流动性,其加息的时机也将晚于市场预期。
从美联儲最近的一些决策及声明来看,其“退出策略”已逐步明朗,即继续维持低利率水平以保经济复苏,同时通过多种政策工具逐步回收流动性以防新的资产泡沫,并保证金融市场或银行的流动性不受干扰。
从2009年12月开始,美联储已经通过推出针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工具提案和上调银行申请紧急贷款利率(贴现率)来逐步回收流动性。此外,美联储8日又对现有退出工具进行了扩容,还将于3月底结束购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欧洲央行4日也宣布连续第10个月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0%不变,并表示将于4月份停止3月期无限制贷款的发放,取消部分应急流动性措施。
第二类是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由于经济增长较好和通胀压力加大,这些国家已经开始加息。以色列央行2009年8月24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75%,成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个宣布加息的经济体;二十国集团中,澳大利亚央行去年10月率先宣布加息,截至今年3月2日已连续加息4次;挪威和越南则分别成为欧洲和亚洲率先加息的经济体。
第三类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由于信贷增长过快,通胀风险加大,已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持续复苏,新兴经济体对过剩流动性推升资产价格风险的担忧日益显现,纷纷出台措施抑制信贷增长,回收流动性。
第四类是俄罗斯、日本等国,仍然深陷经济衰退,继续扩大宽松货币政策。截至今年2月19日,俄罗斯央行从2009年4月开始已经累计11次下调该国基准利率至8.5%。而为应对通货紧缩,已无降息空间的日本则选择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规模,日本央行17日决定增加去年12月推出的向金融机构提供的紧急贷款金额,使其从现行的10万亿日元增至20万亿日元。
总体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非常规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已经进入实施酝酿阶段。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8日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强劲,金融市场有所改善,各国可以考虑撤出部分危机时期推出的非常规经济刺激措施,但央行的退出策略并不意味着立即加息。
各国在退出策略的选择上面临复杂博弈,退出太早可能使经济复苏后续乏力,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退出过晚则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甚至恶性通胀。由于政策退出的成本和收益很难衡量,决策的难度较大,各国倾向于较晚启动利率工具以维持经济继续复苏的现状。
全球主要经济体退出策略的判断
在退出方式上,欧美国家当前主要通过撤出部分定量宽松政策逐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如与金融机构签订再回购协议、提高贴现率、超额准备金率等,我们分析认为其加息时机将晚于市场预期。而亚洲新兴经济体由于通胀压力加大,可能先于欧美进入加息周期。
美联储在最近的货币政策声明中表示,将可能把目前的超低利率水平“延长一段时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延长一段时间”,通常是指半年左右。因此,美国进入下一“加息周”,可能要到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
经济缓慢增长、通货膨胀风险不大和信贷市场趋于正常等因素也使美联储得以在不急于提高利率的情况下逐步停止部分“救市”举措。
从美联储货币政策实施的经验来看,在失业率仍未见顶的情况下,美联储一般不会进行利率调控。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失业率与上月持平于9.7%,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17日表示,今年美国失业率不太可能大幅下降。
因此,美国仍将维持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以确保美国经济复苏并解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同时将启动更多的数量型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以抑制通胀风险。
而当前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以及持续恶化的希腊政府债务危机则成为欧洲央行继续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的重要原因。奥地利央行行长兼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委员埃瓦尔德·诺沃特尼日前表示,失业率上升和信用违约风险增加仍在继续阻碍经济增长,欧洲经济真正复苏尚需时日。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欧元区经济复苏正在放缓,今年2月份,欧元区家庭和企业信心指数都意外出现大幅下降,银行向企业的信贷也连续第五个月萎缩。
与此同时,希腊政府债务危机持续蔓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也同样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欧元区债务危机已威胁到欧元的稳定。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央行将1月期和7天期无限制贷款的发放至少推迟到10月份,显示其正在减缓退出步伐,将继续提供流动性资金助欧元区国家应对债务危机。因此,欧洲央行今年年内启动加息的可能性也很小。
英国是最后一个走出衰退的发达经济体。英国政府2月底公布的最新修订数据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环比增长了0.3%,略好于预期值0.1%,但同比仍下滑了3.3%。
英国经济出现回升主要得益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以及英国央行实施的超低利率和非常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而在经济复苏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贸然退出刺激政策,势必会使英国经济面临新一轮下行的风险。
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日前表示,央行对是否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开放”态度。正如英国首相布朗和财政大臣达林去年以来多次强调,在英国经济摆脱衰退并出现稳定复苏之前,政府不会取消正在实行的经济措施。因此,英国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保持现有的货币政策不变。不过,英国在今年年初决定将15%的消费税恢复到原先的17.5%,最近也宣布连续第二个月暂停债券收购计划,说明英国也在为退出做准备,不过步伐比较缓慢。
