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唐山地震文化的宣传和开发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g2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网络时代;地震文化;开发现状;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4-010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山大地震文献暨口述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16BZS018);2020年度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唐山地震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C17);河北省冀东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相关研究成果。
  地震文化作为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断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在地震文化的教育宣传中,新媒体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传播平台,推动唐山地震文化以一种更全面的姿态去面向受众。

1 唐山地震文化宣传的发展历程


  1.1 1986年唐山抗震纪念馆建立
  1986年建立了唐山抗震纪念馆,并在1996年进行了扩建改造,2006年再次进行规划改造。唐山地震纪念馆是唐山大地震、震后重建展示的综合纪念馆,现阶段展品主题为《唐山抗震成就展览》,展览形式包括了图片、实物、景观、媒体展示等高科技展览技术,通过结合声、光、动,带领参观者深入体会唐山地震文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1.2 2001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立
  2001年,唐山抗震纪念馆正式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六部委联合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宣部2001年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3 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成立
  2004年,唐山成立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并成为国家3A级景区。截至目前累积接待参观游客5 000多万人次。
  1.4 2005年建立了“唐山市防震减灾信息网”
  2005年以向广大群众宣传地震防灾减灾知识为目的建立了网站。2016年,网站进行改版设计,对站内的各模块进行重新排版设计,增设内容,并且应唐山中小学教育需求,开发了网上视频教育、地震科技等栏目等。为迎合广大市民的现实需要,网站还特别设计了在线查询“7·28”罹难者姓名,有效提升了罹难亲人排队查询效率。
  1.5 2008年建设地震遗址公园
  为实现更有效的地震遗址保护,为唐山乃至全国心中提供一个传递哀思,祭祀地震罹难者的场所,唐山特别设计规划建造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该公园位于唐山南湖生态城,遗址为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在保留原址基本样貌的基础上新设地震纪念墙、地震博物馆等,并规划种植纪念林展开绿化。
  1.6 2020年防震减灾宣传直播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文化直播也为地震文化宣传打开了新的思路。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唐山应急管理开启了“一键收看唐山大地震44周年全国直播”,带领观众走进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唐山抗震纪念馆、上海地震科普馆和新疆流动科普馆,实现了足不出户云浏览。可以说,这是地震文化宣传新媒体转型的勇敢尝试和重要突破,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和融合打开了新的篇章。

2 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数量少且不系统,未形成立体化声势
  唐山地震文化的宣传模式发展较缓,依旧停留在纸质宣传和特定时期宣传为主的形式,与当前民众信息接受习惯脱节。比如相关单位在针对学校、企业、社会公众等特定场所的地震文化宣传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纸质宣传载体,包括传单发放、路边展板和挂图、制作地震文化专题网站等效率较低的宣传方式,短视频、动漫解读等新方式运用较少。
  2.2 内容浮于表面化,文化作品缺乏内涵
  唐山地震文化内容制作的水平较低、作品少,宣传方式也十分的贫乏,仅有不多的宣传内容还存在制作内容呆板、制作题材简单、主题特色不鲜明等弊端,导致观众、读者在观看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缺乏感同身受、寓意深远、发人深省的宣传作品,很难引起观看兴趣,增强黏性,宣传效果较差。再加上宣传作品都未能有效结合时代热点话题,难以形成热点话题,更新迭代时间周期过长,因此民众很难看到口碑爆棚地震文化宣传作品。
  2.3 媒体资源整合差,组织缺乏有效管理
  相关宣传单位在进行宣传过程中,并没有将各类宣传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存在宣传媒体管理混乱的问题。目前,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政府为核心,其内容设计也紧紧围绕着政府要求进行制作,在开展内容开发工作过程中非常注重规范性、教育性。而由于其他社会宣传主体的缺失,相应的灵活性体现不足。另外,政府针对单一地震文化宣传的精力、资源是有限的,媒体资源整合较差也导致宣传呈现严重的指令性和周期性。
  2.4 理论指导力不足,创新力度有待加强
  在文化设计、创新、开发繁荣的今天,唐山地震文化的宣传开发却被人冷落。绝大多数的宣传内容还是在以往宣传内容上稍作修改,缺乏本质创新,难以将新时期唐山发展的特色体现出来。唐山目前急缺热爱唐山城市,了解唐山历史,熟悉文化宣传行业的综合人才,更缺乏拥有丰富文化宣传经验的实战人才,来提升整个唐山地震文化宣传与开发的水平。
  2.5 宣传主体单一,权责分配不清
  唐山地震文化宣传的主体為政府单位,宣传部、地震局、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部门,在宣传过程中担负着大多数责任,而社会文化宣传企业却没有发展成为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的主体。本应高度定位的政府只能将精力放在具体的表达内容上,主体单一严重阻碍了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的有序进行。社会文化传媒企业作为重要主体,没有积极参与进来使得文化宣传工作成为了一种政府行为。长此以往,社会企业力量会缺乏自主参与意识,参与文化宣传工作的积极性也日益消磨。而政府的关注能力毕竟有限,为政府的资源使用带来了巨大压力。   2.6 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组织机构保障
  一直以来,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工作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社会公益组织资助的形式运作。社会企业因为文化宣传工作很难为公司带来收益,也很少参与到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工作中。政府也并未针对文化宣传开发工作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宣传工作的最终收益几乎没有,还要承担与商业宣传同样的税款。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的社会资金投入。

