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读写间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读”和“写”作为一种教育生活的方式,这真是一种美妙的生命存在。
  行走读写间,我们不仅可以与伟大对话,更可以和自己、和孩子、和成长、和岁月对话。于是,我们在共读共写中,实现共同生活,拥有着相同的语言密码,成为彼此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我的讲述就从我们雨滴班的第一次家长会开始吧。
  2012年的秋天,我和这样的一群孩子相遇,这是一群“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为了尽快建立班级图书角,我们召开了雨滴班第一次家长会。我带给家长朋友的是绘本故事《给你的祝愿》。家长会之后,我们网购了整套的“海豚花园”绘本,开启了我们的读写绘生活之旅。
  第二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绘本《最想做的事》。这是一个关于阅读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引导孩子们去热爱阅读的书。主人公是一个9岁的名叫布克的穷人家的小男孩。绘本的封面上,这个布克怀中紧紧地抱着一本书——这是他心中的梦想,是他此刻最想做的事。我清晰地记得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在封底写道——我们都提着这灯的。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节。三月开启的“布克节”里,小雨滴们争当“读书小
  明星”。
  在春天里读书
  在春天里读书,读出春的味道,让知识发芽。书中有神奇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分享。书中有那么多的秘密,我们一起来发现。在春天里读书,在春天里成长,读出书的芬芳,让生活精彩绽放。
  “在春天里读书”,小雨滴们来到缝山针公园,在大自然中读书,登上缝山针,一览众山小,学会“在无字句处读书”。我们请“故事妈妈进课堂”,推进亲子共读,使读书成为孩子们一种“如呼吸般自然的需要”。
  午读时光总是最惬意的。孩子们每天和一册精美的绘本、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隽永的音乐、一方暖暖的阳光相遇,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每年的“布克节”,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主题。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希望“和书成为好朋友”,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希望“快乐阅读,幸福生活”,四年级我们的主题是“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五年级我们的主题则是“拥有一本自己的书”。
  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用美好开启黎明。于是,儿歌、童谣伴着孩子们走过粉红的低年级;儿童诗歌、经典诗文点缀着孩子们草绿的中年级;农历节气诗词、精选论语等内容是我们在天蓝的高年级所要诵读的。在这样的诵读中,我和孩子们的生命相互编织,书写着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点滴
  故事。
  “路谣”是我们在二年级时的班级课程。我们引导孩子将自己在上学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用儿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吧。
  小黑狗
  小黑狗,路边跑,见了人,不乱叫。尾巴摇,真可爱,好像说,早早早。
  大铲车
  大铲车,嗓门大,轰隆隆,把雷打。张着嘴,把土吞,妈呀,它的胃口可真大。
  哈气
  小嘴巴,真调皮,一说话,冒白气。鼻子消防员,救火跑得急,洒水流鼻涕,原来是哈气。
  ……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网购了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我们用一年的时间,穿行在金子美玲那美好的诗篇中。在这一年中,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下面这则“踏书事件”就是令我久久难以释怀的一件:
  上午第三节课之后,班里几个孩子匆匆来办公室,告诉我说几个孩子正在那儿踩踏雨萱的卷纸、练习本。
  “老师,他们都把雨萱的本子踩得稀巴烂了。”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倒不是说事情多大,而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涉及到孩子的精神、品质。
  对于雨萱,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无情”,大有众矢之的、斩尽杀绝之感。
  我到教室的时候,雨萱的桌下已经是一片狼藉。和以往地上满是垃圾不同的是,这一次雨萱桌斗里的东西良莠并存,一股脑儿地洒落一地。
  几个孩子远远地看着,并没有人主动帮助捡拾。和我想的一样,雨萱不在教室。“快,帮助雨萱收拾一下。”我说。
  这时,第四节课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三四个孩子在我的督促下,帮着雨萱捡拾着地上掉落的各种书、本、纸、笔……
  此刻,雨萱也从外面匆匆跑进了教室,看到地上的东西,似乎也没有多少惊讶,弯腰一并捡拾起来。
  科任老师过来了,我退了出去。
  课下,我了解了情况。雨萱的一贯表现,似乎让人到了无语的地步。只是,今天的事情似乎有些“过度”了。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孩子的尊严,以及学会尊重的道德底线。
  午读后,我们抽时间讨论了上午发生的“踩踏书本”事件。
  原来,是峰玮和雨萱发生了一些纠纷。于是,趁着雨萱不在教室的时候,峰玮抽出雨萱的书包,把雨萱的东西洒落一地。
  和他一起的还有几个男孩子,不过,最后的焦点还是集中在峰玮的身上。
  我问这几个孩子都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做。
  这次,依然没有人愿意回答我。于是,我将问题抛给了班里其他的孩子。
  “可能是因为他们太恨雨萱了。”一个孩子说。
  “这个‘恨’字可有千斤重啊。”我说。
  “也许是因为雨萱经常偷拿大家的东西,大家都不喜欢她。”另一个孩子说。