日本是目前主要经济体中仍然陷于通货紧缩的国家,并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通货紧缩的局面。因此,日本央行将继续维持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同时可能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复苏,其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全球其他地区,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纷纷投资本地区的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亚洲经济体对过剩流动性推升资产价格风险的担忧日益显现,通胀压力日趋加大。
但亚洲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美联储决策带来的风险。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大部分新兴市场爆发金融危机,大多发生在美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出现急剧调整的时候。由于目前美国基准利率处在接近于零的水平,亚洲利率如上调达到一定幅度后会吸引更多国际游资的流入,一方面可能推高本币汇率,减弱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加大通胀压力。因此,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货币政策的两难境地,迫于通胀压力不得不先于欧美加息,则需管理好热钱大规模流入流出带来的风险。
我国退出路径的选择
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的货币政策表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刺激政策退出的进程将晚于市场预期,建议我国货币政策目前主要还是采取数量型政策工具回收市场流动性,同时积极关注美国的货币政策和国内通胀预期,因时而动地启用利率工具。
从实践来看,收缩流动性的退出工具主要有三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基准利率和贴现率。中国目前已经通过实施信贷管理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市场流动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胀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资产价格的快速膨胀令人担忧。世界银行18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表示,通过潜在房地产泡沫表现出的资产价格危机也许是中国在实施大规模货币刺激政策后最大的宏观经济风险之一。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0.7%。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联储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为刺激房市而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进而导致房市泡沫过度膨胀。我应借鉴美国应对资产价格上涨的教训,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和方向,并在必要时启动利率工具。
鉴于发达国家利率政策的巨大全球影响,为避免发达国家退出刺激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还应考虑加强资本管制,特别是对国际热钱的监管,防止投机资本快进快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运行。■
编辑:卢劲杉lusiping1@gmail.com
全球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的力度以及效果不同,因此各国在退出的时间、节奏和方式选择上都存在差别。
截至目前,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主要是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退出战略上比较谨慎,继续保持基准利率在历史低位不变,并尝试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逐步回收流动性,其加息的时机也将晚于市场预期。
从美联儲最近的一些决策及声明来看,其“退出策略”已逐步明朗,即继续维持低利率水平以保经济复苏,同时通过多种政策工具逐步回收流动性以防新的资产泡沫,并保证金融市场或银行的流动性不受干扰。
从2009年12月开始,美联储已经通过推出针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工具提案和上调银行申请紧急贷款利率(贴现率)来逐步回收流动性。此外,美联储8日又对现有退出工具进行了扩容,还将于3月底结束购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欧洲央行4日也宣布连续第10个月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0%不变,并表示将于4月份停止3月期无限制贷款的发放,取消部分应急流动性措施。
第二类是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由于经济增长较好和通胀压力加大,这些国家已经开始加息。以色列央行2009年8月24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75%,成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个宣布加息的经济体;二十国集团中,澳大利亚央行去年10月率先宣布加息,截至今年3月2日已连续加息4次;挪威和越南则分别成为欧洲和亚洲率先加息的经济体。
第三类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由于信贷增长过快,通胀风险加大,已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持续复苏,新兴经济体对过剩流动性推升资产价格风险的担忧日益显现,纷纷出台措施抑制信贷增长,回收流动性。
第四类是俄罗斯、日本等国,仍然深陷经济衰退,继续扩大宽松货币政策。截至今年2月19日,俄罗斯央行从2009年4月开始已经累计11次下调该国基准利率至8.5%。而为应对通货紧缩,已无降息空间的日本则选择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规模,日本央行17日决定增加去年12月推出的向金融机构提供的紧急贷款金额,使其从现行的10万亿日元增至20万亿日元。
总体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非常规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已经进入实施酝酿阶段。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8日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强劲,金融市场有所改善,各国可以考虑撤出部分危机时期推出的非常规经济刺激措施,但央行的退出策略并不意味着立即加息。
各国在退出策略的选择上面临复杂博弈,退出太早可能使经济复苏后续乏力,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退出过晚则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甚至恶性通胀。由于政策退出的成本和收益很难衡量,决策的难度较大,各国倾向于较晚启动利率工具以维持经济继续复苏的现状。
全球主要经济体退出策略的判断
在退出方式上,欧美国家当前主要通过撤出部分定量宽松政策逐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如与金融机构签订再回购协议、提高贴现率、超额准备金率等,我们分析认为其加息时机将晚于市场预期。而亚洲新兴经济体由于通胀压力加大,可能先于欧美进入加息周期。