3 新媒体时代唐山地震文化的宣传开发策略


  3.1 搭建互动平台,重拾记忆碎片
  唐山地震文化不仅是唐山的集体记忆,更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集体记忆。目前唐山为宣传唐山地震文化已建成抗震纪念碑、地震纪念广场等实体纪念场所,但是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大范围传播,单靠这类实体文化宣传场所就显得势单力薄,这时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平台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结合新媒体平台搭建唐山地震文化宣传载体,能够帮助更多的文化宣传受众重拾记忆碎片。利用新媒体平台中的多样化工具,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重新展现唐山地震文化。民众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在平台上实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1 ],表达个人情感,同時也为唐山地震文化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更多民众素材。
  3.2 开拓时代主题,贴近唐山实际
  唐山地震文化宣传的目的在于向广大社会群众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提醒民众铭记历史,勿忘感恩的社会思想,从而强化社会群众的思想素质。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唐山地震文化的发展要充分融入唐山的地区发展特色以及唐山地区的文化特征。为贴合新媒体时代的民众传播载体使用习惯[ 2 ],唐山相关文化部门可创建唐山地震文化微信公众号,通过与社会专业文案运营企业合作,定期发布与地震文化相关的优质文章、食品,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的视频、影视剧等地震文化作品也可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宣传。通过微信平台,使唐山地震文化宣传真正融入民众生活,促使观看地震文化作品成为市民的文化需求常态。同时在文化宣传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唐山民众的思想状态,提出紧贴实际的文化宣传主题。另外,唐山由于工业建设发达,在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过程中,可以将唐山的工业发展底蕴融合到唐山地震文化中,从而使宣传内容更加贴合唐山的发展实际。
  3.3 对接网络媒体,开发文化产品
  新媒体快速普及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拥有比以往传统媒体更高的自由度[ 3 ]。因此在开发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在文化宣传以及内容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做好唐山地震文化宣传与开发工作。首先,要全面对接新媒体。在联网技术全面普及的社会背景下,网络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民众接收文化信息的方式,因此在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新媒体工具的利用,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运用,在视频、图片、文字的穿插宣传中,让民众重拾记忆,发扬唐山地震文化。其次,重视周边文化市场的建设[ 4 ]。要重视文化延伸品的宣传作用,开发具有唐山地震文化意涵的文化产品,通过此类产品来扩展唐山地震文化的生命线,从而刺激唐山地震文化活力。例如,唐山地震文化周边产品可以结合纪念日开发相关的纪念活动产品,具有唐山文化特色的旅游艺术品等。
  3.4 完善新媒体产业链,创新宣传内容
  唐山政府要深刻意识到唐山地震文化对于唐山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意义,鼓励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唐山地震文化实体产业,创新地震文化产业链。以政府引导为核心,成立唐山地震文化协会,主要建设以唐山地震文化为核心的相关市场产品,最终促成完善的文化经济产业链。结合当下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短视频、漫画、音乐剧、话剧等方式,也要结合普通大众欢迎的影视剧、电影等形式,全方位设计文化宣传体系[ 5 ]。针对地震文化旅游成立专业的旅游策划团队,打造地震文化旅游体验线路、地震文化旅游研学产品。同时与社会文化实体企业合作制作抗震文化周边产品,从而形成完善的唐山地震文化产业链。此外在宣传内容上,我们也要有一定的创新,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创新的关键在于要依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群体针对性设计宣传内容,通过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强化唐山地震文化的育人效果。
  3.5 融合社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
  唐山相关文化协会也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地震文化宣传桥梁作用,在引导文化宣传工作方面实现重要纽带作用。首先,要强化自身引领职能,引领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工作紧密依靠唐山市政府的政治方向,严守“宣传也要讲导向,宣传人也要讲政治,文化宣传的创作更要讲方向”基本思路。唐山相关文化协会要切实对下辖企业、行业单位进行正确的政治引领,在唐山地震文化宣传过程中坚决杜绝一切违背政治原则的失误。其次,发挥好宣传服务效能,协会要积极为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工作相关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搭建宣传方与政府的沟通桥梁。将唐山发展成就融合进唐山地震文化宣传中,让受众群体在感受唐山地震文化所带来的震撼同时,也要对文化本身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