  我让雨萱也好好想一想。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别人行为自有不当的地方,但是,自己身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不足。
  我对班里所有的孩子们说,今天晚上就写一篇特殊的日记。主题就定为《我想说……》。而且,我临时调整了第二天的晨诵,以《踏》为题,进行一次主题晨诵。
  踏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字。
  当它读作tā时,
  我想到的是踏实;
  当它读作tà时,
  我想到的是踏青与踏歌。
  这是一个很有道理的字。   脚踏实地,
  告诉我们的是一种道理。
  唯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进步,
  才可以取得成功。
  这是一个很美的字。
  踏春而歌,
  走进大自然,
  在渐渐苏醒的花草丛间,
  感受生命的灵动与美好。
  可是,这也是一个让人伤心的字。
  踩踏花草,
  我们也将文明踩在脚底;
  践踏书本,
  我们更将思索踏在足下。
  踩在脚底的应该是黑暗与
  丑陋,
  踏在足下的应该是困难与
  荆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当我们抬起脚时,
  踏出的应该是一串七彩的
  脚印,
  多彩的人生。
  读完这首诗,孩子们都明白,今天的晨诵和昨天班里发生的事情有关。我们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读。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字。”不同的读音就会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境界。我希望借此打开孩子们的视野、思路。
  “这是一个很有道理的字。”找到了一张很大气的图片。有时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图文并茂”,效果又会怎样?
  “这是一个很美的字。”选择的图片上正好有“春暖花开”的字样。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去年这个时候常和孩子们一起听的《春暖花开》,于是,插进来。不得不折服于音乐的魅力,当孩子们将这一小节读完的时候,歌曲正巧到了高潮部分——“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每一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静静地聆听,感受着美好的氤氲。
  “可是,这也是一个让人伤心的字。”我们谈到“青青小草,踏之何忍”,我们谈到“举手投足,彰显涵养”。
  小诗的最后一个小节“升华主题”。在小诗中,我告诉孩子们什么东西应该被我们踩在脚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七彩的人生就是从跬步之中建构而成。
  依然是昨天的每周期语,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背景之中再来读的时候,感觉也便有些迥
  异了。
  树,因为有了伙伴而开心;树叶宝宝,一天天悄悄长大。学校门前大杨树上的毛毛虫已经好肥好肥,春天来了呀。你、我还有他,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你、我还有他,我们不一样,我们却很亲。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雨滴”。亲爱的孩子们啊,你(我)也有一个骄傲的名字,这个名字全世界爱你(我)的人都知道。(第四周)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我们不一样,我们却很亲”。当我再次强调这两句话的时候,似乎别有一番韵味了。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学会思考,学会将心比心,学会尊重与理解,学会做事的尺度——学会如何做人并积极悦纳他人!
  四年级开始,我们走进了《唐诗三百首》。我们希望用这本书培植雨滴班的核心素养“坚持”。“挑战不可能”是我们为这个课程精心选择的题目。
  我们还撰写了主题诗《没有什么不可能》:
  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飞上蓝天,潜入海底,昨日的梦想,今天都成了现实。
  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小小毛虫,破茧成蝶,曾经的心愿,已经绽放出美丽。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小小雨滴,坚持努力,一天又一天,滴穿一块大青石。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唐诗三百,日日吟诵,一点又一点,蚂蚁啃下硬骨头。
  我们读唐诗、吟唐诗、唱唐诗、写唐诗,并以《文字王国历险记之穿越唐诗》的师生共写为载体,记录我们共同走过的书香岁月。
  四年级下学期,在“挑战不可能”的主题诗《没有什么不可能》基础上,我们又创编了“行动在路上”的加油诗,继续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
  一切皆有可能
  ——雨滴班挑战不可能加油诗
  春天因为有梦想 / 才会破土萌发 / 鹅黄 嫩绿 / 用绽放的花朵 / 证明自己的朝向
  夏天因为有梦想 / 才会愈演愈烈 / 姹紫 嫣红 / 用辛勤的汗水 / 挑战一个不可能
  秋天因为有梦想 / 才会麦浪起舞 / 饱满 金黄 / 用丰登的五谷 / 吟唱劳作的欢歌
  我们因为执著/继续在路上 / 边走 边唱 / 将一切皆有可能 / 写在骄傲自信的脸上
  结合“挑战不可能”课程,我对原有期末评语进行了变革。我用唐诗仿写的形式,承载浓浓的期待。
  《期李念》博学强识理自强,诗词歌赋念吟唱。天资聪慧潜学心,冰清玉洁自雅芳。
  《期可真》闲持一卷深,信步苔色浅。博古观千载,通今游四海。
  《期浩冉》自由岁寒心,亦有灵巧气。方正如搭石,大器安可仰。
  《期金琦》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花自吐芬芳,树然成栋梁。
  《期璨玮》日光璀璨邀君行,红树笑迎晓路开。宝剑尚未锋芒现,只因卧薪未到时。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这首诗作为我们在“挑战不可能”课程——《唐诗三百首》中诵读的最后一首,也富有教育意义。虽有些“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时光的珍惜,真的别有一番韵味——在匆匆的时光河流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又可以留下些什么?