美联储在最近的货币政策声明中表示,将可能把目前的超低利率水平“延长一段时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延长一段时间”,通常是指半年左右。因此,美国进入下一“加息周”,可能要到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
经济缓慢增长、通货膨胀风险不大和信贷市场趋于正常等因素也使美联储得以在不急于提高利率的情况下逐步停止部分“救市”举措。
从美联储货币政策实施的经验来看,在失业率仍未见顶的情况下,美联储一般不会进行利率调控。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失业率与上月持平于9.7%,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17日表示,今年美国失业率不太可能大幅下降。
因此,美国仍将维持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以确保美国经济复苏并解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同时将启动更多的数量型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以抑制通胀风险。
而当前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以及持续恶化的希腊政府债务危机则成为欧洲央行继续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的重要原因。奥地利央行行长兼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委员埃瓦尔德·诺沃特尼日前表示,失业率上升和信用违约风险增加仍在继续阻碍经济增长,欧洲经济真正复苏尚需时日。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欧元区经济复苏正在放缓,今年2月份,欧元区家庭和企业信心指数都意外出现大幅下降,银行向企业的信贷也连续第五个月萎缩。
与此同时,希腊政府债务危机持续蔓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也同样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欧元区债务危机已威胁到欧元的稳定。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央行将1月期和7天期无限制贷款的发放至少推迟到10月份,显示其正在减缓退出步伐,将继续提供流动性资金助欧元区国家应对债务危机。因此,欧洲央行今年年内启动加息的可能性也很小。
英国是最后一个走出衰退的发达经济体。英国政府2月底公布的最新修订数据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环比增长了0.3%,略好于预期值0.1%,但同比仍下滑了3.3%。
英国经济出现回升主要得益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以及英国央行实施的超低利率和非常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而在经济复苏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贸然退出刺激政策,势必会使英国经济面临新一轮下行的风险。
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日前表示,央行对是否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开放”态度。正如英国首相布朗和财政大臣达林去年以来多次强调,在英国经济摆脱衰退并出现稳定复苏之前,政府不会取消正在实行的经济措施。因此,英国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保持现有的货币政策不变。不过,英国在今年年初决定将15%的消费税恢复到原先的17.5%,最近也宣布连续第二个月暂停债券收购计划,说明英国也在为退出做准备,不过步伐比较缓慢。
日本是目前主要经济体中仍然陷于通货紧缩的国家,并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通货紧缩的局面。因此,日本央行将继续维持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同时可能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复苏,其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全球其他地区,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纷纷投资本地区的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亚洲经济体对过剩流动性推升资产价格风险的担忧日益显现,通胀压力日趋加大。
但亚洲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美联储决策带来的风险。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大部分新兴市场爆发金融危机,大多发生在美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出现急剧调整的时候。由于目前美国基准利率处在接近于零的水平,亚洲利率如上调达到一定幅度后会吸引更多国际游资的流入,一方面可能推高本币汇率,减弱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加大通胀压力。因此,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货币政策的两难境地,迫于通胀压力不得不先于欧美加息,则需管理好热钱大规模流入流出带来的风险。
我国退出路径的选择
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的货币政策表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刺激政策退出的进程将晚于市场预期,建议我国货币政策目前主要还是采取数量型政策工具回收市场流动性,同时积极关注美国的货币政策和国内通胀预期,因时而动地启用利率工具。
从实践来看,收缩流动性的退出工具主要有三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基准利率和贴现率。中国目前已经通过实施信贷管理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市场流动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胀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资产价格的快速膨胀令人担忧。世界银行18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表示,通过潜在房地产泡沫表现出的资产价格危机也许是中国在实施大规模货币刺激政策后最大的宏观经济风险之一。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0.7%。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联储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为刺激房市而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进而导致房市泡沫过度膨胀。我应借鉴美国应对资产价格上涨的教训,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和方向,并在必要时启动利率工具。
鉴于发达国家利率政策的巨大全球影响,为避免发达国家退出刺激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还应考虑加强资本管制,特别是对国际热钱的监管,防止投机资本快进快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运行。■
编辑:卢劲杉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