  3.6 完善法律政策,提供动力保障
  有序的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的关键在于完善的制度保障[ 6 ],只有遵循制度规范才能确保唐山地震文化宣传的有效开展,因此,为进一步深化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效果,向新媒体宣传体系转型,唐山市政府应根据唐山新媒体产业发展状况制定相关的文化宣传与开发政策制度,逐渐形成对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工作的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工作有序进行。另外,政府要制定管理规范平衡唐山文化宣传有关社会力量,促进社会相关企业在政府引导下有序开展文化宣传与开发的配合工作,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唐山地震文化社会宣传与开发的最佳成效。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制定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通过制定管理制度降低唐山地震文化在宣传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并向社会各参与主体提供规避文化产业风险的专业知识,引导各参与主体积极落实政府制定的相关制度以及风险管控措施,从而更加有效的落实唐山地震文化宣传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子茜.探究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公关,2020(1):284.
  [2]郑莺燕.浅谈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对策[J].传播力研究,2020,4(1):28-29.
  [3]陈筱莉.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困境及出路[J].新闻传播,2019(24):34-36.
  [4]程希.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现状分析:以湖北省博物馆文化发展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9(6):83-86.
  [5]单晓云,熊建军.新疆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9,39(6):117-123.
  [6]徐伟,郑景文.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新媒体时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J].新媒体研究,2019,5(19):81-82,96.
其他文献
关键词 饭圈;运营模式;新媒体;粉丝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4-0065-03 1 “粉丝”与“饭圈”  “粉丝”一词是外来词汇,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有特定某一位或某几位欣赏喜欢的偶像的人,他们将偶像作为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甘愿为支持偶像付出自己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饭圈”正是指粉丝个体在群体效应的推动下所自发聚集起来的有组
关键词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6-0091-03  随着移动互联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媒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当下,新闻的生产、传播与受众的接收方式等过程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媒体行业也纷纷转型求变,力求以更流行、高效的途径持续产出优质内容。乔姆斯基曾提到,“主流媒体能够设置新闻
关键词 网络广播剧;互动仪式;群体规范;共享情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85-0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广播剧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逐渐在中国壮大,并在新媒体赋权下出现了另一种表现与传播形式——网络广播剧。最开始的网络广播剧是由民间爱好者“为爱发电”制作的,这种非营利模式导致很多广播剧中途夭折。2017年许多专业的配音演员开始为广播
关键词 媒体融合;科技创新;成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6-008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成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RK00-00305-ZF)。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
关键词 用户;媒体融合;奉化区;县级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4-0075-07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明确将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业务类型展开规划[ 1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
关键词 文化传播;河南卫视;新媒体;“中国节日”系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6-0110-03  新媒体时代,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是重中之重。河南卫视在此背景下进行大胆创新,以中国传统节日为核心,打造了“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该系列文化节目在播出之后迅速“出圈”,得到了网友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