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文化沉淀单薄,有形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校园精神文化比较贫乏,缺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等困难。目前,结合实际,提出要强化新校区在完善校园物质文化、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健全校园制度文化活动方面的应对之策。因此,如何把人文教育的思想理念贯穿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使其在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在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
高校多区中的人文观教育实践与途径
1、体现人本性。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也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学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就业困难,由此引发的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满意程度加剧。因此,更新高等教育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大学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大学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才能达到影响着大学人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行为,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把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风格特色作为新校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加以充分发掘、整理、和利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也可以通过移植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将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悠长的文化气息不断地延伸、影响,并扎根于新校区。
多校区的建设要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首先应把握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的变化,真正创造一个个性鲜明的新校区。二是突破大学校园建设中的普遍采用突出教学区,而忽视学生生活区的地位布局,可以借鉴有的新校区建设中教学区与生活区并重的做法。三是把交往空间的系统性渗透到从单位到总体设计的各个方面。
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人文教育研究和实施,是在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的建设,是要全体师生员工花力气去营造的。
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人文教育实施,促使教风、学风、校风的健康形成,把交往空间的系统性渗透到从单位到总体设计的各个方面。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学会做人,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从而使新时期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本校传统的大学文化核心。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固然,校园文化的底层是相同的,即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内部又可分类,按民族分,有汉、藏、满等56个民族文化,按区域分,有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支撑区域文化建设的地方高校,最直接的亲切的文化土壤就是区域文化。
4、以人文为底蕴,引导学生发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程。由于新校区的历史不长,缺乏老校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并且空间距离等因素又造成了校园文化在新校区传承、延续和发展的障碍,所以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普遍不够浓厚。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人一事、不是靠一项活动,需要系统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年复日久。人文素养培养更需要人文环境及氛围。林语堂在《谈理想大学教育》中说:“古人所谓学者日夕早晚浸染其中,如春风化雨、乃空气教育之其义……”。空气教育就是一种氛围。研究性学习是具有极强的人文价值。我们充分利用中文的人文传统和氛围,实施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程。
高校多区人文观教育要理性化
1、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大人文的思想。把人文教育提到更高的地位,并且把它当作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打造,从人文自然环境、人文制度等方面全方面推进。新校区建设要加大力度,使人文与科技、生态有机结合。
2、人文观教育中地方性。浓郁的区域文化可为高校提供文化氛围,和文化宣传,同时具有区域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将是地方高校一张鲜明的名片。地方高校人文教育应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育及校园文化等有益活动之中,尤其是公共课、公选课、辅修课、各类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等,使学生在宽松有序、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汲取文化及精神的养分,最终达到培养其良好综合素质的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组织策划,并在实践中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体验过程、感受成长,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及时总结经验,把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积累并传递给他们的学弟、学妹们,使校园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
4、人文建设要发挥学校、学院、班级等团学工作体系的各级联动作用,相互协调、有所侧重,形成整体优势。本着工作重心下移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部门的作用,真正发挥人文教育在多校区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高校多区中的人文观教育实践与途径
1、体现人本性。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也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学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就业困难,由此引发的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满意程度加剧。因此,更新高等教育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大学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大学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才能达到影响着大学人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行为,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把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风格特色作为新校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加以充分发掘、整理、和利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也可以通过移植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将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悠长的文化气息不断地延伸、影响,并扎根于新校区。
多校区的建设要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首先应把握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的变化,真正创造一个个性鲜明的新校区。二是突破大学校园建设中的普遍采用突出教学区,而忽视学生生活区的地位布局,可以借鉴有的新校区建设中教学区与生活区并重的做法。三是把交往空间的系统性渗透到从单位到总体设计的各个方面。
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人文教育研究和实施,是在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的建设,是要全体师生员工花力气去营造的。
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人文教育实施,促使教风、学风、校风的健康形成,把交往空间的系统性渗透到从单位到总体设计的各个方面。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学会做人,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从而使新时期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本校传统的大学文化核心。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固然,校园文化的底层是相同的,即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内部又可分类,按民族分,有汉、藏、满等56个民族文化,按区域分,有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支撑区域文化建设的地方高校,最直接的亲切的文化土壤就是区域文化。
4、以人文为底蕴,引导学生发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程。由于新校区的历史不长,缺乏老校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并且空间距离等因素又造成了校园文化在新校区传承、延续和发展的障碍,所以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普遍不够浓厚。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人一事、不是靠一项活动,需要系统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年复日久。人文素养培养更需要人文环境及氛围。林语堂在《谈理想大学教育》中说:“古人所谓学者日夕早晚浸染其中,如春风化雨、乃空气教育之其义……”。空气教育就是一种氛围。研究性学习是具有极强的人文价值。我们充分利用中文的人文传统和氛围,实施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程。
高校多区人文观教育要理性化
1、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大人文的思想。把人文教育提到更高的地位,并且把它当作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打造,从人文自然环境、人文制度等方面全方面推进。新校区建设要加大力度,使人文与科技、生态有机结合。
2、人文观教育中地方性。浓郁的区域文化可为高校提供文化氛围,和文化宣传,同时具有区域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将是地方高校一张鲜明的名片。地方高校人文教育应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育及校园文化等有益活动之中,尤其是公共课、公选课、辅修课、各类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等,使学生在宽松有序、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汲取文化及精神的养分,最终达到培养其良好综合素质的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组织策划,并在实践中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体验过程、感受成长,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及时总结经验,把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积累并传递给他们的学弟、学妹们,使校园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
4、人文建设要发挥学校、学院、班级等团学工作体系的各级联动作用,相互协调、有所侧重,形成整体优势。本着工作重心下移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部门的作用,真正发挥人文教育在多校区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