  孩子的生命需要经典来浸润。让孩子从此走近唐诗,亲近经典,埋下一粒种子,那么,我们的诵读也是善莫大焉。
  于是,我们又有了一首课程的“自励”诗——
  把可能握在手掌
  ——雨滴班挑战不可能自励诗
  当我们把最后一页
  轻轻合上
  厚重的一本书
  五百多个日出
  每天 向着明亮那方
  当我们读着金缕衣
  仿佛
其他文献
合理配置师资,直击均衡短板,提升区域教育水平
广西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大通铺”攻坚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召开。会议指出:为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学校压力,广西将坚持就近入学,禁止跨区域招生,计划用6年时间全面消除“大班额”“大通铺”问题。同时规定:禁止借转学来变相择校的行为,已经达到“大班额”的中小学或班级,原则上不得接收转学的学生,有这样班级的学校,不允许办幼儿园和学前班。家校距离在学校服务半径内的学生,原则上不安排住宿。农村小学一年级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素质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宋少卫说:今天我们学西方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们是有一些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那么,我们在学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切忌全盘西化。要学习他们有用的东西,比如他们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所做的努力;要去学他们给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的思维、基本的态度。但是,我们的应试的优势的东西一定要很好地贯穿下来。  (摘自2016年3月19日腾讯网)
深圳是全国承担开展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唯一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他们对这项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体制改革为主线,统筹特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统筹编制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转变政府办教育管教育的方式,强化教育体制机制活力,强化学校自主内涵发展动力,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方案与改革目标
有孩子将教材整理好,有孩子将盛满茶水的杯子放在讲台上,有孩子将电脑打开调试出要上课件的PPT,然后,班上所有孩子用期待的眼神等待她的到来……这就是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陆白琦的“上课一幕”。校长楼朝辉说:陆老师的“上课一幕”只是天长小学的一个镜头,学校每位教师都很“在意”学生的美好经历,致力打造有灵性的课堂,以致于每间教室都如此的“灿烂”!  架构课程新体系  2014年11月12日,《教育》周刊记者
理念解读  天性是孩子教育的起点,教育要尊重并发展孩子的天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喜欢”意味着积极情感,积极情感不仅是维持生命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持续学习的动力和不断扩展人生经验的基础。对教育而言,积极情感不仅具有本体价值,也具有工具价值。孩子现在的生命状态决定着未来,这也是小学教育的特殊价值与特殊使命之所在。快乐童年,是幸福人生的根基。孩子如果喜欢自己的学校
摘要:本文以“同课题教学行动研究”为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即以同一个问题的发现,应用不同形式进行行动性的研究,以不同的运行模式,开展多层面、全方位的教学合作与探讨,创新校本教研的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建构模式;推进成长;引领反思;提升内涵;探索创新;活化方式  当素质教育在小学基础教育领域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面对传统与教改、理念与现实的冲突,不少教师显得很
一、项目缘起  盐是人类每日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对维持细胞渗透压,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有重要作用。古代人类曾为获得盐而发生战争,也为得到更多的盐而设立盐神;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等许多历史名人都做过盐业的主管官员,盐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学生对盐并不陌生,绝大多数学生知道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且以海水为资源可以获得盐。但是从海水到餐桌上的盐到底经过了多少步骤?其中蕴含着哪些科学原理,使用了
《教学勇气》是一本偏理论的书,很多地方都令我反复研读才能领悟其中深意,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仍在努力消化中。  理论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有什么用呢?帕克·帕尔默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痛苦和快乐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
作为山东省邹平县首批读写教育特色学校,邹平县开发区第三小学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设立专职写字教师等措施,将书法教育落到了实处。图为学校师生共同参加硬笔书法现场书写大赛。  摄影报道/司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